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随着各大中小学校陆续开始线上开心,在线教育行业因疫情再度爆火。教育培训行业是教育分期的积极推动者,教育分期也因此再次受到关注,不少业内人士觉得这或许是经历了教育机构雷潮后教育分期再次发力的新机会。

撰文 | 王别闹

出品 | 消费金融频道

疫情导致人们无法正常出行,诸多行业受此影响无法正常开工,但也有个别行业因顺应疫情特殊时期的需求而得到逆势发展。随着各地学生陆续网上开学,这场疫情可以说助攻了在线教育的发展,甚至给学生提供线上学习功能的办公软件都成为热议中心上过几次热搜。疫情很有可能会变成在线教育的一个分水岭。

原本趋于平静的在线教育行业,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迎来了一次爆发性增长。疫情期间,伴随着“停课不停学”的口号,各种互联网教育产品潮涌而来。教育机构是教育分期的积极时间。推动者,线上教育品牌复兴,教育分期好像也看到了新机会。

教育分期负面舆论多

教育分期是用户在购买学习课程时,申请的用于支付学费的分期产品。但是实际应用中,“预付式+消费贷”让好好的分期贷成了“分欺贷”,出现了在购买课程时不知是分期支付导致退课、退款出现困难,教育机构卷款跑路停课不停贷等情况。

一些培训机构以“缓解学生支付压力”为由向学员提供学费分期支付服务,有些销售人员还会反复强调“分期”“免息”等好处,有意回避“贷款”等字眼,引导消费者购买更多课程。

有关教育分期的投诉中,最常见的投诉问题类型主要是:退费难、被分期贷误导等问题。不少投诉者反应,虽然销售顾问在缴纳学费之前百般承诺“不满意可以退款”,但是真正要退款的时候就会被推三阻四,销售顾问用各种理由拖延退款时间。

教育分期是一笔贷款,一旦审批通过,退款就很难了。以百度“有钱花”为例,“有钱花”表示自己是资金提供方,无法单方面直接终止贷款。用户只能通过依据合同要求商户办理退贷,如果合同中缺乏相关协议,就没办法办理退贷。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推荐分期购买课程的机构,事先跟消费者反复保证“学不会包退款”“不满意随时退”,但是一旦消费者完成购买,退课的诉求就很难达成的原因。

人民日报也曾专门发文批评教育分期贷乱象,一项原本可以消费金融、教育机构、消费者共赢的金融创新模式,却被不合规的操作逐渐演变成来了一场“信贷套路”,教育分期声名狼藉。

遇转机再度发力

虽然教育分期乱象丛生,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它确实有市场。

国务院办公厅曾在《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规范收费管理,要求培训机构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协调一直,“不得一次性收取事件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虽然《意见》主要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线下培训机构,但是线上线下各时段的培训机构都会想办法说服家长通过分期付款这种每月支付一次课时费的形式,避开《意见》的相关规范。这无意中给教育分期提供了助力。

既能多销售课程,还能保证足够的现金流,教育机构非常乐于推荐教育分期产品。教育类客单价格高,一次性支付高额学费对消费者来说也会顾虑重重,用户对教育分期有需求。加上教育场景下的用户大部分资质好,尤其是在线教育,用户多集中在一线、新一线及二线省会城市,都市白领和年轻父母是主要用户群体。

海尔消费金融负责人曾表示,目前海尔消费金融就主要选择在线教育行业的头部机构进行合作,“我们发现在线教育分期这部分资产质量也明显优于其他场景的资产表现”,而且海尔金融的在线教育分期资产逾期率不足1%。市场的需求和教育分期市场的良好表现,极大提高了消费金融机构投身教育分期市场的积极性。

经历过野蛮发展的在线教育在经过了前几年机构跑路、暴雷之后,受此次疫情影响出现了市场空缺,在线教育再度火热,教育分期市场也开始行动。曾经的线下贷款巨头恒昌集团正在寻求包括银行、持牌机构在内的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扶持,向教育分期领域发力;小牛普惠宣布大力发展医美和教育分期......

但是,教育分期市场中的头部教育机构已经被百度、微粒贷等把控,新入局的玩家能抢占的市场空间有限。并且老玩家把控的头部教育机构内学生资源比较优质,机构跑路的风险也相对较小。如果只能布局二线教育机构,对机构市场运作能力有很大的考验,资金方的资金成本也会提高。教育分期领域的风险并不会因为在线教育的爆火消失,如何解决风险问题始终是入局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另外,2019年11月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发布了《关于加强预付式消费市场管理等意见(征求意见稿)》等7份公开征求意见的文件,针对教育贷的规定是,培训机构不能引导消费者使用分期信贷方式支付大额消费,这里的“大额消费”应指1万元以上的课程项目。从这份征求意见稿来看,政府对教育分期的管理已经提上日程,教育分期市场发展还需要看监管如何发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