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南方的河流大多叫「江」,而北方大多叫「河」?

先说结论,因为「江」、「河」的来源不同。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但也存在大量侗台语言(国内通说属汉藏,境外通说单列语系)、南亚语系的借词,少量阿尔泰语系借词,另有两成的核心词汇来源不明。

江是汉语从侗台语言、南亚语系顺来的借词。南方汉语里,江一般发音为 gang,侗台语言和南亚语系一般发音为 kong。

如果仔细探索下长江的支流岷(min)江、汉(han)江、湘(xiang)江、赣(gan)江、章(zhang)江、贡(gong)江,支流的名称韵尾都是 n/ng,长江流域最初很可能是由侗台语言或南亚语系的诸多部落占据的,他们用各自口音的「江」/kong 来命名附近的河流,华夏人南下后,为这些发音分别用不同汉字来标记。

河的是上古音是 gaal,一说是阿尔泰语系的借词,和现在蒙古语中「河流」ghol 同源;另一说是汉藏语系固有字,与「谷」同源。

不管河是来自汉藏语系,还是阿尔泰语系,对本题都没有影响,因为在三代汉语形成过程中,藏缅语族先民居于西北,阿尔泰先民位于北方。

汉藏语系里表示河流的同源词是「渠」、「水」,西藏的那曲的藏语本意就是黑河,「曲」通「渠」。

汉语在发展过程中把原本表示河流的渠,含义窄化成人工挖的水沟。而「水」在古汉语里仍然有河流的意思,如渭水、汉水等。

东北地区的河流,大多是音译词 + 泛指「江」。

如鸭绿江的通古斯诸语的名称是 Yalu ula,意思是「界河」;图们江在韩语里被称作豆满江,「图们」和「豆满」都是通古斯诸语的音译词,是「万」的意思。

黑龙江是通古斯诸语直译,就是「黑色的河」的意思。至于为什么现代汉语会用「江」来做东北河流的泛指,那很可能是受朝鲜半岛语言的影响,唐代以降来自中古汉语的借词「江」成了半岛语言中河流的泛指。

很多朋友认为,虽然发音差不多,但凭什么是汉语向其他语言的借词,而不是相反情况。

这其实只是个技术问题,任何一种语言在形成过程中,词汇上都会有多种来源。

除了特别明显的混合语外,一般是先找到某种语言的所属的语系,也就是核心词来源的主干。

简单的说,来源于主干(同语系)的词汇通常会是做同源词,各种非主流的来源词汇就是借词。当然,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分析简单,同语系的借词也是存在的。

汉语的核心词汇中约有一半能在藏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汇,因此汉语和藏语的亲缘关系毋庸置疑。共同构成了汉藏语系。

但藏语中大河叫藏布(顺便吐槽下「雅鲁藏布江」这个翻译)、小河叫曲。要么,藏语中原来表示河流的词汇出现了遗失;要么,原始汉藏语里就不存在「江」、「河」这两个词。

然后就是书面文献的问题,明以前的文献河流一般都称为「水」,到了官话时代,中文开始走向文白一致,书面语里河流北方称「河」、南方称「江」。由此,有些人认为江河是黄河与长江的特称转为泛指。

这其实是误认为古时语言是文白一致的所致。明代以前的所有官方文书,都是按照雅言的格式撰写的,碰巧雅言里只有汉藏语系同源词「水」,才是河流的正统表述。在整个中国的汉语区并没有将雅言作为口语传播。

我这里举两个例子

1. 唐代主流依然用「水」来标记河流。但唐代《孔颖达疏》 记载「江以南水无大小俗人皆呼为江。」

2. 北朝之后,北方口语里「兄」已经被「哥」替换,但唐宋文学著作里基本只能见到「兄」字。

再贴一张中国史前文明的分布图:

其中,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先民的 Y 染色体单倍群为 03,可以简单视作汉藏语系的族群;大汶口文化复杂点,先民中 O3 和 C 相互参杂,可能同时受到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的影响。

这三支就是日后三代时期华夏人的主干。试问起源地不在长江的华夏人,逐步渗透到长江流域后,kong 这个词会是怎么出现的呢?直接借用当地人对河流的称呼是最直接的方法,也能和东南亚诸语系相互印证。

作者:niudrw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