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調查中,63.2%的受訪青年認爲應先找準目標,不盲目追求所謂的“高效”,56.0%的受訪青年認爲年輕人應適時給生活“做減法”,學會有選擇地放棄。調查中,49.1%的受訪青年認爲“倍速生活”現象普遍反映出年輕人心態浮躁,急功近利,40.7%的受訪青年認爲這反映了年輕人內心的焦慮和不安。

(原標題:1.5倍速追劇?超7成受訪青年稱過着倍速生活)

在上下班路上學習,在喫飯時間看視頻,出門旅遊要不停“打卡”……如今,追劇時的“倍速模式”(指用戶可使用軟件加快視頻播放速度——編者注)已經成爲不少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過着這種“倍速生活”的年輕人希望儘量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實現時間使用的效率最大化。但“倍速生活”也時常讓一些人感覺身心疲憊,雖然忙忙碌碌,到頭來卻沒有太多收穫。

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93名18~35週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6.5%的受訪青年稱自己過着“倍速生活”,其中一線城市青年比例最高,達78.9%。83.1%的受訪青年坦言自己每天忙忙碌碌但收穫不及預期。關於年輕人過上“倍速生活”的原因,59.7%的受訪青年歸因於信息化的時代,49.2%的受訪青年歸因於當代年輕人自我要求高。63.2%的受訪青年建議年輕人找準目標去努力,不盲目追求所謂的“高效”。

在北京從事傳媒行業的孫了對記者感嘆,她感覺每天從睜眼那一秒鐘開始,時間就不是自己的了。“不管是坐地鐵、走路,還是喫飯,我都得隨時保持與藝人、片方、節目方、公司渠道方等各方的聯繫。一天裏,我很少有時間放空自己,有時連續幾個月都是夜裏12點下班,地鐵都已經停止運營了”。

章碚(化名)在某一線城市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我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經常加班到晚上8點多,空閒時間我也拿來看書、寫小說”。

居住在某二線城市的央企職員王凡達(化名),習慣專心做一件事,比如喫飯就好好享受美食,偶爾他也會開啓“倍速模式”。“我考火車司機的那段時間,要一邊複習一邊工作,還要陪女友,做什麼事都是見縫插針”。

調查中,76.5%的受訪青年稱自己過着“倍速生活”。交互分析發現,一線城市受訪青年生活節奏最快,78.9%的人選擇此項,其次是二線城市受訪青年(77.6%)。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應用心理學系教授徐光興介紹,“倍速生活”現象在國內外都很常見,這種生活在日本被稱爲“跑步人生”。

調查中,83.1%的受訪青年坦言自己每天忙忙碌碌,但收穫不及預期。

“我的一名同事,出差、加班都要發朋友圈,看着確實挺忙,但幾年過去,工作上沒有任何起色。”章碚說,他身邊有些看起來忙到“飛起”的人,只是“瞎忙”而已。

爲何“倍速生活”現象在年輕人中如此普遍?59.7%的受訪青年認爲是信息化時代,生活節奏自然加快。49.2%的受訪青年歸因於當代年輕人自我要求高。

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分析,年輕人過上“倍速生活”主要有兩方面原因:首先,我國正處於高速發展、快速變化的社會轉型階段,競爭激烈,年輕人必須去適應,“不前行就會出局”的觀念更促使許多青年加快生活節奏。其次,智能手機、互聯網的普及,爲“倍速生活”提供了可能性。

在上海工作的楊瀟認爲,社會環境越來越開放和包容,年輕人成長空間大、機會多,他們中很多人不甘心碌碌無爲,希望趁年輕拼搏一番。

調查中,49.1%的受訪青年認爲“倍速生活”現象普遍反映出年輕人心態浮躁,急功近利,40.7%的受訪青年認爲這反映了年輕人內心的焦慮和不安。

徐光興認爲,“倍速生活”反映出年輕人對成功的渴求,反映出他們對於實現自我超越、自身潛能激發的期待,同時也反映出年輕人的一種功利心理,過於看重結果而不注重過程。

調查中,63.2%的受訪青年認爲應先找準目標,不盲目追求所謂的“高效”,56.0%的受訪青年認爲年輕人應適時給生活“做減法”,學會有選擇地放棄。

徐光興認爲,年輕人首先應制定適合自己的目標和計劃,“每個人精力集中的時間不同,比如,有人屬於‘百靈鳥’型,早上精神更集中;有人屬於‘貓頭鷹’型,晚上效率更高。每個人能保持精神集中的時間長短也不同”。其次,“倍速生活”應注意“動靜結合”。在忙碌奮鬥的同時,也應該找時間自我沉澱。最後,要找準目標,調控節奏和心態,避免好高騖遠。

韓佳鵬 本文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韓佳鵬_NN984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