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珂

10月15日,一篇名爲《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的文章在網上熱傳,矛頭直指重慶大學剛剛於10月7日在虎溪校區耗資數百萬元開館的博物館,稱其館藏存在大量贗品,貼子迅速在圈內炸開了鍋。

僅憑貼子發佈的圖片是否可以確定所拍館藏品爲贗?當事各方對此作何回應?高校博物館又爲何頻頻陷入贗品危機?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作了採訪。

事件: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

這篇文章的作者,貼主“江上”稱,開館不幾日後他便參觀了這座耗資670萬元建設的博物館,然而觀感令他大爲震驚,在“禁止拍照”的嚴令下,他“偷拍”了幾十張藏品圖片併發布在貼子內,並逐一點評。這些藏品涵蓋青銅、陶瓷、玉器、琉璃等,不乏商鼎、漢代琉璃、蜻蜓眼、玉豬龍、銅車馬、唐妞等重磅甚至“國寶”級重器,卻漏洞百出,假得離譜。

重慶大學“贗品博物館”風波:高校博物館爲何頻入贗品坑?

重慶大學博物館館藏“秦始皇陵銅車馬”

重慶大學“贗品博物館”風波:高校博物館爲何頻入贗品坑?

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銅車馬

此貼一經發布,立即在圈內引起軒然大波,點擊率迅速突破10萬+,網友跟貼熱評也頗具看點。記者逐一閱讀發現,大多爲支持貼主觀點,也有部分表達對立觀點,但支持方得到點贊數佔據壓倒性優勢。

關注此公衆號發現,貼主身份介紹顯示爲——資深收藏者、攝影人、寫作者、曾獲中國新聞獎,重慶新聞獎,多次受到國家六部委表彰。

重慶大學“贗品博物館”風波:高校博物館爲何頻入贗品坑?

館藏:“漢代雁魚銅燈”plus

重慶大學“贗品博物館”風波:高校博物館爲何頻入贗品坑?

漢昏候墓出土漢代雁魚燈

校方宣傳部門電話無人接聽 媒體報道已經閉館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第一時間聯繫重慶大學,接電話的工作人員再三詢問致電意圖並多次放下電話向相關方“問一下”後,提供了重慶大學宣傳部的一個固定電話,但該號碼處於無人接聽狀態。

記者嘗試聯絡發貼的公衆號“江上說收藏”(目前已更名爲“江上說的”),未得到回覆。但記者注意到,在15日下午17時15分,該公衆號再次更新,發出一份“我還沒有被封號”的聲明。聲明中稱:“昨天的文章發佈後,很多朋友或電話或微信留言讓我注意安全,要記得給大家報個平安。江上十分感激大家的關心。

我只是一個普通觀衆,參觀了一個博物館,發表了一下觀後感,這是每個公民都有權做的事,應該還不至於受到什麼人生威脅吧?

也有人要我顧全大局。但是,對於一個博物館來說,還有比藏品真僞更大的大局嗎?

……”

從該聲明來看,發貼方也沒有得到重慶大學博物館方的反饋,有的只是喫瓜羣衆的反饋。

重慶大學“贗品博物館”風波:高校博物館爲何頻入贗品坑?重慶大學“贗品博物館”風波:高校博物館爲何頻入贗品坑?

館藏唐三彩“胖妞”

重慶大學官微於15日12時30分許發佈公告稱,重慶大學已成立工作組,對事進行覈查,並及時向社會公佈。

重慶市文物局博物館處一位工作人員對媒體表示,重慶大學博物館未在該局報備審批。目前,重慶市文物局已就此事介入調查。

博物館藏品曾接受過文物專家評估

15日下午,有記者輾轉聯繫到展品捐贈者吳應騎教授的女兒吳曉妮女士,她對記者表示,父親今年已經78歲了,自己不能上網,但已經獲悉此事。如今父親生病住院,全家一切以父親的健康爲重,所有的信息以重慶大學的調查結論爲準。對於此事,吳女士表示,家裏人都覺得很無辜,“父親一生致力於藝術教育,收藏也是他的愛好。做了這樣一件善事沒想到遭遇了網絡上輿論的批評。”吳女士還對記者表示,在展品移交給學校之前,吳教授主動要求校方對展品進行過鑑定。

2015年重慶大學新聞網曾發佈消息稱,2015年12月26日至27日, 重慶大學邀請國內14位博物館建設及文物專家就重慶大學教授、收藏家吳應騎先生對重慶大學擬捐贈的藏品進行評估。專家們一致認爲重慶大學以吳應騎教授所捐贈藏品建設重慶大學博物館及重慶大學文博研究院可行,並提供了建設性的意見。

文博專家集體站臺,不可謂不審慎。中國收藏家協會古陶瓷研究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會會長喬紅濤對大河報記者說,貼主的分析很專業,的確是漏洞百出,拿車馬與三彩來說,“無論從禮制、工藝,釉料、造型上看,無一契合。”他表示,文物鑑定和文物研究是兩碼事,文博系統專家站臺,假文物的把關仍然不嚴密。在收藏界貽笑大方的“金縷玉衣”“漢代玉凳”事件,都是出自故宮博物院專家的手筆。

陶瓷鑑定專家、黃河科技學院特聘教授、河南省陶瓷委員會會長毛旺東也給出明確結論,從貼子發佈的圖片看:“一眼假,都是不上臺面的東西。”

重慶大學“贗品博物館”風波:高校博物館爲何頻入贗品坑?重慶大學“贗品博物館”風波:高校博物館爲何頻入贗品坑?

