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雲天文學社

河北分社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一江水 侃侃 - 時光倒流

暗香盈潤洋河岸

——爲宣化區異地扶貧搬遷而作

作者:傅北生

昨夜,一片新綠

隨大雁排成人字型列陣

書寫純正的楷書

春風越過冬的帷幕延伸到三月

宣化人從不寂寞

嶄新晶瑩出意向

故事隨時可以從空氣中溢出

歷史就在現在執象牙板清唱

清澈的小院

樹的陰涼離夢想最近

空氣很新聚攏一切家常

笑聲在黎明時飄向肥沃的原野

暗香盈潤,凌寒綻放

村口定格畫面,告訴來人

作者簡介

傅北生,筆名傅北聲,1985年從事文學創作,河北散文學會會員,張家口市作家協會會員,宣化區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中國華語精品文學作家協會.中國雲天文學社簽約作家.簽約詩人、中國雲天文學社河北分社社長、總編輯,《長城文藝》簽約作家,電視專題片策劃及撰稿人,大型文藝匯演策劃及撰稿人,曾在《當代作家》、《中國詩》、《齊魯文學》、《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河北日報》、《旅行文學》、中國作家在線、中國詩歌網、中國網絡詩歌等100餘家報刊和網絡平臺發表小說、詩歌、報告文學、散文800餘篇首,作品入選《中國實力詩人詩選2018》、《中國當代真情詩典》、北京鐵路分局文學系列叢書等多種文集,多次獲全國、省市徵文等多種大獎,作品《輸和贏都很精彩》曾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439播音室播出。

《宣化葡萄香天下》和《宣化文藝名家風采》兩書的編委會成員、編輯。

春 風 吹 進 辛 家 莊

記河北師大駐辛家莊村扶貧工作組

作者:白寶

二月的塞外,春寒料峭,寒氣襲人。 2016年的元宵節剛過,由河北師大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王新平任組長,李保革、張玉傑爲組員的“扶貧工作組”, 一行三人帶着省委、省政府賦予的精準脫貧任務,肩負着派出單位的囑託和全體村民的期盼,來到了張家口市宣化區崞村鎮辛家莊村。工作組的到來彷彿是吹來的一股春風,使得這個偏僻落後的村莊溫暖了許多……

辛家莊,坐落在號稱“京西第一府”宣化古城西南方約30裏處的娘娘山腳下,全村共285戶人家,768人。隨着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和人口“流動潮”的衝擊,如今在本村居住剩了180戶,常住人口僅爲429人。村民大多以種植爲主,寒冷的氣候,貧瘠的土地,使得產量不高,人均收入也很低。

當工作組進村後,展現在眼前的村容村貌,用“髒亂差”這三個字來形容不爲過分。尤其是聽了村書記劉政權、主任梁知播對“村情”的介紹後,工作組更感覺到肩上的責任重大。然而第一個問題卻是:工作組成員們的“食宿”。他們三人住宿被安排在村委會的一間平房內,雖然春節已過,但這裏並沒有半點春天的跡象。屋子裏生着一個取暖的鐵爐子,生爐子對於省城來的“老師們”,是生活上的一個考驗。既怕半夜火滅,又怕隊員中煤氣。組長王新平想了個辦法:“上鬧鐘”,半夜兩點響一次,凌晨五點響一次。這樣就能按時起來“查看爐子”的情況了。經過半個多月的摸索,組員們終於掌握了使用火爐的技巧。至於做飯,幾乎沒碰過鍋竈的三個“大老爺們”,輪流下廚,各顯神通。不論做什麼飯,最低標準是:熟了就行。

面對一個陌生的村子,扶貧工作從哪兒入手,如何才能做到扶貧的“精準”。有着多年黨委工作經驗的王新平書記,決定從“摸村情”開始入手,掌握第一手資料,做到心中有數。確定了第一項工作,組員們馬上開始行動……研究制定了分區域、分類別的“走訪調查方案”和詳細科學的《農戶基本情況調查表》。調查表涉及有可能出現的60餘項調查內容,繪製了村民住戶分佈圖,掛圖作戰,分類調查,最終實現常住人口的全覆蓋走訪。他們通過“入戶走訪”、“ 個別座談”、“組織會議”等方式瞭解了辛家莊的基本“村情”。村情一:幹部鬧矛盾,羣衆喫苦果;村情二:飲水不便、怨聲載道;村情三:澆地困難,集體資產流失;村情四:子女受教育情況堪憂;村情五:種植單一、養殖量小;村情六:村容破舊、道路難行;村情七:集體收入無,爲民做事難。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幹部不團結,怎能帶好頭。工作組不遮不掩,不庇不護,直面“兩委”幹部之間的矛盾,找根源,想辦法,用“掏心窩子”的話,耐心細緻地做好“調解”工作,邊工作邊協調。藉助慶“三八”之機,召開了第一次工作組與“兩委”幹部會議。會上着重強調了幹部團結的“四原則”,明確工作職責和工作紀律。之後,定期召開工作組與“兩委”幹部會議。會議總結工作成績和不足,有問題放在“桌面”上認真討論,避免相互猜疑,減少矛盾。駐村一年來,工作組成員與村“兩委”幹部個別談話多達100餘人次,深入開展溝通交流、批評引導等思想工作。幹部們的工作作風大有改觀,制度建設取得了明顯效果,一個團結向上的“戰鬥堡壘”正在形成。

