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後,僅在一年時間,鯤翎資本就從妙手醫生這個項目上拿到了完全覆蓋基金成本的理想收益,賬面投資回報率超10倍。不過,持續的募資困境之下,鯤翎資本卻逆市完成了總額超過10億元基金的募集工作,並且還陸續推動了一些合作基金的成立,包括2018年4月正式啓動的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威海產業發展基金,鯤翎資本分別與老百姓大藥房、上海昂立教育針對醫療服務和文化教育設立了行業專注性較強的產業投資基金,提升團隊對特定行業的專業度和投資水平。

在當今這個所謂“市場生變”與“行業洗牌”之下,VC/PE的界限變得已變得越來越模糊。

文丨馬慕傑

來源丨投中網

王步宜與妙手醫生何濤的第一次會面,是在虹橋機場的星巴克。

彼時,何濤正在爲下一輪融資發愁,甚至已經做好了拿不到錢的最壞打算。而就在一個月後,王步宜代表鯤翎資本向妙手醫生髮出了TS,與此同時,在門外圍觀許久的機構都開始紛至沓來。

這次見面,不僅解救了何濤的燃眉之急,還成就了鯤翎資本的“開門紅”。

2018年4月2日,妙手醫生宣佈完成近5億元C輪融資,騰訊領投,鯤翎資本、紅杉資本、啓明創投聯合追加投資。僅半年後,妙手醫生宣佈完成5億元C+輪融資,星界資本領投,紅杉資本中國、啓明創投跟投;此後5個月即2019年6月,妙手醫生完成C3輪融資,估值超70億元。

後續資本對妙手醫生的快速聚攏與青睞使得鯤翎資本在一年的時間就拿回了超過基金成本的理想收益,賬面投資回報率超過10倍。

成立於2017年的鯤翎資本是一家新晉PE,專注於醫療健康、教育、及大消費領域,基金管理總額近20億人民幣。此外,鯤翎資本還陸續推動併發起了幾支合作基金的成立,包括與老百姓大藥房合作設立的投資於醫療健康領域基金,與昂立教育合作設立的教育產業基金,以及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威海產業發展基金等。

而作爲一隻剛成立不久的新基金,鯤翎資本爲何在出手第一個項目就能打出如此漂亮的成績?

專注“能力圈”的務實派

在中國創投歷史上,2017可以稱得上是“風口”之年。

從共享經濟到新零售,從無人貨架到人工智能,2017年前後,追逐風口以期成爲“風口上的豬”的創業企業層出不窮。與此同時,創投機構也開始了一波扎堆新增長。

在這一時期,有不少出身於明星機構的投資人出來成立了自己的新基金,甚至稍有幾年投資經驗的投資人也都邁向了這場“基金創業潮”。

鯤翎資本就是在這一年成立的。鯤翎資本的創始人王步宜出身於海通開元,核心團隊均來自市場中知名的投資機構,多年的摸爬滾打讓他們越來越明白投資要秉承穩健、保守的態度,兢兢業業、一磚一瓦去壘砌自己的平臺,因爲耐心地做好每一項投資管理工作是在市場中保持常青的基礎。

作爲一家新基金,募集充足“彈藥”的重要性自不必說。然而,不久之後,整個創投市場遭遇了巨大寒冬,VC/PE更是深陷募資泥潭。根據投中研究院發佈的《2018中國VC/PE市場數據報告》,2018年,VC/PE募集完成基金共858支,同比下降27.1%,募集總規模1116.35億美元,同比驟降60.16%,新成立的基金多數仍滯留在募資階段,募資週期變長。

而那些立志於成爲“下一個”大牌機構的新設基金也不得不因爲募不到錢抱憾離場。

不過,持續的募資困境之下,鯤翎資本卻逆市完成了總額超過10億元基金的募集工作,並且還陸續推動了一些合作基金的成立,包括2018年4月正式啓動的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威海產業發展基金,鯤翎資本分別與老百姓大藥房、上海昂立教育針對醫療服務和文化教育設立了行業專注性較強的產業投資基金,提升團隊對特定行業的專業度和投資水平。

這裏面的核心在於鯤翎資本頗爲穩健的投資風格。鯤翎資本只投資自己團隊擁有豐富經驗與產業資源所能深入賦能的行業,如醫療、教育和消費,這樣才能更容易抓住企業高速爆發之前的投資時點,從而拿下“賺大錢”的機會。

妙手醫生的案子即是如此。憑藉着對醫療行業的成熟認知框架及強大的產業資源優勢,鯤翎團隊率先看到了妙手醫生的爆發潛能,由此也得以順利在其低位估值時搶先進入。最後,僅在一年時間,鯤翎資本就從妙手醫生這個項目上拿到了完全覆蓋基金成本的理想收益,賬面投資回報率超10倍。

“對於我們這隻成立時間不長、剛起步的基金來說,必須考慮的是要把基金做好,即一定要賺錢,投資回報有非常漂亮的數字纔可能獲得下一步生存的可能性。而不管是個人還是基金平臺,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把有限的資源聚攏在少數的優質項目上,才能儘量保證每個項目未來產生理想的回報。”王步宜稱。

這同時也意味着,鯤翎資本在投資中不會頻繁開槍,而是要把所有的子彈精準出擊。

據悉,自成立以來,鯤翎資本已投資了4個項目,包括妙手醫生、丁香園、卓健科技以及吉雲教育。在鯤翎資本的規劃裏,每年的對外投資數量控制在三單左右是對於目前資金規模的理想狀態。

