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黃石是我國特有的“軟寶石”。全世界只有我國福建壽山的一塊不到1公里的田中出產,因色相普遍泛黃色,又產在田裏,故稱田黃石,產量基地,數百年來在早已挖掘殆盡。其材質溫潤凝膩,在軟質雕刻石中居第一品。明清各朝均被當作貢品獻入皇宮,被雕刻成御用的璽印及藝術擺件。

作爲“石中之王”的田黃石,歷來田黃石價格不菲。文人學士都認爲收藏或使用田黃章,比珠寶、翡翠更高雅和有品位。從文物鑑定角度講,田黃石鑑定與其他類別的文物不同,夠不夠年份是一回事,但首先要看其是否真的田黃石。李元茂先生對此素有研究,曾精闢地分析田黃石的假冒與辨別,特摘引如下,以饗讀者。 田黃石鑑定方法:

用“掘性坑頭石”冒充。掘性坑頭石俗稱坑頭田,因屬獨石,又產於坑頭溪口附近的砂土中,是一種未成熟的田石,略有蘊藏在泥土中的溫潤,細度也極近田黃,潤度與亮度與田石無異,由於酸化較透,極似下坂田黃。蘿蔔紋略顯齊直,呈水流紋狀,或牛毛紋狀。可見石質比較結脆。優秀者“價值與三坂田等同”。較差的坑頭田,人們通常稱掘性坑頭石,外形棱角突出、多無皮、酸化層薄,色外黃而內淡,燈照之泛白色,若如解石爲方印材,如同水坑石然。無蘿蔔紋或似棉花團狀紋,山石氣重且含砂礫者。因無地熱養之,缺少氧化作用,溫潤度自然也差,不能作爲田石價而購之。

用“掘性高山石”(鱟箕田)冒充:該石爲掘於砂土中的高山石,分有二種,一爲淡枇杷黃,多爲民國二年產,一爲熟慄黃,前者光澤似田,後者色相似田。外有淡黃色的薄皮層,因山地乾燥表皮的鐵質酸化程度無法與田石相比,質地大多膩而通明,但鬆軟溫潤度遠不及田黃,亮麗度亦差,無寶氣溢出感,蘿蔔紋呈糉粒狀,但田黃的糉粒狀比較溶化,掘高山的糉粒卻呈未溶化狀,且粗而顯露,如橘囊紋。偶有綿砂或紅點。色澤外表一層似田石,內則泛白,有紅格,色鮮如血縷,且乾燥,又時伴有原礦產的岩層色格,不若田石紅格,多顯褐黃或赭黃色,且較沉穩而溼潤。雖有一定收藏價值但遠不及田黃。

用“鹿目格”冒充。鹿目格俗稱鹿目田,產於壽山都陵坑附近的砂土中,距尼姑寮不遠。爲塊狀獨石,比重大。多色暗如桐油黃,少數也有灰、黑、白者,肌理通常皆渾濁不透,質粗而乾澀。常裹黃皮,多薄,亦有帶乳白色皮者,不透明。皮下的帶霜紅粉狀色暈,且多含砂釘。裂格多爲縱橫交錯之大格,也有材大而無格的。唯質溫、潤可混田石。三十年代曾開採一批鹿目格間有蘿蔔紋,但爲牛毛狀紋,與田石各種蘿蔔紋都不似,不難辨。藏家購買鹿目保值者,多與雕工聯繫起來,如有林清卿、周寶庭、林文舉等名師雕刻者,上等的鹿目將比值於中等田黃。

用“碓下黃石”冒充碓下坂田。碓下黃石當地石農爲商業的需要,稱其爲碓下坂田,它確實產於碓下地段,但是它是一種不甚透明、質硬而澀的石材,無皮,無蘿蔔紋,亦無裂格,質色如糖黃田,比重在2.9以上,在手中有死沉之感,肌質中含有蝨卵狀白泡點。