工作組進村第一天,正遇到因自來水管道破裂,造成了喫水難,引起了村民不滿,致使部分村民到鎮政府去上訪。剛進村的工作組便主動接管了這件“麻煩”事,一邊安撫上訪羣衆,一邊尋找解決方案。爲此,專門召開了“兩委”會議,研究如何解決村民喫水難的問題,大家集思廣益,當場決定:首先克服一切困難將一里地之外的“取水點”改建在村口,方便村民取水。改建“取水點”,必須挖溝修管,天寒地凍,環境惡劣,堅硬的地面,一鎬下去,僅是一個小小的白點。出生在冀中平原農村的王新平書記,受到在農村老家寒冬臘月打墳墓的啓發:“火烤凍土”。工作組和村幹部帶領幾位村民用火烤地,攻堅克難,最終在“兩委”會後的第5天,修好了送水管道,完成了“取水點”的改造任務。完成“取水點”的改造,僅僅是個臨時工程,自來水進家入戶,纔是最終目的。工作組精心設計規劃《辛家莊村飲用水安全提升工程》項目並及時上報省水利廳。經過省水利廳、區水務局、鎮政府多方跑辦,2016年9月21日辛家莊村飲用水安全提升工程終於開工,工作組通過關係調用挖掘機破除了陳舊破損的水泥路面(破損路面已列爲2017年新建道路工程),接着,水務局工程隊進駐辛家莊施工,工作組的三位同志放棄了“國慶節”休假,親臨一線指揮,經過日夜奮戰,該工程於10月18日完成,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新機井和新蓄水池也同時啓用。這次終於讓全村老百姓飲用上潔淨的自來水。村民們個個豎起了大拇指說:要是你們工作組不來,我們能喝上如此乾淨方便的自來水,還不知猴年馬月呢!

不知是哪位哲人說過,生活是由“事兒”組成的。其實工作也是由“事兒”組成的。解決了一件事,另一件事就來了。

經過走訪調研,村民普遍反映“澆地難”。明渠澆灌,既浪費水又花錢多,水量少難以大面積澆灌,每年總有地方澆不上水。扶貧隊員在田間地頭與村民聊天時得知:辛家莊現有一千多畝耕地,在東西兩側各有一道地下輸水管道,但已有六年多的時間因單井水量變小沒有用過了,只好採取費水費工費錢的明渠澆灌。工作組經多方瞭解、研判,最後決定重新啓用地下輸水管道澆地。有了方案,立即行動,工作組主動從宣化城裏買來除鏽劑,逐個清除了管道鏽跡、修繕了水管閥門;三眼機井合攏後,把水一起送入地下輸水管道。同時,工作組又墊資5000元購買了800多米8寸輸水軟管,確保澆地全覆蓋。通過啓用地下輸水管道和地上軟管輸水相結合,徹底結束了往年明渠澆灌的歷史並且實現澆灌全覆蓋。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全村羣衆水澆地支出費用比往年平均降低了35%左右。真正實現了通過省水省電增收的目的。這樣的扶貧纔不愧對“精準”二字呢。

引導建立村“蔬菜種植合作社”是工作組幫助村民增收的一個主要項目。加強政策宣傳,講解致富案例,調動起羣衆創業的積極性。經過努力,精心籌劃,首先由村主任梁知播、村民王進軍等五戶村民創建了“蔬菜種植合作社”,通過租用25戶羣衆土地共種植110畝蔬菜,7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並從中受益,發揮了很好的示範帶頭作用。在西紅柿一度出現滯銷的情況下,工作組充分利用現代網絡資源,通過“微信平臺”積極聯繫派出單位河北師大教職工500多人,爲菜農排憂解難,儘管此時學校已經放了暑假,還是幫助銷售了4萬多斤西紅柿。大大地減少了菜農們的經濟損失。

危房改造也是值得可書的一筆。工作組入村後第一眼就發現,村委會房屋破舊不堪,滿院垃圾,雜草叢生,尤其是門窗幾乎不能遮風擋雨,有損“兩委”形象。他們引用2萬多元社會資金,改裝了村委會的辦公用房,更換20多年前的破舊木門窗,代之以嶄新塑鋼門窗。工作組還租用了鏟土機,修整村委會的大院,清除了村內多年的垃圾。爲了加快推進辛家莊村危房改造,工作組積極宣傳有關扶貧政策,爭取資金,摸排危房。上半年,對12戶進行了危房重建,共計新房 24間,共得補貼20.4萬元;下半年,又對43戶進行了危房改造,應得補貼25.8萬元。另外,工作組經過跑辦,在村子裏主要街道安裝了26盞太陽能路燈。投資20多萬元的辛家莊文化廣場,目前正在如火如荼的施工中……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出入辛家莊的路有兩條,一條在村北,一條在村西。村西的那條路距112國道不足700米,是辛家莊與外界溝通最近的一條路。然而這條土路,基本上不能行車,就是人走也困難,原因是兩頭坡度都在水平40度角以上,而且橫跨兩道近10米的深溝,路寬僅有3米,兩溝之間還要繞行一個停用了4年多的養雞房,據村民講此路已有26年的歷史了。2016年8月份,112國道開始拓寬改造,於是工作組精心謀劃,決定採取“借力扶貧,助力惠民”的辦法,藉機加寬墊高這條道路。他們積極與鎮政府和施工方聯繫“借土墊路”, “借土墊路”的方案很快得以落實,該工程歷時兩個半月,工作組每天至少一人現場指揮。目前,兩道深溝處已加寬至9米,增高近6米,填土量超過2500方,節省資金20多萬元;同時,工作組出面協調養雞房戶主,主動拆除房子,取直了道路。如今道路加寬墊高工程已完成,極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鄉鎮政府幹部說:“只要心繫羣衆,沒錢也能辦大事,辦好事”。行走在這條路上的村民們更是對工作組讚不絕口。

