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全面戰勝疫情爲契機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統籌謀劃、科學決策、周密部署,領導全黨全國人民展開了全面戰勝疫情的偉大斗爭。疫情防控是一場總體戰,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其中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重要戰場。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尤其是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中若干重要關係的論述,對於指導我們全面戰勝疫情,進而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推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樹立科學自然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一重要論述鮮明指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樹立科學自然觀。自然是生命之母。自然界中的物質,構成了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人類善待自然,就會得到自然的饋贈,人類傷害自然,就會遭到自然的報復,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走向對立後,自然對人類作出的懲罰。據科學研究表明,引發這次疫情的病毒,包括此前的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的病毒,多數病原體來自野生動物或與之有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早就認識到,食用野生動物風險很大,但‘野味產業’依然規模龐大,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了重大隱患。再也不能無動於衷了!”打好打贏疫情防控這場阻擊戰,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自然觀爲指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堅決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在全黨全社會範圍內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價值觀和生態審美觀。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存共榮,就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科學自然觀,加強生態文明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生態倫理等方面教育,築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根基。一是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意識。從生態意識角度引導人們對自然界科學合理地索取,樹立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理念。從生態意識角度反思“唯GDP論英雄”的錯誤觀念和行爲,反思個人意志凌駕於自然之上的“人定勝天”、“征服自然”等錯誤觀念,培養形成崇尚自然的生態意識。二是樹立生態價值觀和生態倫理觀。把科學自然觀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通過生態倫理道德教育,使人們獲得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認知,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對世間萬物的道德情感,逐漸養成保護自然、尊重生命的思想自覺和行爲習慣。三是提倡低碳綠色文明消費觀。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物質消費應該以不對自然界造成傷害爲前提,堅決抵制諸如濫食野生動物等不文明消費行爲,大力倡導形成綠色低碳文明消費的社會風尚。

二、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係,樹立綠色發展觀,全面形成綠色發展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論述明確指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係,樹立綠色發展觀。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後勁。因此,保護生態環境應該而且必須成爲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其經濟根源是發展方式出了問題。一些地方爲了加快發展,毀林開荒、亂砍濫伐,致使野生動物棲息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這使得野生動物之間、野生動物與人類之間接觸、混居的機會越來越多,也使得寄生在某些野生動物身上的病毒更容易進行跨物種傳播進而傳染給人類。從經濟根源上防止此類疫情的再次發生,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綠色發展觀爲指導,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牢固樹立和踐行綠色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是新時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一是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關係,把經濟活動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載的限度內,絕不以犧牲環境爲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二是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綠色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新興環保節能產業;倡導綠色消費,節約資源和能源,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生存環境、物種環境的保護。三是形成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各級政府充分利用好財政政策等在推進綠色發展中的激勵作用,健全完善保證實施綠色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爲實現綠色發展戰略目標提供法治保障。

三、正確處理生態與民生的關係,樹立基本民生觀,讓良好生態成爲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正確處理生態與民生的關係,樹立基本民生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物質基礎,是重要的民生福祉。發展經濟是爲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爲了民生。隨着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人民羣衆對藍天、碧水、淨土等生態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生態環境越來越珍貴。新冠肺炎疫情警示我們,破壞生態環境不僅給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重大損失,更會危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尤其是這次疫情暴露出的生物安全問題,正日益成爲全世界、全人類面臨的重大生存和發展威脅之一。打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基本民生觀爲指導,從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生態環境與民生建設緊密相關,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要牢固樹立和踐行基本民生觀,及時解決危害人民羣衆身體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加強生態環境和動植物資源的修復和保護,加快構建生態安全體系。一是着力解決損害人民羣衆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目前,霧霾天氣、飲用水污染、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等環境問題,都是損害人民羣衆身體健康、羣衆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要集中力量打好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三大戰役。二是加大生態保護修復,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積極利用先進生態修復技術,探索生態修復保護模式,提高生態自我修復能力,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及其中的動植物資源逐步恢復並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充分利用先進生產技術,增強環境資源再生能力。三是加快構建生態安全體系。緊緊圍繞着生態環境常態化安全管理、監測預警、風險化解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及各類動植物風險防範機制以及監測、預警機制,防範和化解生態環境問題引發的社會風險,保障生態安全,從而實現民生安全。

