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見過陽光了。”87歲的老爺爺躺在病牀上,用顫顫巍巍的右手指向落日,一旁27歲的醫護人員左手抓住病牀抓手,右手也指向遠方,在夕陽餘輝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溫馨。這張照片被網友評爲“三月最暖心的畫面”。

很多人好奇,在全民緊繃着神經抗疫的大環境下,他們居然還有閒情逸致看太陽,甚至有人一口咬定這只是擺拍。其實不然,據有關人員反映,這位患者起初心情低落、滿心惶恐,在醫護人員近一個月的陪伴與治療下,心情才逐漸好轉,即便還未痊癒,有時也會自己哼上幾首小歌。而這張“同沐夕陽”的照片,恰恰飽含着人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迴歸正常生活的嚮往,更是引發了人們對抗疫下“心理健康”的思考。

長時間以來,我們的目光總是聚焦於不斷下降的數字,總會情不自禁地爲“最美逆行者”們加油助威,習慣了醫護人員的冷靜專業、英勇無畏,期盼着疫苗早日研發成功,但往往忽略了疫情之下很多人柔軟的內心。有一項針對衛生系統承擔應急救援任務的專業人員的回顧性調查發現,有14.7%的現場救援人員出現心身疾病。尤其是女性,在抗疫期間,她們時常面臨着“三班倒”、照顧病人生活起居、生理期等一般人體會不到的困難,正常的如廁、喫飯、睡覺都是一種奢侈,加之患者反覆無常的病情與情緒,她們肩上的壓力可想而知。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曾在社交媒體上轉發了一條關於“護士媽媽”的視頻,並這樣說道:醫衛工作者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承受着最大的壓力。要知道,沒有人生來是超人,他們也是血肉之軀、爲人子女,也是需要及時減壓、疏導情緒的。有的時候,哪怕一抹餘輝、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有可能讓她們疲憊不堪的靈魂瞬間被治癒。

除此之外,患者之痛、家屬之苦、常人之急也往往被人遺忘,一些新聞雖讓人忍俊不禁,卻也是當下一些人心理的真實寫照:有些人生怕自己患病,一天測量體溫10餘次;有些人爲防止得病,網購大量“網紅”處方藥,而有些人可能剛剛面臨親友的生病與離世,家人的遠去與離別......早在2月3日,習主席就強調,“要加強心理干預和疏導,有針對性做好人文關懷”。之後,國務院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心理援助熱線工作指南》,旨在指導各級社會組織進一步加強社會心理服務,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心理援助熱線工作。軍委機關相關部門也專門製作了《防控新冠肺炎心理教育系列微課》,幫助廣大官兵特別是疫情防控一線人員緩解身心壓力。

在此之上,我們還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這場抗疫心理戰中去。像武昌方艙醫院裏的“我是歌手”大賽,雷神山醫院裏的“藝術走廊”,解放軍某運力支援隊舉辦的“一線好聲音”,中部戰區總醫院裏的“網紅喫播”老奶奶,他們中的每個團體、每個人都是“心理防控隊伍”不可或缺的力量。

爲衆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對於這場戰疫中衝在第一線的每一位逆行者,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滿足其基本生活所需,還要加強心理危機干預和疏導,解決其後顧之憂,更要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讓他們前進的腳步愈發堅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