教育扶貧是工作組的又一亮點。他們積極宣傳國家和河北省的教育扶貧政策,特別是2016年河北省出臺的在讀大、中、小學貧困生獎助政策,以及建檔立卡貧困生的“三免”政策,積極幫助貧困戶子女享受黨的扶貧政策,按正常途徑獲得政府相關資助。

爲了加大對宣化區教師隊伍建設的支持力度。工作組充分利用河北師範大學的教學優勢,進行“牽線搭橋”,在宣化區建立了河北師大頂崗實習基地,同時開展宣化區的教師置換培訓工作。開展專業教師“送培”下鄉活動,提高宣化區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業務水平,切實做好教育脫貧。

積極對接辛家莊村學生的基礎教育。啓動村圖書閱覽室重建工作。師大師生“一幫一”貧困學生。開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幫扶活動。通過工作組的“搭橋牽線”,河北師大32名大學生進村開展義務支教、家電維修、村莊美化等幫扶活動;67名小學和初中生參與了支教項目。河北師大“民革”黨支部向辛家莊村50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捐贈了書包、文具盒等學習用品,向村圖書室捐贈2萬元的新書。河北師大畢業生澳籍華人趙孟傑先生個人資助貧困學生1名,一次性資助了3600元。河北師大宣傳部組織了“教授築夢”團送教活動,師大9個學科的專家教授來到宣化一中,分學科共計爲全區500多名中學教師進行義務培訓指導。

工作組卓有成效的業績,是和派出單位堅強的“後盾”分不開的。駐村幹部進村後,派出單位河北師大黨委書記趙月霞和其他八位校級領導班子成員親自到村檢查、慰問和指導工作。截止目前,校級領導已有13人次進村指導,學校還有23個處室和院系共計120多人次到扶貧村看望工作組和慰問貧困戶參與扶貧工作。另外,按照河北省有關“精準脫貧”工作要求,學校還安排了13個處室的近百名黨員幹部對師大三個扶貧村(另外兩個一個是黃家梁村,一個是水泉村)的貧困戶開展“結對連親”幫扶活動。學校撥付10萬元資金、10臺電腦、一輛工作用車等多項工作和生活物品,助力脫貧工作。2017年春節前夕,河北師大印製350套1050副春聯發放給村民,500個作業本發給本村學生。

2016年,工作組爲村民所做的大事小情和專項扶貧工程共計23(件)項,投入資金132萬元。2017年,村內兩條主幹道的道路硬化、文化廣場和戲臺的建設、光伏發電項目、文化書屋、文化長廊等都已審批立項,有的正在建設中,預計投入資金170萬元。

一年多來,駐村工作組經過艱辛、耐心的努力,扶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衆多惠民的大事小情使得駐村幹部得到村民擁護,徹底改變了進村之初村民冷眼觀望的現象。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駐村工作組和村民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老鄉們把他們親切稱爲省城來的“貼心人”。2016年9月份《燕趙都市報》、《河北工人日報》、《河北經濟日報》對工作隊爲辛家莊村民賣西紅柿的事蹟進行了報道,張家口電視臺的《口裏口外》和《記事》節目對辛家莊駐村工作組的扶貧工作進行了專題報道。 10月份宣化區電視臺的《聚力扶貧》節目對駐村工作組的扶貧事蹟進行了專題報道。第二季度駐村第一書記王新平被評爲省級優秀駐村幹部,第三季度駐村工作組被評爲省級優秀工作組。第四季度駐村扶貧隊員李保革、張玉傑被評爲省級優秀。年終,第一書記王新平被評爲2016年度全省精準脫貧“優秀駐村第一書記”。

目前,河北省貧困戶、貧困村退出工作正在審批和驗收中。按照區、鎮政府2017年脫貧退出任務計劃,辛家莊村25個戶71人脫貧退出16戶34人。

(2017年夏於古城宣化)

作者簡介

白寶,男,六十年代生人。籍貫河北尚義,現居宣化古城。擅交文朋藝友,喜好舞文弄墨。從初次練筆至今,在各級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文學作品約數十萬字。作品分別選編在《中華詩詞集》《中國採風集》《張家口散文集》《張家口文化》等。曾榮獲世紀大采風銀獎、中華詩詞三等獎、河北省創作優秀獎等。執行主編了《宣化葡萄香天下》《宣化文藝名家風采》《宣化文化人》《宣化歷代詩詞選》(待出)等專集;出版了個人詩集《塞上吟》,參與了《張家口民進50年》《京西第一府.宣化》《宣化區教育志》的編撰工作。創辦了宣化區作協會刊《清遠風》文學報。《如何轉化後進生》《如何搞好家庭教育》《如何調整考試心態》《如何填報高考志願》等教育講座受到家長和學生的一致好評。現爲中國當代教育研究員、河北散文學會會員、張家口作家協會理事、宣化區文聯副主席。民進張家口市宣化區副主委。張家口市第十二屆政協委員、宣化區第十三屆政協委員。

耿扶貧(小說)

