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報中提到,漳浦縣有14家礦山越界非法開採,有石材公司在赤嶺鄉蔡坑礦區長期非法開採,造成大面積植被和山體被破壞,下游蔡坑水庫淪爲“牛奶湖”。然而,被環保督察組點名後,福建省閩東南地質大隊編制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中則顯示,蔡坑礦區並沒有設置攔渣壩及沉澱池、截水溝,產生的廢渣隨意堆放在水庫周邊,造成水土流失,“下游蔡坑水庫淤積及視覺感官污染”——即通報中提及的“牛奶湖”。

原標題:福建漳浦 環保督察風暴

自8月中旬以來,福建漳州的南部小城漳浦,颳起了一陣環保旋風。

8月19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通報(下稱“通報”)指出,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在福建省漳州市督查期間發現,漳浦縣石材礦山非法開採問題突出,生態恢復治理嚴重滯後,區域污染嚴重,羣衆反映強烈。

通報中提到,漳浦縣有14家礦山越界非法開採,有石材公司在赤嶺鄉蔡坑礦區長期非法開採,造成大面積植被和山體被破壞,下游蔡坑水庫淪爲“牛奶湖”;有企業用“盆栽式復綠”、“綠網遮擋開採區域”等方式來應付、躲避監管;石材企業污水遍地、在林地農田傾倒石粉等。

提到漳浦縣黨政機關的主體責任時,這份通報用了“政治站位不高”、“熟視無睹,不聞不問”、“陽奉陰違、敷衍塞責”等批評色彩強烈的字眼。

遭到這一措辭嚴厲的公開點名後,漳浦縣反應迅速,關停了縣域內所有礦山,石材企業也一律斷水斷電、停產整頓。

8月26日起,新京報記者在漳浦縣多家礦山和石材廠走訪看到,礦山正在進行復綠,石材廠有些在緊急整改,有些則空無一人。

雷霆整頓之下,有老闆擔心,若所有礦山永久關停,近一半原料都依賴本地礦山的石材行業或將面臨重創,也有人擔心,若停產時間過長,一些企業可能熬不過整頓期。

10月9日,新京報記者從漳浦縣自然資源局獲悉,截至10月8日,全縣礦山生態治理工作已完成治理總量的76%。石材廠的整改最後期限則設置爲11月20日,屆時經政府驗收合格後,可恢復生產。

禿礦山和“牛奶湖”

漳浦縣境內礦石儲量豐富,有花崗岩、玄武岩等多種石材。

被通報點名批評的蔡坑礦區是個花崗岩礦,位於距離漳浦縣城約28公里的赤嶺鄉蔡坑村。公開信息顯示,自從2004年建礦後,蔡坑礦區的礦權幾經轉手,2010年前後,意發石材有限公司取得了蔡坑礦區的採礦權。

8月19日的通報中指出,漳浦縣意發石材有限公司在赤嶺鄉蔡坑礦區長期非法開採,造成大面積山體、植被破壞,下游蔡坑水庫淪爲“牛奶湖”。

8月27日上午,新京報記者在蔡坑礦區看到,只有山頂上尚餘少量植被,兩側山體,一邊成了光禿禿的巖壁,一邊佈滿碎石,礦坑中佈滿積水,整片山體像被從中間掏空。礦區內,多處空地上還堆滿礦場未及賣出的原石。

蔡坑礦區在申請採礦許可證時提交的“開發利用方案”裏曾承諾,礦區在溝谷裏會建有廢渣土堆放場,在其排泄口修築攔渣壩及沉澱池、截水溝,以擋住廢渣,防止形成泥石流。

然而,被環保督察組點名後,福建省閩東南地質大隊編制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中則顯示,蔡坑礦區並沒有設置攔渣壩及沉澱池、截水溝,產生的廢渣隨意堆放在水庫周邊,造成水土流失,“下游蔡坑水庫淤積及視覺感官污染”——即通報中提及的“牛奶湖”。

新京報記者在蔡坑水庫看到,泛白的泥漿色尚未消失。一位水庫管理員告訴記者,治理水庫需要清理掉造成水庫渾濁的石渣、淤泥。經過治理,湖水一度已經恢復原狀,但是由於颱風剛過,雨水又把一些礦山廢渣衝進了水庫,造成現在湖水又很渾濁。