田黃石是我國特有的“軟寶石”。全世界只有我國福建壽山的一塊不到1公里的田中出產,因色相普遍泛黃色,又產在田裏,故稱田黃石,產量基地,數百年來在早已挖掘殆盡。其材質溫潤凝膩,在軟質雕刻石中居第一品。明清各朝均被當作貢品獻入皇宮,被雕刻成御用的璽印及藝術擺件。 作爲“石中之王”的田黃石,歷來田黃石價格不菲。文人學士都認爲收藏或使用田黃章,比珠寶、翡翠更高雅和有品位。從文物鑑定角度講,田黃石鑑定與其他類別的文物不同,夠不夠年份是一回事,但首先要看其是否真的田黃石。李元茂先生對此素有研究,曾精闢地分析田黃石的假冒與辨別,特摘引如下,以饗讀者。 田黃石鑑定方法: 用“掘性坑頭石”冒充。掘性坑頭石俗稱坑頭田,因屬獨石,又產於坑頭溪口附近的砂土中,是一種未成熟的田石,略有蘊藏在泥土中的溫潤,細度也極近田黃,潤度與亮度與田石無異,由於酸化較透,極似下坂田黃。蘿蔔紋略顯齊直,呈水流紋狀,或牛毛紋狀。可見石質比較結脆。優秀者“價值與三坂田等同”。較差的坑頭田,人們通常稱掘性坑頭石,外形棱角突出、多無皮、酸化層薄,色外黃而內淡,燈照之泛白色,若如解石爲方印材,如同水坑石然。無蘿蔔紋或似棉花團狀紋,山石氣重且含砂礫者。因無地熱養之,缺少氧化作用,溫潤度自然也差,不能作爲田石價而購之。 用“掘性高山石”(鱟箕田)冒充:該石爲掘於砂土中的高山石,分有二種,一爲淡枇杷黃,多爲民國二年產,一爲熟慄黃,前者光澤似田,後者色相似田。外有淡黃色的薄皮層,因山地乾燥表皮的鐵質酸化程度無法與田石相比,質地大多膩而通明,但鬆軟溫潤度遠不及田黃,亮麗度亦差,無寶氣溢出感,蘿蔔紋呈糉粒狀,但田黃的糉粒狀比較溶化,掘高山的糉粒卻呈未溶化狀,且粗而顯露,如橘囊紋。偶有綿砂或紅點。色澤外表一層似田石,內則泛白,有紅格,色鮮如血縷,且乾燥,又時伴有原礦產的岩層色格,不若田石紅格,多顯褐黃或赭黃色,且較沉穩而溼潤。雖有一定收藏價值但遠不及田黃。 用“鹿目格”冒充。鹿目格俗稱鹿目田,產於壽山都陵坑附近的砂土中,距尼姑寮不遠。爲塊狀獨石,比重大。多色暗如桐油黃,少數也有灰、黑、白者,肌理通常皆渾濁不透,質粗而乾澀。常裹黃皮,多薄,亦有帶乳白色皮者,不透明。皮下的帶霜紅粉狀色暈,且多含砂釘。裂格多爲縱橫交錯之大格,也有材大而無格的。唯質溫、潤可混田石。三十年代曾開採一批鹿目格間有蘿蔔紋,但爲牛毛狀紋,與田石各種蘿蔔紋都不似,不難辨。藏家購買鹿目保值者,多與雕工聯繫起來,如有林清卿、周寶庭、林文舉等名師雕刻者,上等的鹿目將比值於中等田黃。 用“碓下黃石”冒充碓下坂田。碓下黃石當地石農爲商業的需要,稱其爲碓下坂田,它確實產於碓下地段,但是它是一種不甚透明、質硬而澀的石材,無皮,無蘿蔔紋,亦無裂格,質色如糖黃田,比重在2.9以上,在手中有死沉之感,肌質中含有蝨卵狀白泡點。 用“掘性都成坑”冒充。掘性都成坑生於土中,亦有蘿蔔紋,石賈每用以充下坂黃,有的黃金黃都成偶有紅格,質地細膩也偶有如鹿目的石皮,近似田石。分辨這類石材時,一是看溫潤度,掘性都成溫潤度差於田黃。二是看紋路,掘性都成之紋爲曲而細之水流狀、綿絮狀紋,與蘿蔔紋不同。掘性都成皮黃心淡,有的泛灰色,不若田黃質裏泛紅。掘性都成的特點是山石氣重,質結而堅,肌理多雜而不純,時有細小的白雜點,不難分辨。 用“貼巖都成坑”冒充。貼巖都成坑其貼岩石的一面極凝靈潤澤,但溫潤及凝膩度不夠,局部有疏網狀蘿蔔紋,由於其處於貼巖,僅一面凝靈似田石,漸向裏色澤漸渾。不難辯認。但以都成坑論價,高於鹿目格,與中等田石相似。 用“蛇匏”冒充。蛇匏爲近似掘性都成的獨石,一般肌理呈灰白色,似白田,但通靈度差,質地多不純,含有雜色渣點,或白砂點,山石氣重,比重大於白田,其裏泛灰白。 