作者:武世平

耿扶貧,本名叫耿直。就因爲他被單位派往貧困村開展駐村幫扶去了。於是,就又添了這個外號——耿扶貧。

耿扶貧被派的幫扶村,是全省燕山至太行山的扶貧攻堅重點村。全村97戶295人,現有黨員20人,其中,女黨員2人,44歲以下黨員1人。該村黨支部是因爲基礎建設不健全導致的後進支部。

耿扶貧和兩位小夥伴被派來後,他們便一頭扎進深山溝,融入到村民中,走農戶訪民情、修道路安路燈、引項目助脫貧,愣是讓一個邊遠貧困小山村邁向生態文明村,成爲當地鄉政府上報的優秀駐村工作組。

羣衆常說這樣一句話“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 耿扶貧駐村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後進支部的轉化。工作組把加強以村黨支部爲核心的“兩委”班子建設,當做後進支部轉化工作的切入點,走近黨員,入戶調研,專題座談。工作組首先重點對全村黨員的家庭收入情況、個人勞務情況、思想動態等做了詳細瞭解,爲村裏的困難戶“建檔立卡”。同時,加強各項制度建設,在全鄉第一個健全懸掛駐村標識和駐村規章制度,併成爲全鄉推廣的模板;認真堅持“三會一課”、民主議政、黨務村務公開等各項制度,增強了行政透明度,達到了“有章理事”要求,從而達到了規範化、制度化。

在此基礎上,耿扶貧工作組對村兩委工作進行了規範,建立了定期走訪制度,積極推進“結對聯親”工程,通過講黨課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經過幾個月的規範、完善、宣傳、教育,使該村的後進支部得到有效轉化。當年8月份,耿扶貧參加了全市精準扶貧工作推進會並作了典型發言。9月份,區委組織部部長等來村看望慰問時,對工作組在後進支部的轉化工作給予肯定。不到半年時間,在駐村工作組的幫助下,這個村成爲全鄉第一個成功進行後進支部轉化的鄉村。

耿扶貧介紹,“爲徹底改變這個邊遠貧困的小山村,我們將建設美麗鄉村與精準脫貧對接融合,制定了《幫扶工作方案》,深入推進環境、產業、素質、管理方面的提升,變“綠水青山”爲“金山銀山”,讓貧困羣衆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改善精神風貌,走上致富之路。”

他們跑項目投資1000餘萬元爲村裏新打機井2眼,新鋪道路1000餘米、入戶道路300餘米,新安裝路燈20盞,幫助低收入住房困難戶改造住房15間,還對部分民居和村醫務室進行了改造翻修。還充分利用該村附近的山地,幫助村民搞好經濟林杏扁新品種的種植,引進實施了鄉村遊觀光采摘大棚項目,以此來增加村民和壯大村集體收入,讓村民的錢袋鼓起來,使一個邊遠的貧困小山村,正在向着生態文明村蝶變。

此外,77歲的村民劉有已喪失部分勞動能力,妻子也因腰腿疼不能勞作,耿扶貧和隊員瞭解情況後及時爲他們夫婦申請了低保救助。74歲的五保戶韓義民下肢癱瘓行動不便,耿扶貧他們給他送去了換洗的衣物、被褥、食品和水果,除了在生活與經濟上幫助外,夏天幫着除草、打掃庭院、修水管、更換水龍頭,冬天準備火爐和煤。韓義民常和人說,“今年,我可算享了一回有兒子的福嘍!孩子們還給我申請了輪椅,方便多了。”

“真正把身子沉下去,做到知民情、暖民心、解民憂,與羣衆同喫、同住、同勞動,做到事情帶頭幹,幫助不添亂,想方設法解決農村老百姓的實際困難和問題”。這是耿扶貧向區委組織部作出的莊嚴承諾,是他和兩位夥伴駐村以來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央扶貧政策的正確目標。

如今,走進耿扶貧幫扶的小山村,一進村口,古雅大方的門樓在白底灰邊文化牆的掩映下格外醒目,寬敞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內,乾淨整潔的衛生環境、齊整有序的民居、設施完善的文化廣場,這一切都烙上了美麗鄉村的印記,村民們感到幸福,耿扶貧也感到快樂。

作者簡介

武世平,筆名  士品。河北省作協會員、攝影家協會會員、影視家協會會員,《長城文藝》簽約作家,原宣化縣作協副主席。八十年代參加魯迅文學院函授學習以來,堅持業餘文學創作,先後在《中國人事報》《中國氣象報》《中國建設報》《中國水利報》《中國交通報》《河北日報》《天津日報》《作家與讀者》《五月風》等報刊發表文學作品30多萬字,有作品被選入《中國當代精短文學作品選萃》、《當代短篇文學精品集》和被《報刊文摘》、《黃河、黃土、黃種人》等轉載,並多次在各級比賽中獲獎。出版散文集《歲月有情》1部、小說集《愛向何方》1部。