蔡坑水庫曾是附近居民的灌溉水源。附近前園村多位村民告訴新京報記者,他們已經很久不再用水庫的水澆灌農田。一位村民表示,採礦還破壞了村裏之前的引水渠,村裏大概有100畝左右的土地無法灌溉。

村民獲取飲用水也因採礦變得困難。據村民介紹,受採礦影響,飲用水水質開始變得渾濁,成了乳白色,他們不敢再用。鄉里去年曾爲他們接通了另一條管道,但是不久也被採礦者挖斷。現在,他們的飲用水來自鄉政府出資打造的水井。

採礦噪聲和粉塵也對村民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一位沿街居住的村民抱怨,礦山日夜不停的開採讓他們很難休息;平時,來往礦車在村裏經過都不會減速,大家擔心常年的揚塵已經對健康造成危害。

固廢違規處理,污染農地

採礦業的下游產業是石材加工業。漳浦縣石材行業協會會長陳錦明告訴記者,漳浦縣石材行業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目前全縣有105家石材企業,分佈在6個集中區。

通報中稱,此次督查發現,多家石材加工廠存在廢水直接外排、粉塵無組織排放嚴重、生產過程中石粉違法傾倒在周邊農田和樹林間等問題。

7月下旬,陳錦明陪同環保督察組走訪了位於赤湖鎮洋坪嶺村的一個石材加工集中區,裏面共有50家石材加工企業。

“集中區粉塵滿天都有,有個別企業把石粉倒在樹林間。”對於督察組當時看到的問題,陳錦明記憶猶新。

7月25日,環保督察組去了陳榮民的石材加工廠,通報中那張被描述爲“石材加工企業廠區污水四溢”的照片便來自於他的企業。

陳榮民向新京報記者解釋,廠區當天佈滿污水,是由於此前幾天連續降雨,蓄水池爆滿,存水溢出,“這的確是我的疏忽。”

洋坪嶺村一位魏姓村民告訴新京報記者,2013年至2015年,村後山的一家石材廠曾隨意傾倒石粉,每逢下雨,積水池的污水就會裹着石粉流進他家的花木園,30多棵林木不堪侵蝕而枯死。此外,有五戶村民的飲用井水也因此變得渾濁。

他曾聯合這五位村民向原漳浦縣環保局及漳州市環保局舉報該家企業。該企業賠償了他3500塊錢,並答應爲其餘五戶村民從其他水井抽調幹淨的飲用水。

這位村民表示,他後來在土地上鋪了一層新土,這才能栽種新樹。

該村一位村幹部表示,村裏目前大概有十幾戶村民的土地曾被石材廠的污水污染過,多是以協商賠償了結。

除了污水,石材廠產生的污染物還包括石材加工後的邊角料和沉澱池底泥。

陳榮民表示,自從2011年漳浦縣成立石材行業協會以後,工業集中區的石材企業就開始集中把廢渣、淤泥運到填埋場,按清運數量支付相應費用。他本人的石材廠清運一車廢渣的費用是230元,一年的費用約是20萬。

清運是“拉多少車,算多少錢”,不具有強制性,因此“有少部分企業,不願意出這部分錢,纔可能會出現違法傾倒的情況”。陳錦明說,此次督察組在某廠區外的田間發現了石粉,那家企業是爲了省錢,把石粉倒在了自家土地上,“這樣也不行,可能會造成二次污染。”

另一位石材廠老闆也向新京報記者透露, 有少數企業爲了填補自家土地上的窪地會把石粉倒在地裏,這樣既省下了買土平整土地的錢,也省下了清運費用。

應付監管,虛假整改

通報中提到,漳浦蔡坑礦區、長橋礦區在督察組進駐後,將大量盆栽苗木簡單覆土,甚至直接擺放在場地,搞“盆栽式復綠”。2015年以來,漳浦縣長橋鎮東方場三層嶺採石有限公司長期盜採鄰近山體,爲了逃避衛星監控,用綠網遮擋開採區域及臨時工棚。

一位來蔡坑礦區巡視的鄉幹部告訴新京報記者,此前,鄉里讓礦主自行進行生態修復,但礦主只是把買來的盆栽直接堆放在了廠區,沒有拆掉包裹樹苗土球的黑色塑料皮,被督察組批評爲“盆栽式復綠”。

