“康波”是經常被投資人士掛在嘴邊的詞。

康波全稱“康德拉季耶夫週期理論”,即技術基礎推動產業提升的週期性解釋。它的特點是週期性長,研究週期動輒十多年,長的達到50-60年。

互聯網運動是典型的康波週期。

最早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半導體業興起,這在康波理論中稱爲“科學原理”層。硬核研究,爲整個宏大的產業打下核心科學的基礎。

然後是八九十年代,PC產業興起,爲康波理論的“技術原理”層。又分爲硬件和軟件兩個產業羣組,分別誕生了英特爾和微軟這樣的偉大公司。

進入新世紀以後,大家會發現,軟硬件層面的技術提升仍在繼續。但是,芯片在英特爾推出奔騰芯片後,操作系統繼微軟推出Window 98以後,革命性的突破寥寥。

倒是各種應用層面,百花齊放。這就進入了康波預言的第三階段“應用層”創新。

無論“科學創新”、“技術發展”還是應用層,都有很好的投資機會,也都能產生偉大且賺錢的公司。大部分人能把握住的是,只有應用層的機會。

例如上海互聯網產業早期出現的易趣網絡,是哈佛MBA邵亦波仿效硅谷eBay創立的中國企業,產業格局下,是PC端電子商務下C2C的分支。

後來易趣網被美國eBay公司併購,合併到硅谷C2C的康波週期體系中。邵亦波一役完成人生的財富積累,轉身創辦了經緯創投。

國內解釋康波週期最優秀的人士,爲已故的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周金濤先生。他認爲一個人有效的30年生涯中,會遇到三次康波投資機會。

人生得意靠康波。(作者:金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