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美說

四川黃油茶

作者:巴 陵

流淌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有種叫黃油茶的早餐吸引着我,每當走過那些早餐店,我都想進去喝一碗,以解我的饞意。有時,我漫步街頭、流連夜市,也會聽到叫賣黃油茶的吆喝聲。叫賣的黃油茶,成都人取了個別名,叫它擔擔油茶。近年來,擔擔油茶叫賣者越來越少,逐漸進入早餐店,滿足早起的人們。

油茶是神州大地的一種風味小喫,很多民族和地方都有,名聲較大的有西藏酥油茶、侗族打油茶、武陟油茶等,多采用青稞或麪粉製作。在我家鄉湖南高椅一帶,油茶爲水煮豇豆湯加米豆腐、米泡塊做成。油茶是侗族、瑤族、漢族等民族的普通飲料,茶葉用油炒後,加水熬煮,水沸濾出茶葉,即成油茶,食用時配以調料和副食等同用。回族將蕎麥麪和糯米粉加牛油或羊油混合炒麪,食用時用開水攪爛成糊狀。北京油茶用麪粉炒至發黃,麻仁炒至焦黃,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將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開水衝成漿糊狀。武陟油茶是素負盛名的風味小喫,有二百六十年多歷史,爲咖啡色,乳狀稀汁,味道濃郁,鹹甜適口,營養豐富。這些油茶,味道甜美,深受各地百姓喜愛。

四川東部與湘、鄂、黔接壤的山區,男女老幼都喜歡喝油茶,是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俗話說“趕場不喝茶,半夜回家路上爬;下坡不喝茶,腳軟腿抖路更滑。”四川黃油茶採用糯米或大米爲主要原料,輔以酥黃豆、大頭菜、花椒油、紅油等作料,更接近四川人的口味。

四川黃油茶沒有油,也不是茶,是白米磨成細粉加水攪煮成稀漿糊的湯汁,成品爲茶色而已。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四川人把它作爲早餐,現在爲成都著名小喫。

四川彭山縣城北街,有位清末出生的王清和,民國時期,根據黃油茶的傳統做法和喫法,反覆改進,做成彭山縣黃油茶第一品牌,贏得廣大羣衆的讚譽,成了有名的“王油茶”。他做油茶,主要是做饊子。

王油茶做饊子,先把上等麪粉加水拌勻,用擀麪棍把面擀薄擀勻,切成條狀,逐條搓成細長圓形,表面塗上菜油,一圈圈地放入大陶缸中,互不粘連,等待發酵。發酵完成後,一根根取出,像手工擀麪一樣,用左右手將麪條來回套在手指上拉細,直到麻線大小,放入一百五十度的油鍋中炸熟,保存在大麻壇內待用。饊子冷後變脆,久存不變軟,成了油茶的主料,連無牙的老人也能咬碎。

王油茶把油茶米糊調好,抓把饊子放入碗中,淋上米糊,放上蔥花、花椒、食鹽。喫時用調羹和勻,喫起來又香又脆又燙,味極鮮美,老少咸宜,十分可口。

四川還有兩處黃油茶出名的地方,一是閬中,街坊上的老居民,早上起來,都習慣到小店裏去喫碗黃油茶;二是巴中,魏油茶與砂糖油幹、楊鴨子、梆梆甜馬蹄糕並稱巴城四大名特小喫。

四川黃油茶由秈米、糯米、饊子、酥黃豆、大頭菜碎末、芝麻粉、紅油辣椒、花椒油、蔥花、精鹽、味精、芝麻油等做成。先將秈米、糯米炒熟,碾碎磨成粉。洗淨鍋置於火上,加清水燒開,將米漿加入,不停地攪動,待成稀糊狀。先用旺火燒開,再改用小火熬熟。待米糊煮熟,有些粘勺子,加入少許糖汁水,湯色深黃。米糊煮到粘稠時便可起鍋入碗,加入牛羊油或牛骨髓油,另備蔥花、榨菜粒、油炸黃豆或花生以及饊子。

熬黃油茶,要文火慢煮,煮的時間越長,味道越香醇越粘稠,喫起來越有回味感。若是火候把握不好,黃油茶就會熬焦、熬糊或者味道不佳,醇香較少。油炸的黃豆、花生,稍微壓碎,更容易入味。饊子新鮮炸出來,喫起來口感最好。將各色配料堆於黃油茶上,饊子拆成條狀以便入口。再根據個人口味加香油、花椒油和辣椒油,味道就各不相同。所以,成都人把黃油茶分鹹香和麻辣兩種口味,滿足不同人的需求。我在成都喫黃油茶,主要喫鹹香味的,我不敢嘗試麻辣味的。

四川除了黃油茶和饊子豆花,饊子很少單獨用到其他小喫中食用。出售油茶的早餐店,都會自己製作饊子。饊子的好壞,直接影響黃油茶顧客。黃油茶外觀不好看,精緻的饊子卻吸引不少顧客,讓他們着迷。四川人嗜辣,在鹹鮮的油茶中放入辣椒和花椒,卻津津樂道、樂此不疲。

黃油茶端上桌,掐碎的饊子堆成金碧輝煌的“冒兒頭”。我用調羹攪拌饊子,各種輔料完全融入黃油茶中,饊子也裹上米糊。看着凸凹有致、多味吐芳、脆柔相融、誘人食慾的黃油茶,便可慢慢享用。

黃油茶口味鹹鮮,微帶麻辣,酥香爽口。我用勺子撥動黃油茶,黃豆和花生酥香撲鼻,入人心脾。細細品味黃油茶中的蔥花和榨菜粒,增香不少,胃口大開,食慾猛增。黃油茶中的饊子,米糊柔軟,饊子段香脆疏鬆。慢慢品味黃油茶,熱燙細膩,回味不已。喫黃油茶,可以用勺子將配料與黃油茶混合均勻,也可以喫一口油茶,再補一口配料。而我個人習慣,是攪拌好了再喫,這樣味道融合,脆軟鹹甜一起來。還可以搜索其他人的面容和喫相,自己從容不迫的嘗食。

黃油茶集合了米香、豆香、蔥香、脆香和榨菜的鹹香,秋冬季節可以溫暖腸胃,給身體升溫;春夏季節可以感受香醇,給味覺彌補回味。

黃油茶最好的記憶,細膩到沒有任何雜質,也沒有牛羊油或骨髓的羶氣,真是一種享受。

曾慶偉 著

曾慶偉 著

作 家

巴 陵,原名方八另。湖南新化人,現居長沙。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國食文化研究會民族食文化委員會理事,職業書評人,旅遊美食專欄作家,湖南省科技翻譯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湖南湘菜產業促進會專家會員。現主筆《中國湘菜大典》修訂版。出版飲食隨筆集《嚐遍大中國》、《一本書喫遍中國》、《食全酒美》、《覓食——從南向北,邊走邊嘗》、《一簞食,一瓢飲,四方味好》、《媽媽的味道》、《遍地炊煙》、《最好的食光》、《絲綢之路上的味道》等,紀錄片《行走的餐桌2》10集總顧問,多家電視臺、電臺美食欄目顧問,多家高檔餐廳顧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