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印象中的清朝年轻人要想有一番作为一般都是去饱读诗书古文然后去科举希望能考上一官半职。今天的主角他也是清朝人虽然他连秀才都没能考上但是他却是晚清科技事业的主导人物,他就是徐寿。

徐寿自小就非常聪明,也非常喜欢读诸子百家相关的东西,对稀奇的东西也是很敢兴趣,他的邻居们也是对他赞不绝口,但是就是这么一位优秀的小孩,科考却没如大家所料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上(幸亏没考上不然徐寿就不能在清代末期的科技事业作出如此大的贡献了)。其实徐寿对科考并不上心,因为他觉得八股文没啥用处,学来也是浪费时间。

在当时那个时代科考可以说是唯一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了,但是他却放弃了这个途径,去学有关科技方面的研究。那时后的他跟别人不一样,别人都说在看古书,历史,四书五经,但是他却去看数学、地理、天文等等一切他觉得有用的东西,他不仅看他还按照书上的原理去做,而且做出来的成品也是十分不错的。

当然只是自己在研究肯定是不行的,这时在一次偶然中华蘅芳出现了,虽然他比华蘅芳大了足足15岁,但是两人可以说是相见恨晚了,徐寿终于找到了他的知音人,两人从此走上了研究科学道路。

《博物新编》就是他们学习的开始,他们两个第一次看到这书就想着了魔一样疯狂吸取里面的知识,对于当时那个年代的他们看到这样的书籍感觉就是穿越了,因为里面的知识他们都是闻所未闻的。当然徐寿肯定不会满足于就这样看了,很快他就动手自己做了起来。

在当时那个还是男耕女织的社会里别人看他们眼光里只觉得徐寿整天弄的都是奇奇怪怪的东西,觉得徐寿是一个怪人。别人眼里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但是徐寿眼里就只有实验实验再实验。

后来清朝要办工厂开学堂了,他们才知道徐寿学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有多么的超前。要办工厂肯定要有技术吧,但在八股文选出来的科举人才里哪有会西方先进科技的,这时一众大佬才想起了徐寿。

1861年,中国还是用帆桨动力船所以只能看这别人外国的轮船在中国内河嚣张跋扈也无可奈何了,最后忍无可忍大家一致决定首先要把蒸汽机做出来,但是讲容易要怎么做呢?这是个问题,徐寿这个时候就站了出来,他凭借着书中的知识和里面简单的图样,用了3个月的时间这位当初科考失败的人把蒸汽机做出来了。

后来“黄鹄”号中国第一艘蒸汽船在徐寿、华蘅芳的手上成功造出来了,后来曾国藩还赐了一个牌匾给徐寿”天下第一巧匠“可是徐寿他们俩拿了这块牌匾真的是面红耳赤说到”人家这东西都已经开了半个世纪了,真不怕别人笑死啊“后来“惠吉号”这个中国第一艘军舰也是出自徐寿的手中。

要知道在当时中国人是根本没有化学这个概念的,那元素周期表又是谁翻译过来呢?当然是那个科考失败的徐寿了

徐寿不仅自己厉害他的儿子同样也十分强,他的儿子成功研制出了硫酸,在此之前中国的硫酸都是靠进口的,还筹建了保安火药局,让中国不再依赖外国的火药进口。

在那个人人都只想着科考的时代,徐寿并没有妥协而是自己去研究看书最后支撑住了中国近代的科技事业。

素材与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