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國寶,

都有一段傳奇身世。

而今天介紹的這件↓

顯得格外傳奇,

因爲它是從垃圾堆裏撿回來的。


國寶《上虞帖》的傳奇故事

1972年的一天,上海文物清理小組的萬育仁在丟廢紙的竹筐中,發現一張硬黃破舊書法帖。卷端有宋徽宗瘦金書“晉王羲之‘上虞帖’”的絹籤,內頁七行草書也與前人記載相符。

《上虞帖》,又名《夜來腹痛帖》,是王羲之寫給朋友的一封信札,文字多使用中鋒運筆,字體連貫流暢,草法隨意灑脫,輕鬆自然,不拘小節,乃是其晚年書法的代表作。萬育仁驚喜不已,趕緊將廢筐裏的《上虞帖》撿回,帶回上海博物館。然而,這幅《上虞帖》卻被專家們否定了。萬育仁堅持己見,就把此帖帶回家裏,小心保管起來。

三年後,上海博物館老館長沈之瑜重新主持工作。萬育仁便將《上虞帖》拿給老館長看,並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而保管部長馬承源卻建議“不如請謝稚柳看一看”。謝稚柳是當時上海書畫鑑定大家,當《上虞帖》放在他桌子上時,謝稚柳眼睛一亮,拍案叫絕:“上海居然也有王羲之的好東西了,羲之墨跡久絕於世,唯此唐摹,就足爲文物之精英、藝苑之瑰寶了。”

至此,這幅《上虞帖》才確認爲唐摹本,堪稱國寶。由於年代久遠,帖色深褐,紙本破碎,竟有18處損壞,上海博物館就交由裝裱大師嚴桂榮先生進行修復。嚴先生採用“火燒法”修復此帖,才使此帖重現光彩,如今爲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上海博物館藏品百萬,

其中有一件鎮館之寶,

竟是從垃圾堆裏撿回來的。

有意思的是,

這是王羲之的一通行草書手扎,

講的是關於肚子痛的事情。



國寶《上虞帖》的傳奇故事


王羲之


一件關於“肚子痛”的國寶,他的傳奇在哪裏?

一千多年前開始,

王羲之《上虞帖》的唐摹本就一直在南唐、北宋、元、明等朝廷內庫中收藏。

後來傳到清初大收藏家梁清標手裏。

繼他之後,流入民間,

清末轉到收藏家程定夷手裏。

新中國成立後,

輾轉被上海靜安區的一位收藏傢俬藏。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被移交到上海某文物倉庫裏幽禁起來。


說起《上虞帖》,很多人都不熟悉。但它還有一個有趣的名字:《夜來腹痛帖》。沒錯,就是晚上肚子痛的意思。此帖通篇58字,是這樣寫的:


國寶《上虞帖》的傳奇故事


《上虞帖》

得書知問。

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恨!

想行復來。

修齡來經日,今在上虞,月未當去。

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

不知安所在。

未審時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我們可知,這是王羲之因病未能得見朋友一面,而寫的一封信。信中還提到了一些親戚朋友的近況。“修齡”,是王羲之從弟王胡之的字;“重熙”,是王羲之的妻弟郗曇的字;“安”,則是晉太傅謝安。


國寶《上虞帖》的傳奇故事


《上虞帖》局部

此帖爲唐人摹本,硬黃紙本,草書,縱23.5釐米,橫26釐米,7行共58字。草法隨意灑脫,輕鬆自然,不拘小節;體勢靈動綽約,豐肌秀骨。


國寶《上虞帖》的傳奇故事


《上虞帖》局部

首先,在筆法上,不是靠輕重提按變化來豐富線條內容的,而是以節奏和運行速度(疾澀之變)來充實線條內涵,提按爲輔;其次,結構上強調開合變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構架的視覺效果顯露出一種“張力”的特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