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銅爵5,二里頭遺址出土,通高20. 7釐米、流尾間距26. 2釐米,細長流,尖尾,束腰,平底,三尖錐足,鋬的上、下部各有一個三角形鏤孔,在與底平面相接處的爵腹壁上似見合範留下的痕跡,在爵一足的側面殘留有鑄造披縫。青銅爵1,二里頭遺址出土,通高16. 4釐米、流至尾長19. 8釐米,流窄長、尾尖,脣邊加厚,無柱,束腰,平底,下有三棱錐狀足,一側有鋬,腹壁較薄,質樸無紋。

窄流平底爵,銅器,夏代晚期,通高14.50釐米、流至尾長19.50釐米、足高4.30釐米。現藏河南博物院。

窄流平底爵

1974年,河南省新鄭縣(今新鄭市)新村鄉羣衆在望京樓遺址平地時發現該器物,後上交到新鄭縣文化館保存,1983年5月移交新鄭縣文物保管所收藏,1997年12月調入河南省博物館(今河南博物院)。

窄流平底爵,窄長流,尖尾,有加厚的脣邊,流尾部有兩個不發達的小柱,束腰較長,鼓腹極淺,平底,下有三棱錐狀足,一側有鋬,鋬半圓形帶鏤孔,腹壁較薄,質樸無紋。該爵造型古樸,雖然是出土於新鄭望京樓遺址,但其與二里頭遺址所出的青銅爵極爲相似,具有明顯早期青銅爵的特徵,所以專家們將其年代定位夏代晚期,與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爵同期。

二里頭文化時期的青銅器容器,是現在已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容器,包括爵、斝、鼎等已知最早的青銅禮器組合,其中爵的數量最多,它們均由複合陶範澆鑄而成,鑄造工藝較其以前使用單面範或雙面範等方法有質的飛躍。

陶範鑄造是研究商周青銅器鑄造技術的基點,其不但在當時各類鑄造方法中佔着統治地位,而且無論銅範、鐵範以至失蠟法都是從陶範鑄造中產生。不論從器形、器類以及成形工藝等方面來看,二里頭遺址的鑄銅技術都是中國青銅時代早期鑄銅技術的代表,在二里頭文化晚期已經形成了中國青銅文明、冶鑄技術的基本格局和基本特徵。就成形工藝而言,雖然二里頭文化時期所鑄青銅器的器形較小也較簡陋,大都沒有紋飾或紋飾簡單,鑄造技藝有明顯的原始性,但是所有的青銅器都是由鑄造成形,青銅容器都採用複合陶範法鑄造,已明確地給出了商周金屬工藝傳統的發展方向。”研究二里頭時期的青銅器,特別是青銅容器的鑄造工藝,對於研究中國青銅時代的冶金、鑄造工藝以及文化傳統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比較研究

青銅爵始見於二里頭文化時期,其中二里頭遺址出土較多也較集中,最具代表性。

青銅爵1,二里頭遺址出土,通高16. 4釐米、流至尾長19. 8釐米,流窄長、尾尖,脣邊加厚,無柱,束腰,平底,下有三棱錐狀足,一側有鋬,腹壁較薄,質樸無紋。器身內外壁皆經過仔細的修整打磨,流至腹底處與尾部至腹底處可見分範痕跡。

青銅爵1

青銅爵2,二里頭遺址出土,通高14. 8釐米、流尾間距14釐米。器身表面被鏽層覆蓋,表面凹凸不平。腹側一鋬已變形,鋬的兩側面內收,鋬上有三個方形鏤孔。腹底部有鑄補的痕跡,補塊不規則,內外基本對稱,在補塊的外底上有一小的橢圓形凸起,可能是補鑄澆口殘痕。

青銅爵2

青銅爵3,二里頭遺址出土,通高22. 4釐米、流尾間距23. 2釐米,鏽蝕,爵腹底部下接圈足,圈足上裝飾四個圓形鏤孔,在圈足的底部口沿處器壁內收,並有加厚邊,下接三角形尖錐足。腹側一鋬,鋬的兩側面內收,鋬上、下有兩三角形鏤孔。

青銅爵3

青銅爵4,二里頭遺址出土,通高17. 5釐米、流尾間距19. 5釐米,束腰,平底,口沿殘破,器壁厚均勻,約1至1. 5毫米,一側有鋬,鋬的下部已於一足相連。

青銅爵4

青銅爵5,二里頭遺址出土,通高20. 7釐米、流尾間距26. 2釐米,細長流,尖尾,束腰,平底,三尖錐足,鋬的上、下部各有一個三角形鏤孔,在與底平面相接處的爵腹壁上似見合範留下的痕跡,在爵一足的側面殘留有鑄造披縫。

青銅爵5

青銅爵6,二里頭遺址出土,通長14.5釐米、通高13.5釐米、重0.75千克,流、尾較長,無柱,束腰,平底,鏤空鋬,三足呈細錐狀,器壁較薄,器表粗糙,無紋飾。

青銅爵6

如上所述,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爵其鋬部多使用活範芯鑄造,並且其中有一件青銅爵上有補鑄的痕跡,另有一件青銅爵在與底平面相接處的爵腹壁上似可見合範留下的痕跡,從這些方面來看二里頭時期青銅爵的鑄型分段和分鑄都是有可能,具體如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作者簡介

顧永傑,男,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史博士,河南博物院館員,致力於中國古代和近現代技術史等領域的研究。

張俊儒,男,吉林大學博物館學專業學士,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館員,主要從事夏商周青銅器的研究與鑑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