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雪龍”號船今天上午出發 來源/汪南 攝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我國極地科考再出發!今天上午,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將乘坐“雪龍”號船離開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前往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

擬建機場和企鵝保護區

南極對人類而言還存在着很多問號。作爲自然資源部組建後開展的首次南極考察活動,第35次南極考察隊將充分利用我國南極船基、冰基、海基、陸基、空基、站基等平臺,通過陸地—海洋—大氣—冰蓋—生物的多學科聯合觀測,以期掌握南極變化對全球和我國影響的趨勢,強化我國適應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國家南極工程建設任務是此次科學考察的“重頭戲”。據中國第35次考察隊領隊、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波介紹,此次科考將在南極中山站附近的冰蓋上,建設機場和冰雪跑道。“和大家所接觸的國內機場不同,我們的機場和附屬設施只滿足考察隊的季節性需求爲主,基本的導航和休息區等規模都很小,且只在南半球的夏季開放。建成後,將爲固定翼飛機‘雪鷹601’的起降提供便利。”“雪鷹601”可是南極考察隊員的好幫手,承擔着人員貨物運輸、應急救援和科學考察等重任。目前,“雪鷹601”的起降均需藉助俄羅斯的機場。

上一次南極科考的“成績單”上,最令人興奮的無疑是我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正式在羅斯海恩克斯堡島上選址奠基。此次考察隊將繼續開展新站建設區域的陸地測繪、基礎地質勘探等工程前期資料的採集補充工作。考察隊副領隊、羅斯海新站建設隊隊長張體軍介紹,每年有數以萬計的企鵝在恩克斯堡島上築巢繁殖,我國也擬議在新站區域建立企鵝保護區,這次特別安排五位研究人員開展有關保護區設立的前期調研工作。

此外,第35次南極考察隊還將與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等十多個國家開展科學研究與後勤保障支撐等方面的合作。

任務艱鉅挑戰多

“此次南極考察,考察隊員的規格和專業能力是空前的,考察活動的強度是空前的,對後勤保障能力的挑戰是空前的。”在昨天的新聞通氣會上,孫波一連用了三個“空前”來形容這次任務。

一般而言,極地科考隊伍裏,科研人員和後勤保障人員的比例爲1:4,但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的351名隊員中,科研人員達到183名,佔比超過50%。“要想實現創新發展,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人才是關鍵。”據悉,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海洋學家陳大可將出任海域首席科學家,全程參與科考;陸基首席科學家康世昌是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主攻雪冰化學及冰芯氣候環境,他將在南極開展冰蓋、凍土和深冰芯的研究。此外,還有一批“千人”“傑青”科學家也參與此次科學考察。

爲了完成此次考察任務,“雪龍”號船將在南大洋海冰最複雜的海域開展調查工作,首次使用西風帶大型錨系浮標、長航程定點剖面水下機器人等考察利器。“內陸方面,考察隊將在地球表面氣候環境最險惡的崑崙站開展天文學、大地測量等科學工作。”孫波介紹。

“此次考察物資量巨大,幾乎達到‘雪龍’號船的最大負荷,我們還要六次穿越西風帶,這對我來說是一次挑戰,但我有信心完成好任務。”見習船長兼大副朱利告訴記者,“啓程前,我們對物資逐漸排查,綁紮固定,排除隱患。”如此多的物資,卸貨也成了一大難題。在“天時地利”的前提下,屆時考察隊將採用直升機和海冰卸貨協同推進的方式在中山站卸運2500噸物資。

據悉,“雪鷹601”飛機也將在世界上首次完成東南極高原關鍵區域的航空科學探測任務。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