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要建“太行大学”,网络一片炸锅。

大同要建一座高校,这是属于山西的好事,只是这名字起的,可待商榷的地方有很多。

“太行”一词,它首先是个地理名词。

按百科解释,是北京、山西、河北、河南四省市“众筹”起来的一座山脉,长度上由北向南,绵延400公里。

按照人们既往的经验感观,太行山下,是华北平原,是中原大地;太行山上,是山西腹地。

所以才有《人说山西好风光》里歌词,“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这就是属于山西的“两山论”。

这也是《史记》里说山西是“表里山河”时,这个“表”就是太行山。因此,太行一词,在山西还有其重要的人文属性。

应该说,多半部山西历史,都发生在太行山的“势力范围”内:从中华神话到五胡乱华,从隋唐盛世到明清晋商,再到抗战期间,中共的军队在此孵化。

如果将山西比做深航在中华文明五千年海洋中的一艘巨轮,那太行山,是不折不扣的压舱石。

就是在当下,山西人对太行的依然是“靠山吃山”。山西的三大旅游板块,“黄河、长城、太行”,分量最重的还是在太行山。

从地理到人文,从过去到现在,说了这许多,是想问一句:大同要办“太行大学”,这是要来碰山西的瓷吗?

在山西,提起太行山,落到城市空间概念上,第一个人们想到的绝对不是大同。

确切的说,大同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人文上,在山西的“太行”语境里,一直是一个边缘的角色。

  • 在山西的《太行板块战略布局规划》中,主战场是长治和晋城,以及太原城市群。

提起大同,我们会想到边塞之城,云冈石窟,北岳恒山,他和“太行”之间是一个“弱关联”的城市。

和“太行”发生“强连接”的山西城市,其实是长治和晋城。这两个城市对于“太行”是“真爱”。

尤其晋城,是古代人们认知太行山的具象载体,翻翻地方志,曹操、唐玄宗、宋太祖、李白、白居易、司马光、于谦等一大堆名人在此“打卡”,成为晋城文化最大的“IP”。

进出晋城的路,从魏晋南北朝时候就开始唤作“太行陉”,太行陉上是“太行关”,过了太行关,就住进了“太行驿”。

太行二字的烙印,就像钢印一样打在晋城的历史中

刚才我们说了,北京、山西、河南、河北都是太行山的“合伙人”,从地理人文上,山西是“大股东”。

在山西来说,晋城地处太行山南端,自然景观最为丰富,人文资源最为密集。

  • “不登王莽岭,岂识太行山;天下奇峰聚,何须五岳攀。”晋城的王莽岭正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这种认识,不是现代人才来建构,而是在古代,已经达到一定的共识。《山西通志》上的原话是:

太行山,中原望镇也。在泽州(晋城)南三十里,迤逦东北,跨陵川、壶关、黎、潞城、辽、和顺、武乡诸州县,直抵京师为右辅,形大而原远,连亘数千里而不绝。

古人把对太行山的总体认识和特征概括,用这么一段话来总结:

“其地界夷夏,省画东西,耸为恒岳,融为霍镇,秀如中条,奇如五台,险如三关,灵境名迹,随地异称,皆其支脉,非一方可专。惟泽州之诸峰特起,雄峙天下,为太行总会处。

太行山的特点有很多,高、秀、险、奇不一而足,汇集了很多不同的山脉,每一处都不能完全代表太行山的所有特征。

但要注意最后一句话:只有晋城这地方,太行山的各种要素都有囊括,成为太行山的“大本营”。

什么是“总会处”?就是太行山是大小各种股东“众筹”起来的,晋城是太行山集团公司的“董事长”。

现在,太行文化依旧深深浸染着晋城。这里的报纸叫《太行日报》,邓公题词的;这里的街叫“太行路”;这里的旅游大通道叫“太行国家一号风景线”;这里的娱乐叫“太行八音会”;这里的人自称“太行人”,微信朋友圈里,那些以太行开头的“太行XX”,十有八九是晋城人……

从古到今,晋城和“太行”捆绑的这么紧。然后,塞外九边之地,大同要办“太行大学”?第一个深深“伤害”的是晋城人民的感情。

作为晋城的“密友”长治,第二个站出来不服。长治的“八路军太行革命纪念馆”、“太行公园”、“太行大峡谷”,昭示着这座城市和太行山的亲密关系。

山西的其它城市忻州、阳泉,并不是“吃瓜群众”。他们生活在太行山的腹地,其“股份”只会比大同多,不会比大同少。

我们从不反对大同新建一所大学,那是山西人民都为之高兴的事。

但“蹭流量”、“搭便车”,偏偏要起“太行大学”这么一个名字,真的合适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