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看不懂”的文化越來越多?那是因爲95後漸漸走到了商業世界的舞臺中央。

文/閆麗嬌  編輯/阿倫

來源:燃財經(ID:rancaijing)

當炒鞋、炒盲盒等話題不斷升溫,當語C、耽美等詞彙頻頻出現,當Soul、最右等App的用戶越來越多,主導創新經濟的創業者和投資人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商業世界的舞臺中央正在讓位給年輕人。

畢竟,年齡最大的90後馬上就要30歲了,接下來,該輪到95後閃亮登場了。

美國調研公司Sparks & Honey做過一份詳盡報告,提到Z一代(1995年-1999年出生)的56條特徵。其中包括:在Z一代這裏,傳統的性別角色被挑戰;Z一代的注意力時間更短;Z一代對於現實環境不太敏感;比起文字,Z一代更喜歡用表情符號;Z一代花更多時間與電腦手機相處;Z一代更害怕掉隊,時刻保持與新鮮文化的對接。

而在生活喜好上,包括Z一代的95後羣體,呈現出與其他代際人羣截然不同的特徵。出生於1998年的晴萱告訴燃財經,她從初中就開始關注耽美文學,不僅追小說,還追現實CP,她是“沈氏夫婦”的忠實粉絲,還追過一對已經分手的耽美CP;從初中到大學,她喜歡的小衆服飾從JK制服、古着,擴展到漢服和Lolita ;興趣也十分廣泛,嘻哈、潮玩、球鞋、滑板和小輪車,幾乎排滿了所有業餘時間。

在總結了一系列95後的興趣愛好後,我們像是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裏面湧現出很多聞所未聞的詞彙和應用。語C、Pia戲、PARO、擴列、養火、耽美、Lolita……這些詞語背後是一整套由95後主導建立的新文化。

你應該也想知道:除了刷短視頻,打喫雞、王者……95後們還在玩什麼?

01

語C:角色扮演的衆創文學

“語C”是“語言Cosplay”的縮寫。也就是用語言文字進行角色扮演、模仿人物的語言表達和動作習慣。

喜歡角色扮演的人會聚集在微信、QQ羣、貼吧,以及名人朋友圈、語戲、逗戲、擴列、閃聊、Action劇場等垂直社交應用。

燃財經體驗了一個名爲“名人朋友圈”的角色扮演類應用。應用提供“小劇場”功能,兩位用戶可以圍繞一段劇情或自己添加一段劇情自由發揮,還可以選擇任何想“扮演”的角色,以他的口吻發佈“朋友圈”,其他“名人”則可以來點贊或評論。這類應用,在飯圈很喫香。

語C其實就是角色扮演的衆創文學。一般來說,創作者會同時加入多個QQ羣。一羣人開一個戲需要3個QQ羣:審覈羣、對戲羣和水聊羣。在覈心的對戲羣中,人員會通過互動的方式完成創作。例如,由參與者自己設定一個背景或世界觀,並通過人設(人物設定:外貌特徵、性別年齡、性格、能力、特點等)將人物的形象展現出來,通過對戲的方式與他人互動。

語C羣的人數從幾人到幾百人不等。而根據戲梗的情況,作品的字數和質量也不等,創作週期從幾天到幾個月都有可能。

語C又分爲同人和原創兩種類型。同人語C即選擇某一動漫、影視或小說作品,利用劇本梗概進行模仿創作。原創語C則不依賴已有作品,參與者們從零開始共同創作一個新作品。一般而言,語C需要多人蔘與,人越多越好玩。

“衆創文學”的魅力之一在於,作品的走向無法預估。創作的趣味很大程度上依賴創作者的腦洞,創作脫離傳統俗套的故事劇情和結局走向。在國金證券對95後的一項調查中,57.4%的年輕人都曾參與過語C創作。

於是,很多公司也瞄準了由此產生的內容價值,在這些對戲或自戲的作品裏,誕生了基於語C的創作IP。諸如語戲這樣的公司,會選擇簽約一些玩家、家族,語C玩家將內容IP授權給平臺,平臺把內容賣給影視、文化公司後,再與創作者分成。平臺會幫助玩家們建立起每部劇的版權信息,通過每個參與者所完成的比例,給予不同的版權收益。

爲什麼95後如此喜愛虛擬場景?有投資人向燃財經解釋,95後對“人設”的認知要遠超其他人羣。這種“人設”並不單指明星,也包括95後給自己的定義。這種定義主要存在於虛擬世界,95後更願意在虛擬世界經營自己。“95後之所以熱衷沉浸在虛擬世界,不僅是爲了釋放內心的真實興趣愛好,還爲了能在特定圈層得到其他人的認同。”

