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博學村坐落在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是一個僅有三百餘人的古村落。貧窮、落後是許多人對這片土地的記憶。“村民住的是十幾平米火山石砌起來的平房,家中要是來個客人,晚上連落腳的地都沒有”,陳統奎說。

陳統奎是土生土長的博學村人。2001年,考入南京大學的他,作爲村裏第一個躍出“農門”的大學生,全村人給紅包送他離開小島到大陸去唸書。大學畢業後,他先後進入《新民週刊》、《南風窗》擔任記者。影響力越來越大、知名度越來越高,但那個被火山岩覆蓋的博學村一直是陳統奎心頭的牽掛,“家鄉那個村子,很落後,連自來水都沒有。”村民們也希望他爲這個貧困落後的火山口古村落做點事情。

2008年,陳統奎在北京的萬聖書園淘到一本叫做《再造魅力故鄉——日本傳統街區重生故事》的書,書中講述了日本17個小城鎮的保護運動,一羣返鄉青年和在地青年因爲對自己出生的故鄉、自己成長的地方的熱愛,發起重塑傳統街區的市民運動,再造了魅力故鄉。來自日本的書本經驗,給予了他最初的動力和啓蒙。

2009年,陳統奎去臺灣參訪桃米生態村。在那裏,陳統奎看到了文化人改變鄉村,再造魅力新故鄉的現實圖景。改造前的桃米村和博學村一樣,貧窮、落後。一羣臺灣知識分子,在一對記者夫妻的帶領下,帶村民們把昔日的山村改造成了臺灣重要的生態社區營造和鄉村休閒旅遊目的地,一年吸引超過50萬人次的遊客,僅旅遊收入一年就有2200多萬元人民幣。陳統奎意識到,原來記者可以不當,原來記者也可以衝到社會建設第一線,成爲再造鄉村的先鋒。

01

初回故鄉,聚焦荔枝價值

陳統奎是一個行動派。說幹就幹,2009年11月,他回家鄉組織村民選舉,成立博學生態村發展理事會,和村民們選出來的社區骨幹一起,在中國海南島喊出了“讓人民看見財富,再造魅力新故鄉”的口號。借鑑日本和臺灣的社區營造經驗,陳統奎跟政府爭取了一些資金,組織村民鋪水管、電網、鋪路,風風火火地開啓了整個村莊的再造之路。

博學村再造的一個核心項目是修一條山地自行車賽道。路寬3.5米,全長約4公里,途徑原始荔枝林、天然次生公益林、黃皮園、柑橘園、佛手瓜菜園,一幅幅原生態的火山口地區森林和田園風光。隨着車道兩旁旅館、美食、自行車服務站等配套設施的上馬,當地山地自行車休閒運動逐漸興起,這裏成爲海南都市一族週末、節假日的休閒好去處。在這裏騎車,不僅能享受火山地區原生態的自然環境,還能吸收富氧空氣、享受健康運動。而在水果豐收季節,這條路就是水果運輸的“大動脈”,深受村民歡迎。

有了水有了電有了路,然後呢?“幹了幾年後,我爸就成天問我,你折騰了半天,錢呢?大家跟着你幹,最終是爲了賺錢啊。”陳統奎意識到,沒法讓村民們過上好日子,再造故鄉是空談。

陳統奎想到了荔枝。博學村遍地都是火山石,難於耕種,而荔枝根淺葉茂的特性成就了“火山岩上生荔枝”的奇蹟。火山土壤富含礦物質,而且富硒,再加上火山岩天然礦泉水和黑山羊糞的作用,滋養出高品質的荔枝。然而,荔枝種植十分依賴灌溉,博學村的人們卻只能“靠天喫飯”,若是碰上乾旱的年份,收入就沒了。而即便是大豐收,荔枝農們在市場上也沒有定價權,三十多元的開市價幾天內就可能跌到幾塊錢,劇烈的價格波動讓荔枝農百般無奈。

只有把荔枝價值做出來,纔有定價權,才能給荔枝農一個好價格。怎樣做出火山村荔枝的價值呢?陳統奎發現,市面上的荔枝一片亂象:種植時,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劑、膨大劑等化學品,損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採摘時,在妃子笑荔枝還是綠皮的時候就採摘了,口感澀、半生熟;配送時,泡保鮮劑,二次危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陳統奎覺得,與這些亂象對着幹,才能收穫火山村荔枝的獨特價值。於是擬定了三大方針:自然農法種植,樹上自然熟,不泡保鮮劑。

然而,村民們觀念的轉變並不容易。傳統的荔枝種法早已成爲了習慣,不用化肥農藥的種法聞所未聞,若是產量下降可怎麼賺錢?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正是陳統奎的父親。辛苦嘗試了自然農法種植,沒想到荔枝規格過小,被拒收,一氣之下當場摔爛手機。最開始,一年才賣一萬多斤,荔枝農跑到村口破口大罵。

令人驚訝的是,火山村荔枝只花了兩年時間就獲得了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2015年,一盒3斤裝配送到家的荔枝王,售價178元,可謂高定價,但通過多渠道銷售,12戶自然農法荔枝園只賣了8天就斷貨了。究其原因,除了市場對於產品價值的認可外,品牌設計與文化也同樣重要。品牌打造獲得了臺灣著名設計師羅瑋的幫助;包裝的細節上亦有體現:每一袋銷售的荔枝上貼有果農頭像,以充滿人情味的方式連接消費者與荔枝農,溯源透明,安心消費。