用“貼石黃高山”冒充。四十年代產者甚佳。該石亦如貼巖都成坑然,貼石一面較凝靈,色慄黃而明朗,似田石,深入1、2釐米則近米糠黃,無蘿蔔紋,背面反而有蘿蔔紋,但顏色不一,是其破綻。 用“蘆蔭”冒充。蘆蔭爲掘性獨石,酷似田黃,但色澤灰暗,質地燥結而微堅。 用“溪蛋”冒充。溪蛋產月洋溪中,外觀略似田石,無皮,無紅格,無蘿蔔紋,質地屬芙蓉石性,其裏泛白。與田石有明顯區別。 用“善伯洞”冒充。善伯洞本爲礦洞名稱,有部份結晶體,溫潤通靈,似田黃凍,故有以將其加工雕刻後冒充田黃石者,該石無石皮,屬山石,致細觀察,肌裏多含金屬細砂點及粉白色渾點,俗稱“花生糕”。 用“牛旦黃”冒充。牛旦黃俗稱牛旦田,塊狀。主要產旗山南麓的溪底及田地土中,質地略明潤,但粗糙,外裹黃色或黑色的石皮,這點略似田石。肌裏無蘿蔔紋,不通靈,隱有細白點,比重大,易辨識。 用“黃凍”冒充。黃凍本爲水坑凍石,如枇杷黃,質地通靈,易與上坂田黃相混,鑑別的主要根據是黃凍無石皮,色澤表裏一致。溫潤度遜之。 用“老坑黃高山石”冒充。在老坑高山有慄黃色者,亦有紋,但與蘿蔔紋不似,較松而寬。久經油浸,亦潤。但質松而粗。凝、潤、膩不夠。 用“白水黃”冒充。白水黃爲高山石,質硬不通透,有的白水黃有黑皮者,肌裏也有層紋,卻不似蘿蔔紋,有碎裂紋,卻不似格紋。當地石賈騙極外行人用之。 用“白高山凍”冒充白田。白高山凍有的有蘿蔔紋,多作糉粒狀,或水流紋狀,質松,乏溫、膩結。 用“民國二年白高山石”染色冒充。該石有蘿蔔紋者,極似田石之不規則網狀紋。用黃連或藤黃水煮之,能似桂花黃田,但常有不透明之硬塊,質堅。同時缺溫潤、膩度。 用“太極頭石”冒充。該石質晶瑩透澈。有紅、黃、白諸色。往往以黃、白色再染色,借其有蘿蔔紋狀的紋路騙人。 用“高山荔枝凍”冒充。荔枝有蘿蔔紋,將白荔枝染色,然堅脆,溫、凝、膩度不夠,近年在廣交會上見有冒充者,售數萬元一條。 用“高山牛角凍”冒充黑田。牛角凍本屬水坑石,色黑中帶赭,通明而有光澤,偶然肌裏有格,也有水流狀的蘿蔔紋,較密而直,黑田的蘿蔔紋彎曲而較松。質乏溫、潤、膩度,細審之也不難辨認。 用“連江黃”冒充。連江黃產壽山東北部之金山頂,外地人稱幹黃,連江人及青田人稱山黃,色黃質硬多裂,肌裏顯現有直紋,不通透。清時便有北京商賈常贗田黃石販售。其屬脈狀礦石,無砂礦共有特徵,石質存在根本差別。 用“金獅峯獨石”冒充。該石產於金獅峯,有黑色裹皮,較之田石的烏雅皮更加烏黑、厚密、無蘿蔔紋,不通透,質地粗糙乾澀,山石氣重。 用“房山石”冒充。產於北京城西之房山,石賈取之以色料泡煮後,以冒田黃石。質松,無紋,乏溫、潤、膩度。 用“黃色朝鮮石”冒充。近20餘年以該石冒充者不少,多在臺灣、香港市場,近見在廣州、北京出現。該石細嫩而凝潤,半透明,色豔而迷人。朝鮮石有網狀蘿蔔紋,也有牛毛紋者作平行狀,即一方印章者兩面有平行紋,另兩面則無紋,也不似田石的蘿蔔紋。 用“掘性都成坑”冒充。掘性都成坑生於土中,亦有蘿蔔紋,石賈每用以充下坂黃,有的黃金黃都成偶有紅格,質地細膩也偶有如鹿目的石皮,近似田石。分辨這類石材時,一是看溫潤度,掘性都成溫潤度差於田黃。二是看紋路,掘性都成之紋爲曲而細之水流狀、綿絮狀紋,與蘿蔔紋不同。掘性都成皮黃心淡,有的泛灰色,不若田黃質裏泛紅。掘性都成的特點是山石氣重,質結而堅,肌理多雜而不純,時有細小的白雜點,不難分辨。 用“貼巖都成坑”冒充。貼巖都成坑其貼岩石的一面極凝靈潤澤,但溫潤及凝膩度不夠,局部有疏網狀蘿蔔紋,由於其處於貼巖,僅一面凝靈似田石,漸向裏色澤漸渾。不難辯認。但以都成坑論價,高於鹿目格,與中等田石相似。