一泓碧綠潤古城

作者:宋春華

在我的印象中,宣化一直是苦寒之地,一年四季,景色、氣候宜人的時候不多,春來風大飛沙,冬天滴水成冰,即使夏秋兩季也多是

氣候乾燥,難以有入眼的佳處。

就如此渾渾噩噩、溫溫吞吞生活了這樣多年,那一日,當我同朋友們一起坐在了那片葳蕤的葡萄藤下,我或許改變了很多固執的想法。

不錯,這一園的葡萄正是最美麗的時候,無論是她的藤蔓還是她晶瑩的果實,我從喧囂的塵世中趕來,步履中夾帶着紅塵的疲憊和繁瑣,耳邊尚響着古城晨鐘暮鼓餘音悠悠,我從鋪滿光滑地板磚的南大街一步步行來,穿過車水馬龍,穿過攤貶走卒,宣化秋天裏高懸的太陽照映下的一切黑白突出,清晰熟恁。天空中一絲雲也沒有,宣化北城的上空有濃郁的香味,我鼻翼翕張的有些不安分,那是葡萄的香味。

同朋友們一起坐在了葡萄架下,這古老的葡萄樹,這古老的園子,有小椅子,可以坐於上安靜地看,有鳥鳴啾啾,可以安然地聽,有雜花零星散在四周,有豐滿的窩瓜憨憨地臥在草叢裏,也有蟋蟀,也有蝴蝶,都是自然界裏最平凡的物景。秋天的葉子已見枯黃,提醒着人們年華的易逝或者是世事的滄桑,我們就坐在這滄桑的葡萄架下,平靜地看着這一切,彷彿,原本早就來過,原本就是從裏走出去的一樣,安然的,是心境,還是心外境?葡萄有的碧綠,那是未完全成熟,有的瑩黃,那樣的糖分一定最多,園子的主人早已挑選最好的幾串,沉甸甸地提在手裏,沖洗得乾淨,以一方細膩的白瓷大盤盛了,放在一張原木小桌子上,那些葡萄端正可愛,滴滴水珠還在上邊微微顫動,食指、中指禁不住蠢蠢欲動,輕輕地拈起一顆,放入口中。

宣化葡萄據說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大宛引來的品種,經過當地果農世代精心栽種,繁衍至今。也有史料說是元朝的元太宗“令於西京宣德(即宣化)栽種”,並花費金銀萬兩僱人培育。史料紛繁,時間如海,我的食指、中指捏得住葡萄卻探不到歷史的盡頭,我無法去懷想那第一位在宣化種植葡萄的人。但無論如何,那第一位種葡萄者,他及他手裏的幾粒葡萄種子改變了一個古城的歷史。

宣化建城年代有兩種說法,有的說是漢代建城,有的說是唐代建城。若按宣化鼓樓上的《宣郡修城碑記》中“唐立文德縣有城”一說,宣化建城迄今爲止已有1260年。秦時明月漢時關,唐代的建城,元朝的葡萄,歷史一路撲朔而來,若塞外風雨逶迤,宣化的清遠樓、拱極樓、鎮朔樓一字排開,氣度莊嚴,默默不語,任他俯視下的紅塵衆人妄自猜測去吧。

我坐在宣化城北的葡萄架下胡思亂想,宣化的過往如風雲流動,我頭頂的葡萄架圓圓若一蒼穹,我們一夥朋友品味着這晶瑩剔透若溫潤的玉一樣的果實。這葡萄架十分獨特,據說是宣化獨有。中間爲樹的主幹,其餘枝幹呈圓形伸展開來,坐在下邊,若頭頂有綠色的篷帳。據說這種樹架通風好,能夠讓葡萄果實充分享受日光,這也是宣化人聰明的發明。通風好,陽光好,果實的糖分自然就好。我們手中執的是所謂的牛奶葡萄,正是宣化葡萄中的 “狀元”。粒大,橢圓,皮薄肉厚,味甘醇美。執一枚入口,口齒生香,餘味不絕。

生在宣化,平時也是喫葡萄的。但是像如此這般坐在葡萄架下品嚐剛剛離了枝頭的葡萄還是首次。清風徐來,果香嫋嫋,歡歌笑語,我們縱情享受着這田園之樂。我不由得內心感激這天造地設的尤物來,這葡萄,真是得天獨厚,地靈人傑,物華天寶,放在手裏,那溫潤的感覺分明是捧了一粒粒的美玉,甚至都有些捨不得品嚐的感覺。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手裏有葡萄如玉,心中物我兩忘。

愛葡萄及宣化,念及起自己久居的這個古城來。近年來,宣化的發展可以用一日千里來形容,同時,恢復古城舊韻的工作也正在鋪展開來。近年斥資40億大手筆推進城市化建設,按照“舊城改造與新區開發並舉”的思路,科學規劃了“一軸三區”城市構架,4年城市建設累計投資近40億元,着力在城市實力做強、功能做優、環境做美、品位做高上下功夫,紮實推進城市化進程。

今年是宣化城肇建1260週年,又恰逢有着千年栽培歷史的宣化牛奶葡萄被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准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被國家工商總局初步審定爲“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同時,宣化區還喜獲“2007年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評選資格。人逢喜事精神爽,而這些喜事不正是宣化人民世世代代、日復一日地努力換來的嗎?