“現階段,鯤翎的投資節奏沒有必要講求多和快,更多的還是要考慮提高案子的成功率。”王步宜說。

“匠心投資”的奧義

寒冬之下,市場套利空間被逐漸壓縮,跟風式投資的不確定性也顯著加劇。

在此同時,“圈養”式的投後管理成爲了創投機構紛紛發力的重要課題,尤其在當下產業互聯網方興未艾之時,連VC投資者都開始強調投後的資源賦能與產業生態圈的搭建。

一直以來,國內投資市場活躍度趨熱,創業投資呈高歌猛進式發展,但投資市場的投後管理意識卻相對淡泊,“重投前輕投後”的現象較爲普遍。而在近兩年行業不景氣及退出通道變窄的倒逼下,“重投後”的匠心投資戰略逐漸走向了臺前。

“當下的私募股權投資市場與過去是不一樣的。相比來看,過去的創業者在融資時其實在意更多的是金額和估值,因爲這對企業的發展幫助最直接,大部分企業家都不會buy in基金的增值服務。”王步宜提到,直到在2012年前後新一代創業者崛起後,創業公司對投資機構的資源賦能能力纔有了實在的追求。

實際上,也正是因爲王步宜對機構產業資源的深刻理解,纔有了鯤翎資本的誕生。而區別於市面上其他PE機構的創始人,王步宜券商直投的背景身份也使得鯤翎資本從出生之日起就自然離資本市場與上市公司的產業資源更近。相應的,鯤翎資本自始即把“重投資”作爲了基金的使命與脫穎而出的武器。

這種“重投資”意味着鯤翎資本要“投重”每一個案子,不僅體現在單個項目的大筆投資金額上,更是蘊藏在了“匠心投後”裏。

比如,在鯤翎資本過去投資的4個案子中,鯤翎團隊會保持與已投企業團隊保持緊密的溝通。更具體地說,團隊成員幾乎每兩週都會與其企業創始人通電話或見面,以足夠的耐心爲後者增添服務與價值。“要管理、要數據、要問題、談解決方案與資源共享。”這四個要素通常構成了每次“例會”溝通的全部重點。

“在投後賦能方面,我們希望至少做到超過行業平均水平。”王步宜說,在投後管理方面,鯤翎資本會擔任好“朋友”與“軍師”的角色。

當然,在儘可能全面頻繁服務被投項目的同時,鯤翎資本也潛藏着自己的“盤算”。即不論是在投資中還是投後管理階段,鯤翎資本都可以更多的參與以及掌控整個過程,以便最大限度地管理投資風險。

打破邊界,VC/PE的“新主張”

眼下,如果你用很困惑的眼神盯着市場上的某些基金機構,糾結於其到底是VC還是PE,對方可能會覺得尷尬,並且難以回答。

這是因爲,在當今這個所謂“市場生變”與“行業洗牌”之下,VC/PE的界限變得已變得越來越模糊。以至於大家都很難準確地將自己的定位進行分類。

事實上,縱觀整個創投市場,如今這個景象似曾相識。早在2008年前後,投資行業就已經產生了PE機構VC化、VC機構天使化的分化現象。

尤其是對於PE機構而言,當時國內企業龐大的排隊上市隊伍將企業的上市時間拉長,同時,歐美市場又處於金融動盪,那些Pre-IPO項目的退出問題一時間難倒了衆多PE。爲了降低風險,投資早期項目成爲了彼時PE機構的共識。

“近些年在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整體資金量一直充裕,每家機構的投資策略都會跟着市場趨勢的變化做一些調整。”王步宜說,其實市場上許多VC的資金規模體量已經達到了PE基金的規模,導致它們在投資單筆項目時,很大程度上會比肩PE的單筆項目投資金額。

而作爲在如此市場環境下出生的基金,鯤翎資本也要面臨着同樣的“尷尬”。儘管鯤翎資本在外把自己定義爲一家PE機構,但王步宜似乎不想爲此所限。“我們之所以把自己定義爲PE,是因爲我們的團隊背景本身是做PE出身。而爲了實現較好的收益率,還是要找到基金的一個相對舒服的投資區域。”王步宜很坦誠,比如,在妙手醫生的項目上,鯤翎資本的加持時間也表明了它並不是一個十足純粹的PE。

除此之外,如果用兩個關鍵詞來概括鯤翎資本的核心主張,另一個則是與之一脈相通的“風險控制”。不同於其他機構的出手回報導向,鯤翎資本在每打出一個子彈時,考慮最多反而是項目的風險情況,即未來可能出現的虧錢概率。

“先不要想賺錢的事兒。如果你能接受項目的最差情況,你就投;接受不了,那就不要乾了。”不過,王步宜同時提到,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裏投資,哪怕項目出現了問題,也可以儘快拿出解決方案。

雖然所有人都知道,投出sexy的項目有助於一家新基金迅速成爲“黑馬”,鯤翎資本業已在其一期基金的第一單投中爆款項目。但在王步宜的規劃裏,鯤翎資本希望可以“穩穩”地賺錢。“我不知道鯤翎資本未來能不能賺的盆豐鉢滿,但我希望它至少能夠一直在賺錢。”

這是因爲,不管是VC還是PE,一切的核心都是擁有能夠賺錢的項目。尤其是在“風口論”不再靈驗的背景下,穩健纔是當前基金生存的第一法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