國金證券的研究表明,95後對於角色扮演及人設的熱衷,很大程度源於這一代人無處不在的孤獨與焦慮。95後是富足的一代,但同時,95後也是孤獨的一代。他們成長在一個國家經濟、文化影響力都急劇上升的年代,伴隨着互聯網進程,衍生出了這代人獨特的文化屬性。

“人設”文化是95後虛擬社交的核心,孤獨的95後需要“虛擬”陪伴,並願意爲此付費。報告顯示,81%的95後認爲,網友不一定要見面,虛擬社交纔是最好的“解壓閥”。因此,語言連麥、遊戲陪練等陪玩類應用也順勢崛起。

02

耽美:同性情感文化

Sparks & Honey在總結95後的特點時,有這樣一條:在Z一代這裏,傳統的性別角色被挑戰,性別角色與性別標準都越發模糊,自我認知也越來越不被性別束縛。耽美文學的崛起與此相關。

晴萱從初二開始接觸耽美文學。有一次她與同學到書店買言情小說,被放置在書架底層未展示出來的耽美小說吸引,後來一發不可收拾。那時候,耽美文學還沒有被大多數人接受。

耽美一詞起源於日本,原指唯美主義,後在中國被用於表述男性與男性之間的情感。但它與一般的同性情感又有不同,耽美往往加入了文化色彩,多了唯美與浪漫。

“從初中到大學,不管男生還是女生,只要看小說的都會看耽美。我們並不認爲耽美是小衆文化。有些耽美的故事情節要比言情小說更合理,也更正常。”相比80、90喜歡的言情小說,她認爲,耽美的情節更勝一籌。

“言情小說更注重男女主之間的關係,比如對他們相遇的情景和相遇環境的描寫,而耽美的很多細節是不外漏的。但看得懂的人,很快就能理解,哪怕就是兩人遞了一個眼神。”正是這種曖昧鋪墊,讓很多“腐女”浮想聯翩。

而另一位97年出生的讀者說到,她是因爲厭倦了言情小說俗套的劇情,“看多了你就會發現,言情小說就那幾個套路,不是霸道總裁愛女主愛得死去活來,就是甜甜膩膩的愛情。”

晉江文學、瀟湘書院、起點中文、飛盧、紅袖添香、白熊閱讀、話本、熊貓看書等,都是耽美文化愛好者較常用的閱讀軟件。Priest、月下桑、非夜天翔、水千丞、西子緒則被譽爲晉江文學大神級的耽美作者。今年大熱的影視劇《陳情令》即改編自墨香銅臭的著名IP《魔道祖師》。除了影視劇帶來的可觀流量,《陳情令》也讓更多外行人看到了耽美的商業價值。

《陳情令》在收官2個月後,熱度仍舊不減。即將舉行的《陳情令》國風音樂演唱會,有黃牛將原價1980元的演唱會門票炒到了15萬。

南派三叔曾在給腐女的一封長信裏如此總結耽美粉絲的價值,“盜墓筆記沒有腐女,只是一本暢銷書,有了腐女,才變成一種亞文化”。

03

潮玩:悅己式購物

不僅在自我娛樂上推陳出新,熱愛新鮮事物的95後,也將成長爲未來消費的中堅力量。據統計,全國95後~05後羣體共有2.64億人,佔總人口的18.9%,95後的月均消費在2460元。

潮玩,即品牌玩具,手辦和盲盒都屬於潮玩。對於年輕人來說,盲盒已經成爲新型社交貨幣。數據顯示,天貓上有近20萬在盲盒上年花費超過2萬元的用戶,其中95後佔了大多數。

國內盲盒產業的最大“推手”之一泡泡瑪特(POP MART)在登陸新三板之後,業績一路高漲——2018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155.98%,淨利潤同比增長140倍。

根據閒魚今年年中公佈的數據,過去一年閒魚上有30萬盲盒玩家進行交易,每月發佈的閒置盲盒數量較一年前增長320%,最受追捧的盲盒價格狂漲39倍。

辰海資本合夥人陳悅天認爲,下一代人對於虛擬體驗的價值感要高得多,這也相對解釋了爲什麼大家買潮玩買得這麼瘋狂,體驗類產品給自己帶來的愉悅會重要得多。

設計師柴柴並不沉迷盲盒,但她遇見POP MART的店都會進去轉一圈。“我本身就比較容易被這些可愛的小物件吸引。”柴柴說到,POP MART會在不經意間出一套新的玩具,每次到店,總有新意。“我買過兩個系列,都是《非人哉》的合作款,我很喜歡這部作品。”

