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公寓電梯門打開,穿着一身素雅漢服的潘配配小步走進狹窄的電梯間。

大袖、交領襦裙、過腰的長髮,她這一身仿千年前的打扮穿着,與電梯間裏其他工業文明後流行的便捷合身服飾相比,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站她身後的兩位阿姨悄悄交換了一下眼色,沒了談笑聲;身邊的老先生餘光打量了一下後,又很快收回了目光。潘配配顯得格外平靜,沒有爲穿着漢服去解釋或者爭辯什麼,就如平常一樣低頭玩着微信。

穿三年漢服 常被當成COSPLAY

在不久前,一則“男大學生堅持穿漢服上課300天”的新聞走紅網絡,漢服小夥也被網友們叫做“漢服哥”。其實在杭州也有不少像這樣日常就穿着漢服的愛好者,他們每天穿着漢服搭地鐵上下班,和普通人一樣生活,95後溫州姑娘潘配配也是其中之一。

被問到穿了多久漢服時,她說這個“多久”要看怎麼定義:“其實我第一次接觸到漢服是大一的時候,就是一瞬間被漢服的美所征服了。但要說我什麼時候才真正開始每天穿漢服,那應該是2014年的8月。”

在讀大學時,她第一次接觸漢服就“一見鍾情”,但並沒有因此一下子拋開其他的現代衣服,“一步到位”去改穿漢服。就如她所說,她的這次轉型或者“換裝”至少花了兩年。

當她打算正式“穿上”漢服之前,考慮到讓周圍的人也能接受,一開始先穿了一些漢元素的衣服,去“試探”其他人的看法。結果令她高興的是周圍同學不但接受這樣的改變,而且也會問她衣服從哪裏買的。

雖然有了這一過渡,但當她真的穿上漢服走在校園裏,還是遇上不理解的同學問她是不是COSPLAY,於是她一次次地跟別人解釋自己穿的是漢服,而不是古裝或者是COS服裝。

提到那次經歷,潘配配說:“當我穿着漢服被人認成古裝或者COSPLAY心裏是不好受的,因爲漢服本來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的一種,本來就是可以穿的。但我們現在很多人連認識的都不多,這是讓我很難過的。”

漢服“仙女” 換現代衣服熟人認不出

“宋制漢服的代表形制有宋褲,褙子,宋抹等,明制漢服有襖裙,明制披風,馬面裙等,唐制漢服有齊胸襦裙等……”

打開潘配配的衣服櫃子,裏面掛滿了各式各樣的漢服款式,許多人眼裏相似的漢服,在她的介紹中每一款式對應什麼時期如數家珍。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在討論現在中縫還有沒有必要,因爲中縫是因爲古代布料裁剪不夠才形成的,就現在技術來說其實已經完全能夠取消。當然,我們中國文化中非常講求人體中線,所以它直到現在都還在其實還蘊含着一定文化內涵。”

能講述這些漢服知識,她說一部分靠自己查資料,另一部分則是與“同袍”交流得來:“因爲漢服中很多特點還待考證,所以一部分漢服還存在爭議,而這些存在爭議還等待文物發掘完善,一點點把漢服穿成越來越規範。”父母在她決定每天穿漢服時決定給予她支持,同時也開始學習漢服知識,甚至在她準備入手一件新的漢服的時候會給一些個人建議。

走進她的公寓,茶几上擺放着一副精緻茶具幾個蒲團,背後是一個木製屏風,古箏依靠在牆邊。另一邊則是一個書桌,擺放着文房四寶。在這個古色古香的小客廳裏,點上薰香,古箏的聲音也慢慢地瀰漫開來。

在微博上,她時不時地會上傳一些穿漢服彈琴的視頻,視頻裏的潘配配總會讓人聯想爲這是一位從古代畫卷上走下來的女子。都說穿漢服會讓一個人的氣質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潘配配說她有時也會穿現代的衣服出門,也遇到過一些囧事:“我其實也有現代的衣服,當我‘換口味’穿牛仔衣牛仔褲出門,我熟人同事都會認不出我來,這是真事。”

穿漢服教古箏 希望傳統服飾被接受

因從小喜歡傳統文化和音樂,潘配配便刻苦學習民族樂器考上專業藝術學院,現在是蕭山一家琴行的古箏老師。最令她有些欣慰的是,在她這裏上課的一些小朋友也會穿上漢服,感受另一種中國傳統文化。

除了上課,潘配配還會在微博和朋友圈分享一些她穿着漢服彈奏的視頻,每次都會有一些網友留言回覆。與在大學裏並沒有其他人穿漢服的孤單不同,她現在有許多同樣穿漢服的朋友,這讓她在這座城市找到了一種歸屬感。

“我首先是在網上遇到了一位叫子非魚的網友,他是一個漢服愛好者協會會長。當第一次參加活動的時候,才發現有那麼多人都喜歡着漢服,而他們正式工作有的是教師,有的是設計師,或者其他職業,這讓我很感動。”

因爲彈得一手好古箏,一次漢服活動時她演奏了拿手的古箏曲目,如此一來讓她在漢服愛好者圈子裏出了名,越來越多的“同袍”開始認識這個彈古箏的95後女孩。潘配配說她最喜歡彈的一首曲子是孫異的《重回漢唐》,因爲這首曲子會喚起很多漢服愛好者的心聲,穿上漢服就像能重回一次漢唐。

一般來說,漢服社的成員互稱“同袍”,這個詞語曾經指的是最親密的人,而現在卻特指一些漢服復興的人。

潘配配說以後還會繼續穿着漢服,:“漢服其實需要向COSPLAY這些文化學習如何更好的傳播,因爲他們在逐漸被別人接受。讓更多人呢知道我們,瞭解這種傳統文化,這會是我們接下去要推廣漢服要做的事情。”

圖文來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 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