現在,在林業部門的指導下,他們已經拆掉了塑料皮。新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部分盆栽苗木已經被清理出來,堆放在廠區一處空地上。新栽植物周圍隨處可見拆下來的黑色封皮。但仍有部分盆栽尚未被挖出。

被點名盜採鄰近山體、“用綠網遮擋開採區域”的是長橋鎮的東方場三層嶺採石有限公司。8月28日,新京報記者前往該礦區,到半山腰處,道路兩旁的溝谷裏已隨處可見礦石開採後留下的碎石。

通報中發佈的一張圖片顯示,在正在開採的山體峭壁一側,掛着一張綠網,開採設備就在綠網下運行。

新京報記者到現場時,這張綠網已經不復存在。漳浦縣自然資源局局長表示,被通報後,他們去現場做過調查,發現這張綠網懸掛的時間應該相當久了,“都風化了”。據他了解,綠網並非現任礦主懸掛,應是此前的無證盜採者所爲。

事實上,除了應對檢查,各個礦區在日常開採時,需要同步對環境進行修復和治理。和上述“開發利用方案”一樣,礦主在申請採礦許可證時,需要提交一份環境恢復治理方案。

以被環保督察組點名的意發公司爲例,根據該公司的“環境恢復治理方案”,礦區需要在各採坑周邊、坑底採用三角梅與厚莢相思(一種綠化樹種)混交,在採場周邊各種植660株,坑底各種植3470株;在邊坡臺階坡腳與排水溝之間種植2400株爬山虎……

但是,根據福建省閩東南地質大隊編制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截至閉礦,蔡坑礦區僅是在生活辦公區周邊設置排水溝並綠化,在部分場地和堆場“零星進行點綴綠化”,“原方案的相關措施基本未履行到位”。

監管缺位與監管困境

通報顯示,漳浦縣石材行業生態破壞和污染問題由來已久,但整改要求始終停留在紙面,非法採礦導致的嚴重生態破壞長期得不到解決。

漳浦縣自然資源局自查後提供的數據顯示,全縣持證礦山中,有11家存在越界開採行爲。

漳浦縣自然資源局某負責人坦陳,作爲監管部門,他們存在監管失職的問題,在日常監管中,責任落實機制尚未形成。

該負責人表示,由於人力有限,此前的國土部門只能將監管任務下放到鄉、村一級。但是監管過程中,權責並不明確,任務落實也不到位,鄉、村一級的巡查人員在心態上“覺得自己做好做不好都一樣”。

另外,基層人員專業知識匱乏,在實踐中只能做到查看礦廠有沒有采礦證,至於有沒有越界開採,礦區邊界在哪裏,他們並無能力判斷。

不僅基層巡查人員不知道礦區邊界在哪裏,一位熟悉礦場運作的業內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有些礦主和礦工可能也不知道礦界在哪兒。”他表示,一個礦點的採礦權往往經過多次轉手,礦界早已模糊,礦主有時只能憑直覺組織開採。

“還存在一種情況,”他補充說,有些礦山在開採過程中會遇到只有中間山體在礦界內,兩邊山體在礦界外的情況,但如果不挖掉兩邊山體的一些石頭,開採過程中很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即使雞蛋大小的一塊石頭掉下來,也會出人命。”

當然,也有礦主是有意越界開採。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在開採過程中挖到礦界處時,會覺得礦界外的石頭已經盡在眼前,礦主和礦工都會存在“挖得越多,掙得越多”的心態。

各種原因長年累月摻雜在一起,已經沒有人能夠說清一座礦山在越界開採過程中,有多少是故意盜採,或是其他原因了。

除了越界開採,非法盜採也長期困擾監管部門。

據上述縣自然資源局負責人介紹,去年,漳浦縣曾開展過一輪打擊非法採礦的行動,關閉取締了一批非法採礦點,對達到立案條件的責任人進行立案。但是,由於“歷史欠賬太多”,此輪整治只起到了“臨時效果”,徹底根治面臨困難。

“量(指非法採礦點)太大了,”該負責人解釋,漳浦的礦山非常分散,礦石多裸露在外,適合露天開採,盜採非常容易。此外,偷採者使用的設備有“小型化、機動化”的特點,“東採一點,西採一點,一被發現就會跑掉,”有人甚至專挑節假日或夜間偷採。