四、正確處理教化與嚴管的關係,樹立嚴密法治觀,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這一重要論述深刻表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正確處理教化與嚴管的關係,樹立嚴密法治觀。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關鍵在真抓,靠的是嚴管。建設生態文明,既要注重教化引導,更要注重嚴管推動,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爲,決不能手軟,不能搞下不爲例。這次疫情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對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市場監督檢查和執法力度不夠。比如,2016年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對野生動物的保護、獵捕、交易、利用、食用等各個環節作了嚴格規定,但由於監督檢查和執法力度不夠,非法交易市場依然大量存在,而對監管執法過程中的消極履職怠職等行爲,又缺乏有效的監督問責。打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嚴密法治觀爲指導,下大力氣推進野生動物保護等相關法律的健全完善和落地實施,讓制度成爲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以制度創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要牢固樹立和踐行嚴密法治觀,深化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改革,建立起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着力破解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一是健全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關鍵制度。進一步健全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覈制度,改革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構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常態化、長效化機制,健全完善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等。二是保障制度實施落地見效。一項制度出臺後,相關配套制度必須及時跟進,保證制度實施落地生根。同時各執行部門之間責權利要分清,強化對不作爲、消極怠職等行爲的監管約束。三是完善司法監督制度。健全環境保護和治理的相關制度,諸如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等,完善社會組織和人民羣衆對環境監管機構啓動問責機制,強化各級人大對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

五、正確處理自治與共治的關係,樹立全民行動觀,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爲人民自覺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這一重要論述明確要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正確處理自治與共治的關係,樹立全民行動觀。生態文明建設是人民羣衆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這次疫情爆發的一個深層原因,就是全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仍然不強,關心、參與、監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主動性、自覺性仍待提高。近些年來,野生動物疫源疾病越來越多,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對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等“高認知度、低踐行度”現象普遍,生態環境的全民行動觀還遠沒有落到實處,全民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依然任重道遠。打好打贏疫情防控這場人民戰爭,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全民行動觀爲指導,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疫情防控的積極態勢,用14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彙集起全面戰勝疫情的磅礴力量。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全民行動,要樹立和踐行全民行動觀,構建全民行動體系,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一是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培養全民環境保護意識。以疫情防控爲契機,學深悟透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內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通過多種方式宣傳環境保護知識,全面提升人民羣衆生態文明素養,進而轉化爲日常習慣和自覺行動。二是建立全民生態環境監督舉報、參與和問詢機制。加強對環境污染事件以及相關環境部門的監督。規範民衆生態環境參與機制,明確參與程序、途徑和方式,完善公衆環境問詢制度,環境行政執法要對公衆質疑、問詢作出必要、及時回應。三是建立實施國民生態文明行爲獎懲機制。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個人行爲獎懲機制和法律約束,同時探索建立生態文明建設個人徵信體系,促使社會大衆把生態環境意識轉化爲保護生態環境自覺行動。

六、全面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正確處理黨委與其他主體的關係,把黨政主體責任落實到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必須加強黨的領導。”這一重要論述鮮明指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毫不動搖全面加強黨的領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將“全面加強黨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領導”獨立成章,由過去“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衆參與”的格局上升爲“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衆參與”的格局,明確了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黨政主要領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第一責任人責任。這次疫情暴露出我們在城市公共環境治理方面還存在短板死角,一些地方和部門對野生動物保護認識不到位、責任落實不到位。全面戰勝這次疫情,必須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壓緊壓實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的責任,對失職瀆職的,要依紀依法懲處。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政治責任,各地區各部門必須提高政治站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一是堅決落實“兩個維護”。各地區各部門必須從政治高度上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二是壓緊壓實各方責任。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要履行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責任,各相關部門要按照“一崗雙責”的要求履行好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各級紀委要擔負起生態環境保護監督責任,推動形成職責清晰、任務明確、環環相扣的責任鏈條和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完善考覈評價體系。要把生態效益、環境損害、資源消耗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把考覈結果作爲領導幹部獎懲和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四是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領導幹部,做到終身追責,建設一支特別能喫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生態環境保護鐵軍,以我們黨堅強有力的領導推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