館藏“漢代琉璃器”

重慶大學“贗品博物館”風波:高校博物館爲何頻入贗品坑?

館藏“漢代玉鳳”

高校博物館入贗品坑並非孤例

高校辦博物館引發輿論質疑並非個案。此前兩起最爲“著名”的高校博物館贗品事件又被扒了出來——

2015年,浙江師範大學陶瓷藝術館開館,據稱是國內高校首個陶瓷主題藝術館,180多件藏品中,大多數都是浙師大美術學院退休教師、收藏家李舒弟的個人捐贈。之後被收藏界知名博主“花市暫得樓”(本名梁曉新)連發兩篇博文質疑,聲稱這座陶瓷館爲“國寶幫”策劃,在收藏界掀起軒然大波;

2016年,北師大校友邱季端將其收藏的6000件古陶瓷捐贈給母校北京師範大學,校方就此宣佈成立北京師範大學邱季端中國古陶瓷博物館,當時被部分業界人士質疑這6000件藏品爲“贗品”。而北京市文物局當時回覆媒體稱,並收到北師大備案申請。

然而質疑者言之鑿鑿,當事方嚴辭不受,相關部門聲稱未介入——此類事件每每劍拔弩張開頭,不了了之結束,雙方均曾聲稱的要對薄公堂見個分曉也並未真正發生。

此類事件爲何屢屢發生在高校呢?毛旺東說,高校目前是民辦博物館辦館主體的一個主流羣體,“跟企業還不一樣,企業搞文化建設,是貼金的事,而高校是研究與教學之用,所以開辦博物館的意願特別迫切"。

觀點一:鑑定渠道難題

對於捐贈的把關,深圳望野博物館館長、深圳市博物館協會副會長閻焰接受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電話採訪時說,理論上捐贈方只負責捐贈,接收捐贈單位要尋求自己位的研究人員或者其他專業研究鑑定機構的鑑定,這是有嚴格程序的。而如果接受捐贈方尋求的鑑定支持有瑕疵,同樣會出亂子。今天全國範圍內真正具備鑑定資質的機構和專家,同整個社會有鑑定需求的問題比較起來,恐怕百萬比一。就如有身體不適的病人一百萬個,而對應的醫生恐怕一個都不到。這種狀態下的“文物鑑定”醫患差比,令人震驚。至於獲得鑑定資質,國家也同樣是有嚴格程序和測評、考試的;這類機構一般又不做社會大衆鑑定。更多是特定的有針對性和所遇司法問題的鑑定。故而民間文物在一定狀態下,如不是極其珍貴、涉及司法,是很難找到鑑定渠道的。

觀點二:重慶大學程序無咎

閻焰表示,就整個新聞的前後過程看,如果在沒有網絡帖子出來之前,在看不到任何捐贈品圖像的前提情況下,重慶大學的工作沒有不妥。並且也在2015年進行過廣博專家論證。重慶大學校方明確講自己是理工科大學,希望藉此項目擴大重慶大學的人文及社科藝術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平心而論,工科領域的專家或者科學家及重慶大學校方的領導,不可能具有鑑定文物的專業水平,他們的所有決策,要來自相對較多的第三方行業專家的鑑定意見。現在看來,沒有任何專家當時甄別了這些準備捐贈“文物”的真僞和文化藝術價值,並告知校方。因爲沒有有價值的“文物”展品和“人才”儲備,重慶大學博物館和重慶大學文博研究院的設立都要慎重。而很可能是到會專家誇讚了捐贈品,大誇設立博物館和文博研究院的必要。而纔有今天重慶大學的這種尷尬局面。“就事態發展,今天看來,重慶大學失察之責難辭,但是那些到會專家是否也應該考慮自己作爲第三方提供專業意見時,是否負責任的提供了客觀的代表自己專業水平的專家意見呢?”

閻焰表示,最近全國各地高校博物館建設確實非常流行,有星火燎原之勢。屢屢出事,應該說決策過程有瑕疵,決策方沒有更全面的考慮博物館設立和文物展品問題的複雜性。至於高校是否把關很鬆?我看未必。我不相信那些象牙塔殿堂裏的大學領導們會在明知文物展品有問題的情況下,冒天下之大不韙,而非要推動什麼博物館的建設,承社會洶湧輿情的指責。這中間應該還是專業諮詢及監督環節出了大漏洞,導致決策失誤。

觀點三:接受捐贈前應進行公開展陳和社會公告

閻焰建議,學校也好,社會機構也好,應當直面這些社會教訓和民衆提醒,在接受一定關聯文物捐贈前,可以先進行公開展陳參觀和社會宣傳公告。比如大學,公開事前展覽,讓這些展品未來最多的學習參觀者,大學同學們先看到。同時如果有條件也讓更多的市民觀衆參觀,接受社會監督和評判,在此基礎上再尋求第三方真正具備鑑定資質和資格的鑑定專家和主管單位把關。“我相信,僅此兩條,目前出現的這種“文物”亂象和社會尷尬局面就會降到最低點。”

歷史文物及傳統文化傳播,是個非常宏大的社會命題,要所有參與者慎之又慎。

(圖片均爲原貼所發重慶大學博物館館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