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燒黑的藏銀刀鞘中被鉛灌滿,雕刻完成後,焊接師將對鞘加熱至鉛融化,清理乾淨,交給製作刀木鞘(內鞘)的師傅安裝好,擦淨,藏銀的本色才展現出來。牧民們爲了紀念他,就將藏刀改名爲“折勒乾布刀”,簡稱“折刀”。

藏刀分長劍和腰刀兩種。長劍,藏語稱“巴當末”,長約1米;腰刀,藏語叫“結刺”,長度在10釐米一40釐米之間。藏刀的刀鞘,有木質、銅質的,也有鐵質或銀皮鑲包的。刀鞘上常刻有龍、鳳、虎、獅和花卉等圖案。有的圖案上還點綴着寶石、瑪瑙等貴重物品。

藏刀的正式名字叫“折刀”。傳說是爲了紀念英雄折勒乾布命名的。傳說在遙遠的年代,西藏草原上的牧民大都擁有藏刀。可是牧主和頭人爲了保持自己的權位,威逼牧民交刀。許多牧民因拒交藏刀而被抓走。消息傳到英雄折勒乾布耳中,他爲了搭救自己的同胞,就躍馬提刀殺向牧主、頭人。折勒乾布只因寡不敵衆,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牧民們爲了紀念他,就將藏刀改名爲“折勒乾布刀”,簡稱“折刀”。

藏刀具有生產、生活、自衛、裝飾4種用途,已有1600多年的生產歷史,做工講究,刀身用鋼材鍛,刀柄用牛角或硬質木料加工而成。

精美的藏刀大都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由於鍛打精緻,鐫刻細膩,色彩奪目,並附有藏文,繫有五顏六色柄穗,形成別具一格的藏族工藝品。特別是朋友結婚或喜生嬰兒時,送上把藏刀會使主人感到格外高興。

純手工打造的藏刀,每把都傾注了各道工序師傅的心血,融入了鑄劍師的靈魂。

正如硬與韌看似矛盾的完美結合,殺與生難以詮釋的奧義,以及藏刀的強悍與華麗背後的信仰與祝福,還有數百代鑄劍師的故事與傳說,也許正是這一切的因緣際會,才鑄就這千百年的藏刀傳奇。

卡瓦刀的設計師次仁扎西,31歲,小學畢業開始學畫,現在卡主管瓦刀的設計和圖案規劃。

一切工序從次仁扎西的設計草稿開始,他決定了一把卡瓦刀的造型、尺寸、類型等等。

雕刻師們根據次仁扎西的設計,爲刀鞘選材、做胚。

焊接師卡瓦尼瑪對包刀鞘的藏銀進行加溫以便定型。

刀鞘外皮的雛形,下面是一把卡瓦刀的刀身。

卡瓦尼瑪將藏銀刀鞘包在模具上,用木槌不停地敲打、整形,焊接之後,這道工序還要再重複。

同一工序的小夥子在給刀鞘安裝掛環,之後還需進行焊接。

用焊槍對刀鞘加溫、焊接。

需要焊接的還要有刀鞘的底部。全部完成後,焊接師將在刀鞘中關注鉛水,以保證刀鞘外皮在雕刻花紋時外形不會因爲擠壓而變形。

被敲打得平平整整的焊口。

鍛造師洛桑開主,今年37歲,他所從事的是卡瓦刀製造中很關鍵的一環。

將卡瓦刀坯在爐火中加溫,之後獨鍛打成型,淬火,再加溫鍛打、淬火,循環往復,這是洛桑開主和鍛造師的工作。

淬火的部位、順序等等都有很多講究,不是一兩句話能說的清楚。

精確、反覆的淬火鑄就了堅、韌、鋒利的卡瓦藏刀。

在刀身上鍛打卡瓦家族的商標。

鍛打過程中必須爲斷的查看刀身的長度、寬度、厚度以及線條的過渡、變化,隨時調整。藏刀從刀背至刀鋒並非一個平面,而是微細的弧面。

不斷的鍛打淬火和祖傳配方將金屬中的雜質排出,又將需要的物質合理分佈。

扎西頓主,31歲,磨刀工序的師傅,同時要測試和把關刀身質量。

每把卡瓦刀開刃後都需用前、中、後三處位置斬斷鐵釘以測試質量和強度,大型藏刀需測試4處。

削鐵棍也是一個測試環節,因爲沒有安裝刀柄,扎西頓主削得很喫力。

鐵棍上的痕跡。

磨刀也是很重要的環節,每把藏刀刀身的過渡弧度、開刃角度都有嚴格要求。

雕刻大師傅洛桑頓主,今年61歲,是卡瓦家族第2代雕刻師傅。而雕刻環節最需要人手,目前卡瓦家族有近八十人從事藏刀製作,雕刻師就佔了十多人。

刀鞘結果焊接師傅的加工後送回雕刻師手裏,進行精細加工。

被燒黑的藏銀刀鞘中被鉛灌滿,雕刻完成後,焊接師將對鞘加熱至鉛融化,清理乾淨,交給製作刀木鞘(內鞘)的師傅安裝好,擦淨,藏銀的本色才展現出來。

雕刻臺上的半成品刀鞘。

負責最後組裝、繞絲的根汝尼瑪,今年27歲,已工作15年。

新舊兩版卡瓦刀。左下老版的卡瓦刀柄頂部有一個明顯的螺帽,新版的已用設計工藝遮蓋。

根汝尼瑪給木質的卡瓦刀柄纏繞的藏跟絲。卡瓦刀也有牛角刀柄。

焊接師傅的工作棚裏擺放着一隻熊的頭骨,據說是家族前輩用卡瓦刀斬殺的。小傳說:藏民穿衣服只穿一隻袖子的習俗,是源自古代獵熊,爲方便被熊抓住後及時逃脫。

卡瓦刀鍛造的幾位師傅。上排是家族的大伯,因熬製配方視力已經大受影響;下排左起是焊接師卡瓦尼瑪,設計師次仁扎西,鍛造師洛桑開主,雕刻師洛桑頓主。在近八十們師傅中,不少人表兄弟甚至親兄弟。卡瓦家族的產業尊重每位成員的選擇,由他們自己決定學習何種技能。

遍野的藏區狼毒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