“要與時間賽跑”

被生態環境部通報批評後,漳浦縣決心進行一次徹底的整改。

漳浦縣政府網信息顯示,8月初,漳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慧德帶隊到漳浦開展礦產環境整治專項行動現場辦公。縣委書記戴平忠表示,要經過5個月的集中整治,全縣實現無非法違法礦山、無違法洗砂場、無盜採河砂、海砂行爲、無違法石板材加工廠。

8月19日以後,漳浦縣關停了所有礦山,石材加工企業一律斷水斷電、停產整頓。

“不能一刀都砍死,”漳浦縣自然資源局某負責人向新京報記者表示,除了採礦證到期徹底閉礦的外,其餘會視整改情況再決定是否重開。

針對礦山的環境問題,每個礦山,乃至同一礦山上的不同礦點都要採取不同的生態修復方案。以蔡坑礦區爲例,修復方案顯示,採礦坑需要先回填,再用新土覆蓋,種上植物,設置防護欄,開挖截水溝和沉澱池、設置警示牌;採礦過程中形成的“亂掘地”,平整土地後即可通過播撒草籽進行綠化。

修復過程並不容易。在東方嶺礦場,一位組織栽樹復綠的工頭告訴新京報記者,礦區土壤貧瘠,沙化嚴重,很難找到適合種植植物的土壤,他們需要從外面運土覆蓋地表。水也是個難題,“有的山頭太高,沒水,都得人工挑,挑上去一天澆兩三次,難度相當大。”

“確實是不好種,”一位在蔡坑礦區監督復綠的鄉幹部坦言,當下季節並不適合植樹,他們只能儘量挑選容易成活的樹種,“過一段時間還要抓蟲子,要保證成活率,死掉的樹要補種上去。”

“大部分礦山都沒有按照開發利用方案開採,給礦山修復帶來一定困難。”上述自然資源局負責人舉例說,礦山本應分臺階開採,但礦主爲了增加開採量,一下子沿山劈開,形成懸崖峭壁,給綠化帶來極大困擾。

他表示,縣裏已經請了第三方團隊研究如何修復峭壁,“提出的方案是通過栽種爬山虎之類掛蔓植物逐漸覆蓋,但這是沒辦法的辦法。”

爲加強此後對礦山開採的監管,縣自然資源局委託第三方技術公司對全縣礦山按月監測。除此以外,縣裏正在籌建一支覆蓋縣鄉村三級的巡查隊伍,落實責任制。

“最後要加大查處力度,通過辦案抓人提升他們的環保意識”,在他看來,如果對非法採礦的打擊力度不夠,其他工作都將無濟於事。

10月9日,新京報記者從漳浦縣自然資源局獲悉,截至10月8日,全縣礦山生態治理工作已完成治理總量的76%。“剩下一部分是復綠難度非常大的,比如由於季節性乾旱、山勢較高,取水比較困難的地區,這部分地區即使種上樹也會死掉,只能等雨水充沛時再行栽種。”該負責人表示。

另一邊,針對石材加工業的環境問題,漳浦縣從“廠區建設要求”、“污水處理”、“粉塵治理”、“噪聲治理”四個方面對石材廠提出了建設整改標準,對廠區雨水收集的時間、綠化樹的直徑與間隔均提出了要求。

“以前也有這些要求,但沒有強制執行。”陳錦明表示,每次環保整治,都會有一些企業持觀望態度,“想看看是不是動真格”,但是這次,如果哪家企業還做不到,就會“出局”。

爲了避免再出現污水外溢的情況,陳榮民計劃擴建兩個雨水收集池,這樣即使雨水量暴增,雨水也能及時在三個池子中淨化,排出的雨水水質達標。

9月25日,漳浦縣印發《石材加工行業整治實施方案》,其中規定,石材加工集中區內的企業在11月20日前按要求完成整改,經政府驗收合格後,可恢復生產;集中區外的石材廠經政府一定補償後,一律“關閉取締”。

採訪期間,陳錦明不斷接到石材廠老闆打來的電話,希望他能去廠裏指導整改工作。

“大家現在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要與時間賽跑。”在掛斷電話前,陳錦明總是不忘叮囑對方這句話。

新京報記者 張勝坡 福建漳浦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