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铜爵5,二里头遗址出土,通高20. 7厘米、流尾间距26. 2厘米,细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尖锥足,鋬的上、下部各有一个三角形镂孔,在与底平面相接处的爵腹壁上似见合范留下的痕迹,在爵一足的侧面残留有铸造披缝。青铜爵1,二里头遗址出土,通高16. 4厘米、流至尾长19. 8厘米,流窄长、尾尖,唇边加厚,无柱,束腰,平底,下有三棱锥状足,一侧有鋬,腹壁较薄,质朴无纹。

窄流平底爵,铜器,夏代晚期,通高14.50厘米、流至尾长19.50厘米、足高4.30厘米。现藏河南博物院。

窄流平底爵

1974年,河南省新郑县(今新郑市)新村乡群众在望京楼遗址平地时发现该器物,后上交到新郑县文化馆保存,1983年5月移交新郑县文物保管所收藏,1997年12月调入河南省博物馆(今河南博物院)。

窄流平底爵,窄长流,尖尾,有加厚的唇边,流尾部有两个不发达的小柱,束腰较长,鼓腹极浅,平底,下有三棱锥状足,一侧有鋬,鋬半圆形带镂孔,腹壁较薄,质朴无纹。该爵造型古朴,虽然是出土于新郑望京楼遗址,但其与二里头遗址所出的青铜爵极为相似,具有明显早期青铜爵的特征,所以专家们将其年代定位夏代晚期,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同期。

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青铜器容器,是现在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容器,包括爵、斝、鼎等已知最早的青铜礼器组合,其中爵的数量最多,它们均由复合陶范浇铸而成,铸造工艺较其以前使用单面范或双面范等方法有质的飞跃。

陶范铸造是研究商周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基点,其不但在当时各类铸造方法中占着统治地位,而且无论铜范、铁范以至失蜡法都是从陶范铸造中产生。不论从器形、器类以及成形工艺等方面来看,二里头遗址的铸铜技术都是中国青铜时代早期铸铜技术的代表,在二里头文化晚期已经形成了中国青铜文明、冶铸技术的基本格局和基本特征。就成形工艺而言,虽然二里头文化时期所铸青铜器的器形较小也较简陋,大都没有纹饰或纹饰简单,铸造技艺有明显的原始性,但是所有的青铜器都是由铸造成形,青铜容器都采用复合陶范法铸造,已明确地给出了商周金属工艺传统的发展方向。”研究二里头时期的青铜器,特别是青铜容器的铸造工艺,对于研究中国青铜时代的冶金、铸造工艺以及文化传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较研究

青铜爵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其中二里头遗址出土较多也较集中,最具代表性。

青铜爵1,二里头遗址出土,通高16. 4厘米、流至尾长19. 8厘米,流窄长、尾尖,唇边加厚,无柱,束腰,平底,下有三棱锥状足,一侧有鋬,腹壁较薄,质朴无纹。器身内外壁皆经过仔细的修整打磨,流至腹底处与尾部至腹底处可见分范痕迹。

青铜爵1

青铜爵2,二里头遗址出土,通高14. 8厘米、流尾间距14厘米。器身表面被锈层覆盖,表面凹凸不平。腹侧一鋬已变形,鋬的两侧面内收,鋬上有三个方形镂孔。腹底部有铸补的痕迹,补块不规则,内外基本对称,在补块的外底上有一小的椭圆形凸起,可能是补铸浇口残痕。

青铜爵2

青铜爵3,二里头遗址出土,通高22. 4厘米、流尾间距23. 2厘米,锈蚀,爵腹底部下接圈足,圈足上装饰四个圆形镂孔,在圈足的底部口沿处器壁内收,并有加厚边,下接三角形尖锥足。腹侧一鋬,鋬的两侧面内收,鋬上、下有两三角形镂孔。

青铜爵3

青铜爵4,二里头遗址出土,通高17. 5厘米、流尾间距19. 5厘米,束腰,平底,口沿残破,器壁厚均匀,约1至1. 5毫米,一侧有鋬,鋬的下部已于一足相连。

青铜爵4

青铜爵5,二里头遗址出土,通高20. 7厘米、流尾间距26. 2厘米,细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尖锥足,鋬的上、下部各有一个三角形镂孔,在与底平面相接处的爵腹壁上似见合范留下的痕迹,在爵一足的侧面残留有铸造披缝。

青铜爵5

青铜爵6,二里头遗址出土,通长14.5厘米、通高13.5厘米、重0.75千克,流、尾较长,无柱,束腰,平底,镂空鋬,三足呈细锥状,器壁较薄,器表粗糙,无纹饰。

青铜爵6

如上所述,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其鋬部多使用活范芯铸造,并且其中有一件青铜爵上有补铸的痕迹,另有一件青铜爵在与底平面相接处的爵腹壁上似可见合范留下的痕迹,从这些方面来看二里头时期青铜爵的铸型分段和分铸都是有可能,具体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作者简介

顾永杰,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博士,河南博物院馆员,致力于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技术史等领域的研究。

张俊儒,男,吉林大学博物馆学专业学士,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馆员,主要从事夏商周青铜器的研究与鉴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