從心理角度分析,拆盲盒、收集不同款式的產品很像80後小時候收集乾脆面裏的卡片,有上癮的心理作祟。同時,柴柴認爲,產品越來越氾濫的當下,消費者更願意選擇“我認爲好看的那一個”,而這種好看並不單純意味着“設計好”,是“我覺得它設計好”。畢竟,每個人的審美都有所不同,“我們這一代消費者更多是‘悅己式購物’。除了一般評判標準,還會以‘我喜歡’來評判商品的價值。”

微影資本聯合創始人徐東昇對燃財經表示,過去幾年,年輕人的消費趨勢與渠道變化也息息相關。潮流文化的內涵,更依託於有文化內容的平臺。近兩年,小紅書、毒、nice等一批新型社區成長起來。像搖滾、嘻哈一樣,潮流文化也有自己的文化內涵。而這種文化屬性,跟社交密切相關。

“文化內容的消費,已經是一個明顯趨勢,而社交場景促進了這種購買力。”徐東昇說。

04

小衆服飾:穿得好看最重要

熊貓資本創始人李論曾經舉過一個有趣的例子,他每個月會做一件事,找8個00後一起喫小龍蝦,以此來了解這些年輕人他們最近在想什麼、看什麼,以及他們的習慣和消費是怎樣的。

“第一次喫飯的時候,我很震驚,來了8箇中學生,其中5個人都穿了一雙超過3000元的鞋,有3個人掏出了電子煙,還有一個穿了一件漢服來。這代表着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世界。”李論說。

小衆服飾最早是由一批敢於嚐鮮的人構建起的圈層文化,同一圈層的人往往代表着身份認同。最近幾年,隨着漢服越來越日常化,以及更多人開始產生文化認同,漢服的銷量一直在增長。

垂直媒體漢服資訊曾估算,2018年漢服商業市場規模已經超過10億元,比2015年1.5億元的規模翻了幾倍。天貓《2018漢服消費人羣報告》顯示,2018年購買漢服人數同比增長92%。漢服頭部品牌“十三餘”,去年雙11店鋪銷售額達到了800多萬。

和盲盒一樣,所有限量產品都能被拿來炒火。小衆服飾近幾年也成爲95後、00後們熱炒的領域。

國產Lolita品牌迅速增加。《GIRLISM少女主義》的數據顯示,登記在冊的國產Lolita品牌超過600家。

Lolita裙又稱lo裙,與JK制服、漢服並稱爲“破產三姐妹”。漢服圈流行一句話“一入漢服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這句話形容的正是“漢服”的吸金能力,正因爲貴,一旦入坑,投入資金要遠遠超過普通服飾。

因爲漢服的工藝相對複雜,不僅需要的面料有講究,衣服上的刺繡也耗時耗力,且多爲定製,所以漢服的成本相對較高,一套漢服的價格從幾百到幾千元不等。再加上漢服造型獨特,需要搭配不同的鞋子和配飾。

但無論貴到什麼程度,愛好者們表示,一想到穿上漢服後飄逸的身影,還是忍不住剁手。即便大多數人都只在旅遊或聚會時用得上漢服。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西湖邊湧現很多穿漢服的年輕人。漢服讓他們過足了穿越癮,也成爲他們“文化復興”的情感載體。

lo裙也一樣。由於lo裙很多都是限時或限量,預約期限過後,只能靠黃牛或再版,因此也滋生了專業的“lo裙黃牛”。再加上造型古典獨特、個性十足、工藝複雜、工期漫長,lo裙往往比一般服裝要貴,有些lo娘(穿着Lolita裙子的女生被稱爲lo娘,男生被稱爲lo爹或lo漢)也會將買裙子作爲一種投資。

一位lo娘告訴燃財經,國產lo裙在幾百元左右,日系品牌有的在幾千元,好一點的在萬元以上。她的第一筆收入就是炒lo裙來的。“當時也沒想當成生意,我是確實喜歡。後來因爲資金緊張,又有人願意給2倍的價格,我就賣了。”她表示,限量款轉手時都能有兩三倍的價格。

如今,“炒lo裙”已經成爲部分年輕人積累財富的重要途徑。

然而,無論是漢服、JK制服,還是Lolita裙,已經接受的人其實並不認爲它們屬於小衆文化。“你在討論這種文化,本身就已經將它和主流文化做了區分。穿衣服無非兩種,保暖和好看,漢服從根本上說只不過是好看服飾的一種。”一位漢服的愛好者表示。

或許,當我們帶着獵奇的眼光觀察95後們的興趣愛好時,我們纔是漸漸被主流世界拋棄的那羣人。

95後的時代來了,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

*題圖來源於視覺中國。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晴萱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