手裏一掬葡萄,感受着如此如玉般的靈氣,激盪着自己的情懷,心胸也爲之開闊起來,我想,如果我可以飛到宣化的上空,一定可以看到,在宣化古城的北城,那一園園的葡萄,千餘年來,如玉一樣溫潤着宣化。宣化有靈物如此,是宣化人的福氣,也更是宣化人的創造。

作者簡介

宋春華,女,漢族,70後,宣化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祕書長,宣化區第十五屆人大代表,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張家口昊達萬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從事文學創作二十餘年,作品散見於省、市級報刊。

那年,那樹,那棗情

作者:胡瑞軍

隨着宣化大北街老城區棚戶區改造,無論是一般城市居民,還是城中村中的居民(宣化城區歸屬宣化區春光鄉土地佔有)大部分的居民都在憧憬和想往着未來的幸福生活。

在政府已徵收並簽訂搬遷協議的同時,房屋自拆工作井井有序地進行着,社區幹部、工作人員以及房管部門的各級組織在不斷協調中加緊工作。

漫步於既陌生又熟悉的大北街社區,心中不免泛起了一陣陣的莫名傷緒。說陌生,是指好多的城中小街小巷感覺特別的生分,如半壁巷、轆轤把巷、楊公祠巷、李政府街等等,搞的人有點摸不着頭腦。說熟悉,過去所教的學生,那個時候(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班級有幹部子弟、工人子弟以及城市村“居民”子女組成。有時候我們要經常到大北街學生家中做家訪,熟悉學生生活的環境,聯繫家長了解孩子們在家中學習、生活等狀況。所以,通過經常的家訪對學生家居位置基本上能有一個大致瞭解。

健步於破敗的社區街道中,又感到城市棚戶改造中的諸多無奈。特別是家家戶戶在院中栽下的棗樹,鬱鬱蔥蔥,果實累累,在這樣房屋徵遷過程中,顯得那樣的無助,等待他們的命運,將被連根拔起,與磚頭瓦礫一樣,被現代化挖掘設備一起拋送到倒垃圾的翻斗大車上。那滾滾的煙塵,將那些棗樹湮沒在一片一片倒塌瓦礫之中。

扼腕嘆息間,我彷彿又回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初爲人師的情境之中。那時,只知道大北街位於宣化城北邊,一大片一大片老舊磚混結構的房屋及每家每戶家中都養育幾架漏斗式葡萄。那個年代,我在宣化二中教書當老師,純樸的學生家長每到秋分季節,總是希望教孩子的老師們能到他們家裏做客喫個飯什麼的,順便給老師剪些葡萄帶回家喫個新鮮。那時的村民小院落,可謂老舊房屋,院子裏散發着一種農家小院的味道,每家幾乎都是一個院落模式,一進院子門,要麼就是東西向要麼就是南北向兩排屋子,且屋前院子裏都栽着各式各樣的果樹,但更多栽種普遍標誌樹種就是棗樹。據說,院子裏栽種棗樹,寓意深刻,既包含着“早立門戶”“早立子”“早日發財”等等許多吉利的說法,因爲,村民認爲“棗”與“早”同音,且棗樹對兒子、女兒們也都是吉祥樹、幸福樹,“早成才”“早娶媳婦”“早嫁好漢”等等不亦樂乎!

是啊!這些棗樹是那樣的堅韌,它的寓意幾乎涵蓋了“全家福”,他們永遠忠實於主人,雖然散落於一片廢墟之中,隱忍地堅守着,任憑風吹雨打。我想它們不僅爲它們的主人祈禱平安、富裕的幸福健康大道,而且也爲宣化區棚戶改造增彩添綠,將掛滿枝頭紅紅的棗子奉獻給創造新生活的人們。

作者簡介

胡瑞軍,男,漢族,1965年4月出生,1988年7月畢業並參加工作,中國共產黨,大學本科,宣化第十一中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中華詩詞協會會員,河北省詩詞協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張家口市詩詞研究院副院長,張家口市散文家聯誼會副主席,張家口市文學藝術研究會理事,張家口市詩詞協會理事。2010年7月,出版個人專著《胡瑞軍文集》,2012年12月出版第二部專著《做永遠的笨功夫》。2015年12月出版第三部個人專著《胡瑞軍詩文集萃》。榮獲首屆振興張家口(詩詞)文藝繁榮2009年度特別貢獻獎,學校成功舉辦首屆校園端午詩會,被張家口詩詞協會、宣化作家協會命名爲中華詩詞文化教育基地。

古城一個用鐘聲閱讀的城市

作者:王利東

古城,因歲月而滄桑

鐘聲,因古城而閃亮

一個城市,站在歲月的風中

用鐘聲擦亮邊關的明月

一聲洪亮,敲落歲月的寒霜

把繞樑的聲音

珍藏

這就是你,一個必須用鐘聲閱讀的城市

攜上谷的雄風

扼守邊關的要隘

古城,用寵辱不驚的晨昏

在塞外的曠野上看落霞孤鶩、秋水長天

只有鐘聲,劃過歲月的額頭

讓時光零落成霜

就這樣佇立,佇立在長城的腳下

聽鐘聲悠揚

這就是你,一個必須用鐘聲敲醒的城市

在鐘聲迴響的歲月裏

清遠樓啊

傲然獨立成燕雲十六州的氣勢

在邊關的冷月裏,帶來歷史的慰籍

把歲月的刻刀,雕刻一本用心閱讀的書

書這頭,連着大漠的雄渾

書那頭,連着鐘聲的守護

這就是你,一個必須用鐘聲詮釋的城市

雨燕飛過,剪開潔淨的晨

穿越時空的鐘聲裏,彩霞緋紅

滄桑的古城,沉浸在一本厚重的書裏

續寫,一個現代的繁華

鐘樓藏在歷史裏

歲月藏在風雨中

只有恆古不變的鐘聲,包容一切

包容古城的過往和今生

這就是你,一個必須用鐘聲包容的城市

寫一首短詩,描繪古城的記憶

這記憶,是你,是我,也是故鄉

唱一支短歌,歌唱古城的鐘聲

這鐘聲,是蒼天,是大地,是生生不息的家園

這就是你,一個必須用鐘聲閱讀的城市

作者簡介

王利東,男49歲,宣化作家協會會員,張家口市詩詞協會會員,張家口文學研討會會員。主要作品有:塞外詩行(發表於宣鋼文化第25期)蔚州行紀(發表於蔚州文藝28期)鑄魂(獲得宣鋼動力廠“一支春”優秀作品獎),塞外詩行(之二)(2015年中國網絡詩歌網大好河山張家口徵文大賽三等獎)讓歲月銘記(2015年宣化縣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70週年徵文大賽一等獎)等。

