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广州日报

提要: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9785份,针对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心理压力、社会支持情况等问题做了详细调查。

在此次新冠肺炎抗疫战,很多医护人员置生死于度外,竭尽全力救助病人,奋战在抗击新冠病毒的第一线,他们被称为“最美逆行者”。当前,紧张的抗疫之战已持续2个多月,广大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心理压力是什么状况?

近日,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用在线问卷的形式随机发放给各省市自治区的医护人员,短短5天的时间,收到来自全国 25个省(自治区)的医疗机构共9883份医护人员的问卷,其中有效问卷9785份,有效率99%,江苏、广东、河南、辽宁医疗机构的有效问卷超过1000份以上,这四个省份也是派出援鄂医疗队人数较多的省份,其中广东是首批派出医疗队的省份,江苏是派遣医疗队人数最多的省份。

此次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八成受访者天天工作超过8小时,且认为工作负荷强度是平日正常状况下的两倍;有3.7%受访者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37.5%受访的一线医护人员已经连续一个月以上周末没有休息。在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下,七成以上受访者都不同程度出现了睡眠问题。

此项调查的组织者、中国医院协会原副秘书长、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负责人庄一强博士(本研究小组人员包括:姚淑芳 王兴琳 刘剑文)表示,战“疫”一线医护人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健康问题值得引起重视,社会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来回应他们的付出。

一线医护超负荷工作时间长

尽管大量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在全国多个重要大城市,也倾尽医护力量投入防控,但医护人员依然面临着承重的工作负荷,日夜奋战。

调查显示,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平均每天工作8.15 小时, 81.54%超过8小时, 5.67%更超过12小时,37.5%的人连续一个月周末没有休息。部分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多层口罩和手套,平均间隔 5.2 个小时才可以喝水、吃东西、上厕所,其中15.44%的人需要坚持8小时以上。

此外,84.42%的医护人员认为防疫期间工作负荷是平时的1-2倍,6.04%的人甚至认为工作负荷是平时的4倍以上。

由此可见,防疫期间绝大多数医护人员持续工作时间长、少轮换,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状状态。早前,广东第一批驰援湖北医疗队队长郭亚兵受访时曾说过,战“疫”绝不能靠“疲劳战术”,只有保证良好工作状态,才能杜绝医护人员感染,避免战斗减员。但疫情爆发的初期,驰援人员面临的无序状态确实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幸运的是,经过了持续的艰苦奋战,重建了医疗秩序,这场疫战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战果,防控形势向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压力。

图表:一线医护人员平均每天工作时间

图表:与平时工作相同时间负荷和压力状况

近七成医护人员睡眠受影响

抗击新冠病毒已经持续2个月了,防疫期间,医护人员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所看到和听到的多是痛苦、死亡等众多负面的应激源,加上身边有医护人员不幸感染甚至失去生命,一部分医护人员体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已经接近极限,导致身心疲惫,逐渐产生焦虑情绪和躯体上的不适。

调查显示, 21.21%的医护人员处于中度疲劳、6.69%偏重,2.69%严重疲劳。67.86%的医护人员睡眠质量受到影响,34.37%出现了中度以上的睡眠障碍。

早期,郭亚兵已描述过队员们最初接管病区时的“几近崩溃”状态。很多医护人员也在日记中提到“彻夜难眠”、“集体失眠”,有人在下班以后出现呕吐、心情低落、难以进食等不适,直到与亲人视频电话得到抚慰鼓舞之后,心情才有好转;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呼吸重症科医生很快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出了状况,进行自我调节,“我开始认识到,恐惧、焦虑,这是面对重大灾难时的应激反应,并不代表我懦弱……”

图表:医护人员身体及心理状况

近八成医护人员对战胜疫情有信心

医护人员们并没有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这是一场举国之战、全民之战。一线医护人的背后有着坚强的后盾。爱人、亲人、战友、全社会的力量都和他们站在一起。2月22日,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全面落实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若干措施的通知》,就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提出十方面措施,也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已经开始重视新冠疫情下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问题。随着战线的进一步拉长,各地医院纷纷向前线派出心理医生。

调查中,63.05%的医护人员认为最好的心理安慰和动力来自家庭支持和关心。

调查结果认为,当前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时期,医务人员工作任务重、感染风险高,抗疫期间医护人员需要得到良好的照护,政府和单位应该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家人、朋友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关心和关爱,才能解除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心无旁骛投入斗。

图表: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体系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77.23%的医护人员能保持积极的心态,清醒的头脑,做到临危不乱,相信自己有能力和全国人民的一起战胜疫情。

在记者连线医护人员进行采访的过程中,也发现随着医疗秩序的日渐重建,医护人员反馈的信息有了越来越多的正能量,从早期的“咬牙坚持”、“互相打气”为主,到更多的淡定、乐观、充满信心。一位2月17日前往武汉的广东省中医院年轻护士向记者说到:“前面的战友已经做了很多,他们很累,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该轮到我们上场了。无论在哪里都是战斗,我们就时换了一个地方做日常的工作而已,我相信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图表:战胜疫情的信心状况

启发:医疗结构人员配比仍需进一步增强优化

庄一强博士认为,疫情终将过去,此次的调查问卷虽然是面对战“疫”一线人员进行,但也充分展示了我国医疗机构的发展现状,可以给疫情之后的总结和反思提供启发。

他认为,我国医疗机构仍需增加人力资源配置。根据《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目前我国综合医院的医护比为1:1.5,而来自三级综合医院评审实施细则要求护床比不低于0.4:1,中国目前还有很多基层医院因为运营压力不能达到这个人员匹配的标准。

来自各省卫建委的数据显示,根据需求,各省支援湖北医疗队中医护比约为1:2.5,湖北尤其武汉是高发区,危重病人多,护士要承担很多病人日常生活的照护,加上穿上防护服,给病人穿刺输液都需要比平时花费更多的时间,工作压力远超平时。就算放到正常时期,当前公立医院的医护比、护床比、医床比仍然有待改善。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周洁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