02

打造荔枝產業化

2016年起,陳統奎開始思考荔枝的產業化問題。雖然幾年來火山村荔枝的銷售連續翻番,但是通過品牌提升荔枝的附加值的做法,並不受渠道商歡迎。雖然許多平臺號召發展品牌農業,但真實的情況是要“最好的品質,最低的價格”,打價格戰依然是生鮮市場的主流手法。少數內容電商願意優質優價賣品牌農產品,但仍然撼動不了“性價比”的江山。

陳統奎思索,怎樣才能繞開這片紅海市場,跳出單純的農產品買賣。2016、2017、2018年他連續三年去日本,參訪了20多個日本6次產業成功案例後,陳統奎決定擁抱“農業6次產業化”。

6次產業的公式是“1x2x3=6”,即生產、加工、銷售體驗一條龍作業。日本消費者們不再滿足於穩定的產品供給,開始對農產品品質和農莊生活產生興趣,從經濟消費轉向精神消費。比如,對產品健康的關心越來越高,對產品性價比的關心慢慢減弱;對購買便利性的要求慢慢降低,對產品安全性的關心越來越高。消費者獲取價值的渠道與方式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從而催生了農業6次產業化。從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一村一品”運動,轉型向精緻、休閒及體驗的6次產業化,這是農業附加價值最大化的一條光明大道。

就火山村荔枝的6次產業化,陳統奎提出了以下方向:

第一產業,將火山村荔枝打造成“全國荔枝第一精品品牌”。繼續與荔枝農契約耕種,從無公害標準逐步升級到綠色標準,優先劃定一定規模(示範園區)來實踐轉型自然農法,即0除草劑、0化肥、0農藥殘留的高標準,爲消費者提供一流品質的妃子笑和荔枝王,倡導“健康、安全、美味”的理念。從原來的規模化、標準化的基礎上走向精品化、品牌化,把新鮮荔枝的價值做出來,繼續走優質優價的道路。

第二產業,在火山村創辦荔枝深加工觀光工廠。利用國務院鼓勵利用農村自有房屋興辦小加工坊的政策,將合適的農村房子升級改造爲荔枝深加工觀光工廠。以工業4.0的理念來打造小而美、可參觀、可體驗的個性化小加工坊,譬如荔枝精釀啤酒工廠、荔枝幹麪包坊、荔枝冰品工坊等。以荔枝爲主要原料,以新時代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市場需求爲導向,與國內知名大學食品研究室聯合成立研發小組,研究世界各地荔枝深加工產品,結合國情,精準設計自主開發產品,研發、生產並打造幾款荔枝主題爆款產品。

第三產業,開發荔枝主題民宿、荔枝主題產品體驗消費中心等體驗式消費場景。打造荔枝園餐廳,以荔枝入菜,打造火山地區特色的生態蔬果餐廳。以“場景革命”的思維,將荔枝農們在荔枝園蓋起來的房子打造成一棟棟時尚精緻的 “荔枝樓民宿”,它們不僅是荔枝農辛勞的成果,也是海口火山荔枝品牌最好的體驗入口。

目前,“花梨之家”民宿已經張羅起來了。花梨之家民宿提供“半農半X的生活”,菜園子免費提供給住戶,凡是參加農活勞動的,可以免費和主人一起喫農家飯,也可以利用共同廚房做飯。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形形色色的住客,也爲博學村帶來了更大的人流量。陳統奎還去臺灣考察了荔枝幹麪包和荔枝啤酒工廠,聯繫著名的釀造師合作開發火山荔枝啤酒,將在今年7月28日首發。陳統奎帶領着村民們在荔枝6次產業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我沒有親自去種荔枝,而是去做品牌農業,因爲我是一個傳播人,我懂得怎樣去經營一個品牌。”在打造火山村荔枝品牌,帶領整個博學村創業致富的過程中,陳統奎深厚的傳播素養、開闊的發展視野和豐富的社會資源都成爲了強勁而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青年如何積累和利用能力與資源,並與故鄉特點相結合以成爲發展的助力,是每一位有返鄉理想的青年都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在陳統奎的號召與帶領下,博學村的返鄉大學生團隊也在不斷壯大,爲這個古村落的新生貢獻着力量。由陳統奎等發起的全國返鄉創客論壇已走過了六年,影響着全國各地的年輕人,催生着中華南北的新故鄉。“我們需要結羣前行,”陳統奎說,“我們希望通過建設返鄉大學生這個社羣,通過自組織、自學習、自管理、自發展,營造出一羣能賦予故鄉新魅力的新青年,在這個過程中積累起一筆可觀的社會資本,供返鄉大學生分享互助。不一定每一個返鄉大學生都是巨人,但‘返鄉大學生’這個社羣,有一天一定是一個巨人。” 這羣返鄉的年輕人正在打造的未來,就是鄉土中國的未來。

與此同時,陳統奎強調,返鄉絕不能僅僅是一種理想主義,要讓夢想照進現實。家鄉需要的是“解決現實問題,在發展自己的同時惠及社會”的返鄉行動。由於經驗不足、資源較少等原因,剛畢業就返鄉的大學生相對難以做出影響力巨大的事業。陳統奎鼓勵大學生先去大企業歷練,開拓視野,累積財富、人脈、能力,如果沒有這些基礎,很難真正幫到故鄉。“帶回一身武藝,這樣回鄉村纔有用。”陳統奎說。

長按識別二維碼,瞭解一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