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14日,美國著名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去世,享年89歲。

圖片來源於《華爾街日報》

哈羅德·布魯姆1930年生於紐約,曾執教於耶魯大學、紐約大學和哈佛大學等知名高校。他是當代美國最富有影響力的文學理論家、批評家,被譽爲“西方傳統中最有天賦、最具原創性和最富煽動性的一位文學批評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詩歌批評、理論批評和宗教批評。

布魯姆一生出版了40多部著作,包括二十餘本文學批評,一些宗教相關書籍和一部小說,其代表作有《西方正典》(1994)、《如何讀,爲什麼讀》(2000)、《影響的剖析》(2011)等。1973年,他的作品《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在美國批評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圖片來源於《紐約時報》

他是過去半個世紀裏最令人振奮的文學存在之一,也是最千變萬化的——一個獨特的學者、教師、評論家、散文詩人。他沉浸於幾個世紀的英美詩歌中,深諳帕特和王爾德的巴洛克式唯美主義,如同卡巴拉和弗洛伊德那樣錯綜複雜。

他堅稱自己是一個“普通讀者”,儘管他10歲就開始對哈特·克蘭那扭曲、咒語般的詩句的投入了畢生的熱忱,13歲時開始讀《失樂園》。

與此同時,布魯姆認爲自己是“閱讀怪物”。他說他可以在一個小時內閱讀並吸收一本400頁的書。他還擁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能背誦包括莎士比亞的全部作品、彌爾頓的《失樂園》、威廉·布萊克的全部作品、希伯來聖經和埃德蒙·斯賓塞的《仙后》。

“閱讀怪物”的頭腦內部(by Jeffrey Decoster)

在布魯姆的心中或許始終有着這樣一個小男孩,他一直專注、快樂地閱讀着。

他的最後一部作品《記憶縈迴:批評的內在之光》(Possessed)中文版將由大方出版。

在這本自傳中,八十九歲的布魯姆對他一生閱讀體驗展開了一次回顧和總結。

在自序中布魯姆動情地寫道:“貫穿《記憶縈迴》的是那些我‘心愛的亡者’。跟我同一代的大部分朋友都離世了。可他們的聲音依然迴盪在我耳際。我發現那些聲音交織進了我讀的書裏。我要聽的不光是他們的聲音,還有在這個世界被創造之前的聲音。”

書中,布魯姆遵循閱讀的記憶,選取了超過八十篇他從小就熟記於心的經典作品。從《聖經》到莎士比亞;從斯賓塞與米爾頓到華茲華斯與濟慈;從惠特曼與羅伯特·勃朗寧到喬伊斯和普魯斯特;從托爾斯泰與葉芝到戴爾莫·施瓦澤……布魯姆一一爲我們帶來簡潔、睿智的解讀。

在他人生的最後階段,布魯姆賦予這些經典鮮活的詮釋。閱讀此書,就好比跟隨作者經歷一段從童年到八十九歲的精神之旅,我們將有幸看到一位當今最偉大的批評家從那些文學史、藝術史、思想史上的傑出靈魂中汲取養分的過程。在他那裏,文學評論只是一種臨時的技藝,文字中展現的對生命體驗的細膩感受,對審美想象力的延展,纔是他一生的志趣。

部分照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