用“蛇匏”冒充。蛇匏爲近似掘性都成的獨石,一般肌理呈灰白色,似白田,但通靈度差,質地多不純,含有雜色渣點,或白砂點,山石氣重,比重大於白田,其裏泛灰白。

用“貼石黃高山”冒充。四十年代產者甚佳。該石亦如貼巖都成坑然,貼石一面較凝靈,色慄黃而明朗,似田石,深入1、2釐米則近米糠黃,無蘿蔔紋,背面反而有蘿蔔紋,但顏色不一,是其破綻。 用“蘆蔭”冒充。蘆蔭爲掘性獨石,酷似田黃,但色澤灰暗,質地燥結而微堅。 用“溪蛋”冒充。溪蛋產月洋溪中,外觀略似田石,無皮,無紅格,無蘿蔔紋,質地屬芙蓉石性,其裏泛白。與田石有明顯區別。 用“善伯洞”冒充。善伯洞本爲礦洞名稱,有部份結晶體,溫潤通靈,似田黃凍,故有以將其加工雕刻後冒充田黃石者,該石無石皮,屬山石,致細觀察,肌裏多含金屬細砂點及粉白色渾點,俗稱“花生糕”。

用“牛旦黃”冒充。牛旦黃俗稱牛旦田,塊狀。主要產旗山南麓的溪底及田地土中,質地略明潤,但粗糙,外裹黃色或黑色的石皮,這點略似田石。肌裏無蘿蔔紋,不通靈,隱有細白點,比重大,易辨識。

用“黃凍”冒充。黃凍本爲水坑凍石,如枇杷黃,質地通靈,易與上坂田黃相混,鑑別的主要根據是黃凍無石皮,色澤表裏一致。溫潤度遜之。

用“老坑黃高山石”冒充。在老坑高山有慄黃色者,亦有紋,但與蘿蔔紋不似,較松而寬。久經油浸,亦潤。但質松而粗。凝、潤、膩不夠。

用“白水黃”冒充。白水黃爲高山石,質硬不通透,有的白水黃有黑皮者,肌裏也有層紋,卻不似蘿蔔紋,有碎裂紋,卻不似格紋。當地石賈騙極外行人用之。

用“白高山凍”冒充白田。白高山凍有的有蘿蔔紋,多作糉粒狀,或水流紋狀,質松,乏溫、膩結。

用“民國二年白高山石”染色冒充。該石有蘿蔔紋者,極似田石之不規則網狀紋。用黃連或藤黃水煮之,能似桂花黃田,但常有不透明之硬塊,質堅。同時缺溫潤、膩度。

用“太極頭石”冒充。該石質晶瑩透澈。有紅、黃、白諸色。往往以黃、白色再染色,借其有蘿蔔紋狀的紋路騙人。

用“高山荔枝凍”冒充。荔枝有蘿蔔紋,將白荔枝染色,然堅脆,溫、凝、膩度不夠,近年在廣交會上見有冒充者,售數萬元一條。

用“高山牛角凍”冒充黑田。牛角凍本屬水坑石,色黑中帶赭,通明而有光澤,偶然肌裏有格,也有水流狀的蘿蔔紋,較密而直,黑田的蘿蔔紋彎曲而較松。質乏溫、潤、膩度,細審之也不難辨認。

用“連江黃”冒充。連江黃產壽山東北部之金山頂,外地人稱幹黃,連江人及青田人稱山黃,色黃質硬多裂,肌裏顯現有直紋,不通透。清時便有北京商賈常贗田黃石販售。其屬脈狀礦石,無砂礦共有特徵,石質存在根本差別。

用“金獅峯獨石”冒充。該石產於金獅峯,有黑色裹皮,較之田石的烏雅皮更加烏黑、厚密、無蘿蔔紋,不通透,質地粗糙乾澀,山石氣重。

用“房山石”冒充。產於北京城西之房山,石賈取之以色料泡煮後,以冒田黃石。質松,無紋,乏溫、潤、膩度。

用“黃色朝鮮石”冒充。近20餘年以該石冒充者不少,多在臺灣、香港市場,近見在廣州、北京出現。該石細嫩而凝潤,半透明,色豔而迷人。朝鮮石有網狀蘿蔔紋,也有牛毛紋者作平行狀,即一方印章者兩面有平行紋,另兩面則無紋,也不似田石的蘿蔔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