“創城”有你“創城”有我

作者:張蕊

公交車上,一個稚嫩的聲音從我身旁傳來“媽媽,那些字我認得。”孩子從媽媽的懷抱裏揚起小手,點指着路邊的標誌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年輕的媽媽顯然對孩子能識得這麼多字感到驚訝“寶貝什麼時候學會這麼多字?”“姥姥每天帶我出來玩的時候都看見,到處都有……”我順着孩子的小手向車窗外望,公交車掠過五彩的標誌牌,果然我們的城市在文明的標語中亮了起來。

幾個月前身邊的許多人還對“創城”這個詞的含義很模糊,更不知道在茫茫人海中的你和我和“創城”有什麼關係?又拿什麼來搞“創城”?剛剛在孩子的學生家長羣裏收到老師的一條通知文字“不管你是生活在鄉鎮,還是生活在城區裏,無論你的工作有多忙,大家都要聽從指揮,服從分配!無論有多急,都要遵守交通規則,過馬路要走斑馬線……”在看到這條信息的時候我想你應該如我一樣真的懂了什麼是“創城”。“創城”是你我心中那份對城市的愛和尊重。

在“創城”活動中,各行各業的人做了各種各樣的工作。我們走進社區剷除小廣告,我們走上十字路口當起“臨時”交警,有醫務工作者深入鄉村義診,有環衛工人加班加點奮戰,綠化工人在移植苗木裝點城市,就連小學生們也在積極做着校園環境的清理。馬路新了,交通燈新了,綠意濃了,十字路口變樣了,社區的衛生面貌改善了。這就是“創城”嗎?我想說這是“創城”,但這僅僅是“創城”的起點。

“創城”需要有你,有我,有我們居住在這座城市裏的每個人對這座城市的愛和尊重。你或者會問,難倒你是讓我也去打一次衛生,剷除一次小廣告,或者讓我也走上十字路口去參與指揮交通?那纔算是“創城”嗎?不,畢竟能夠以這樣具體的形式參與“創城”活動的機會不多。“創城”需要你生活的每一天裏時刻把城市放在心裏,你可以不去剷除小廣告,而是遇見亂貼小廣告的人加以制止;你可以不站在十字街口指揮交通,而是從我做起的遵守交通法規。只有這樣我們的城市才能真得變成一座恆久美麗的城市。一座文明的城市必是由一羣文明的人雙手托起的,在“創城”建設中你和我都只是那一朵小小的浪花,但也正是這一朵朵小小的浪花才能捲起滔天巨浪。

我忽然想起了不久前在電視上看到一羣年過古稀的學子合唱團意氣風發的唱響的那支歌“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個,在奔騰的浪花裏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軍裏,那默默奉獻的就是我,在輝煌事業的長河裏,那永遠奔騰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認識我,不需要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江河……”那樣的一羣把青春奉獻給祖國的人唱起這支歌的所飽含的激動,我想你會在自己的身邊找到。比如“創城”,每一天當我們行走在城市之中,無論你是三五結伴,還是獨自一人,都能做一個文明的人,規矩的人,把城市放在心間的人。我們的“創城”建設就會在厚積薄發中取得最大的成效。那一刻當你聽到這首歌,我想你一定會由衷的感動,因爲有你,你居住的整座城市才更靚了。

停在十字街口,對面的大屏幕上很多明星人物笑容可掬助力我們的“創城”,大聲喊出“創建文明城市,共建美麗宣化”。今天的路口沒有戴小紅帽的志願者,也沒有交警,我看到更多的人已經自覺的在停止線前止步,這是“創城”活動的成果。我在心中爲這些把城市放在心間的人點贊,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創城”的行列,因爲“創城”有你,“創城”有我。

作者簡介

張蕊,筆名九尺藤。熱愛文學、朗誦、主持。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作品在省、市級報刊發表百餘篇,文章在省、市級各類徵文中屢獲嘉獎。熱愛演講朗誦,在各類演講比賽獲嘉獎,詩歌微信公衆平臺“遇見最美現代詩”受到全國詩歌愛好者關注。

崖柏映春輝

記精準扶貧郭家村第一書記蘭春輝

作者:鄭秀英

曾經以爲

一些精彩只是天空裏的哨音

一些美好只是透明的畫冊

風掠過水沒有漣漪

凝視千年崖柏隱沒時間

目睹了你的身影

當你的心潮湧起的時刻

呵護關愛如春風颳過四季

才明白精準扶貧

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是要落到實處的

消除隔閡

消滅貧困

年輕的你

丟下妻子女兒

喫住在村裏

多少個夜晚

出謀劃策,制定方針

多少個白天

走村串戶,瞭解民生

率領扶貧工作組

勇往直前

意氣風發

爲二伯換了假肢

剪一縷春風給他希望的幼苗

給大娘賣了香椿

讓暖流湧過她的心頭

關愛空巢老人

爲他們捐衣送藥

東奔西跑

上下求索

建設喫水點

家家戶戶的困難

都要記在心頭

及時解決

一樁樁一件件

哪一件不是感人肺腑

熱淚揮灑

鄉親們叫你下鄉知識青年

你心裏喊出的是我的父老鄉親

你常說

只要你把鄉親們記在心裏

鄉親們

就會把你高高舉過頭頂

僅有的雞蛋

新鮮的野菜

最嫩的椿芽

鄉親們捨不得喫

滿懷感激送給你

都被你含淚而拒

一天夜裏

山火突然爆發

你義無反顧

率先奔赴第一現場

將生命置之度外

全力保護那棵千年崖柏

跌落深坑

嚴重劃傷

鮮血淋漓

不忍目睹

奮力撲救

不離戰場

直至大火完全熄撲滅

崖柏無恙

欣喜的笑容

在你疲憊的臉上盪漾

奮戰一夜

迎接朝陽

百里跋涉

你又趕回城裏的紅歌賽現場

一如你的名字

在精準扶貧這場戰役裏

你就是郭家村人民春天的太陽

光輝萬丈!

千年崖柏記得你

第一書記

蘭~春~輝!

作者簡介

鄭秀英,女,宣化深井人,1970年生於農民家庭,張家口大學英語系畢業,92年參加工作。業餘喜歡寫些小文字,喜歡旅遊,讀書,宣化區第二實驗中學教師。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異議聯繫編輯刪除。)

誠邀天下精英作家詩人加盟

【精品悅讀】中國華語精品文學作家學會、 中國雲天文學社面向海內外招募 □精品悅讀

雲天文學社版權頁

精品悅讀:隸屬於中國精品文學作家學會、中國雲天文學社,系國內知名公衆平臺【潮流美文】的姊妹公衆平臺,主推精品詩歌和精品美文精品悅讀,多年來吸引了國內外衆多實力作家和詩人,尤其是受到許多旅居國外的華語詩人和作家青睞,有來自美國、法國、澳大利亞、巴西、意大利、日本以及我國香港和臺灣的作家和詩人。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稿件投稿三週後,如未見刊發,即可視爲未被平臺採用,作者可另處。

稿費:來自作品的讚賞。讚賞所得總額20元(包括20元,總額累計20元以下不計)起一半作爲稿酬發放給作者,另一半留作平臺運營經費及出版活動。

雲天文學社機構

社長/總編輯:碧雲天(jizhebyt)

佛學文化顧問/釋耀法     副總編/怡然   瀾靈兒    理事長/馬雁凌

編委:不倒翁 //琉璃半夏//Sunflower//劉芳//唐華智//張雯//唐春元//馮世鑫//傅北生//談新柱//張明輝//水波橫//紅雨//楊彥//潮子//馬雁凌//一葦渡//季俊羣//段正山//一夕流芳

平臺主播

月晴  嘉偉  傷感歌王  昭君  張雯  刺破

★分社領導機構

澳洲分社社長/總編輯:Sunflower

甘肅分社社長/總編輯:劉芳

甘肅分社副社長副總編:往事如煙(杜雁青)

廣西分社社長/總編輯:唐華智

寧夏分社社長/總編輯:張雯

廣東分社顧問:羅祖俊(澄默時節)

廣東分社   名譽社長:老少年(張士偉)

廣東分社社長/總編輯:唐春元

廣東分社   副社長:鳳靈犀

廣東分社   副總編輯:秋語

浙江分社社長/總編輯:馮世鑫

河北分社社長/總編輯:傅北生

安徽分社格律詩詞總顧問:花蕊夫人

安徽分社社長/總編輯:談新柱

安徽分社副社長副總編:臧全秀(一夢)

安徽分社副社長:爲你而書

江西分社   顧問:謝榮生

江西分社社長/總編輯:張明輝

江西分社   副社長:張傳鵬

新情詩分社社長/總編輯:水波橫

北美分社社長/總編輯:紅雨

北京分社社長:楊彥

北京分社總編輯:熊小英

北京分社副總編:  陽光雨

山東分社社長/總編輯:潮子

黑龍江分社社長/總編輯:馬雁凌

內蒙古分社社長/總編輯:一葦渡

內蒙古分社    副總編輯:一方

巴西分社   顧問:左龍右虎

巴西分社   顧問:門見山

巴西分社   顧問:冰瑩

巴西分社   社長:季俊羣

巴西分社   副社長兼總編輯:高山流水

巴西分社   副社長:黃理想

巴西分社   副社長:詩舞聽濤

巴西分社   編委兼羣管:高秀軍

巴西分社   編委兼羣管: 月兒

巴西分社   編委:雪山阿佳

小作家分社社長/總編輯:段正山

小作家分社常務副社長:紀曉霞

小作家分社副社長/副總編輯:張素芳

小作家分社副社長/副總編輯:郭曉軍

愛情詩分社社長/總編輯:一夕流芳

(正在添加中……)

★平臺合作請聯繫總編輯碧雲天(微信:jizhebyt)。

中國雲天文學社

中國華語精品文學作家學會

2018年6月18日

正在瀏覽此文章

您看此文用

·

秒,轉發只需1秒呦~

長 按 解 鎖

蘋果手機掃碼打賞溫馨通道

轉賬時候請註明

給哪位作者打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