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傳至今的宋代瓷器中,哥窯的瓷器大概要算是引起人們最多遐想的了,歷來受到宮廷、達官貴人、收藏家、鑑賞家、考古學家等的重視和關注。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統計,全世界大約僅有100餘件,以至於個別哥窯瓷器破損的殘片也被視爲至寶,哥窯瓷器之名貴,由此可見一斑。由於哥窯的窯址至今尚未發現,目前仍無法揭開其神祕面紗,可以說,哥窯瓷器是宋代五大名窯中最爲神祕的……

瓷器是中國最著名的手工藝術品之一,它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高級的瓷器也是古代皇家的收藏品。作爲古代中國的特產,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古代瓷器在國外也成了收藏品。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這是瓷業最爲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後來並稱爲宋代五大名窯。

五大名窯今天還“說不清”

宋代的五大名窯久負盛名,但其中有一些概念至今沒有定論。

一是五大名窯的排序並無定論。吉林大學文學院博物館系主任呂軍介紹,“五大名窯”的提法最早源於明朝,最終的排序是清末民初才定下來,它反映的是當時文人的一種喜好和認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沈嶽明表示,最早對宋代五大名窯的提法是“柴汝官哥定”,後考證柴窯是五代時期的,於是有了“汝官哥定鈞”的說法。瓷片收藏家白明談道,五大名窯的排序各說不一,其中汝、官、哥三窯都是單色青釉,其成品率只有千分之一,傳世量少,更珍貴些。

二是官窯名詞涵義多樣。今天所說“官窯”,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貢器是由皇家遣官到產地監燒,“有命則貢,無命則止”,凡貢入皇家的瓷器,就稱官窯。官廠是由國內一線拍行秋拍藏品徵集:壹三一;另一七*一三零&零肆朝廷設立官員、專門興辦的窯廠,只爲皇家燒造瓷器用品。通常所說的產自五大名窯的瓷器,均是指這五個窯口專爲皇家燒製的產品,即貢器。從這個角度說,五大名窯均是官窯。而五大名窯中的“官”,則特指宋代的一個窯口。沈嶽明介紹說,南宋官窯使用的是幾十米長的龍形窯,中間的窯位是最好的,用來燒製貢瓷,其他窯位可能也同時燒製民間用品。

南宋哥窯米黃釉膽式瓶——故宮博物院藏

三是官窯與哥窯“身世”未明。呂軍介紹,北宋時的官窯窯址迄今還未發現,可能迭壓在今日開封城下;南宋時的官窯窯址一處在杭州鳳凰山,一處在杭州烏龜山。哥窯的窯址在何處,至今並無公論。從傳世品來看,南宋時官窯瓷器與哥窯瓷器差別微小,故有“官哥不分”之說。而且哥窯雖是宋代名窯,但宋代文獻中並無“哥窯”一詞,哥窯最早見於明人記述。有學者懷疑,所謂五大名窯說很可能是明代古董界的臆造。

迷霧重重說哥窯

哥窯,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神祕而有趣的話題,關於其窯址歷來存在着很多爭論,且後代文獻常是一鱗半爪。雖然數十年來與哥窯相關的考古實物資料不斷增多,但由這些實物資料得出的結論往往與文獻記述無法對應,有些甚至南轅北轍,因此哥窯至今依然迷霧重重。

元代哥(官)窯型青釉鬲式爐(老虎洞窯)

(高6.9釐米,1976年南朝鮮新安海底沉船打撈出水)

呂軍介紹,哥窯的窯址有三說:一是浙江龍泉,曾在龍泉出土一批黑胎青瓷,與文獻記載的哥窯特徵相符;二是杭州,明代的高在《遵生八箋》中認爲在此;三是景德鎮,傳世哥窯的成分與同時期景德鎮瓷器的成分相同。考古發掘南宋內司官窯時,在元代地層出土一些瓷器殘片,它們的特徵與哥窯瓷器接近,因而有觀點認爲,傳世哥窯有可能是後代仿製哥窯的產品。

沈嶽明認爲,南宋內司官窯元代地層的發現,就是元末新燒的哥窯。他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考古發掘龍泉溪口窯址時,發現那裏的出土瓷器與文獻中哥窯瓷器的特徵一致,因此認爲此地即爲哥窯窯口。但後來研究又發現,此處瓷器的特徵與被稱爲哥窯的傳世瓷器的特徵又有區別。於是就將前者稱爲龍泉哥窯,後者稱爲傳世哥窯。

青釉淺沿葵口盤——南京市博物館藏

沈嶽明認爲哥窯就在龍泉,佐證有三:其一,目前發現的文獻中,只有個別記載未提到龍泉;其二,在各地羣衆相傳的歷史中,只有龍泉這個地方無人不知哥窯。其他地方如果有過如此著名的窯口,爲何沒廣泛流傳下來;其三,在宋代,龍泉窯的規模和知名度都十分顯著,爲何沒有列入五大名窯?就是因爲用哥窯代表了。

瓷影依稀中的文化傳承

宋代瓷器究竟有怎樣的文化魅力,會歷來爲人們重視喜愛?常常對着一片碎瓷片一看就是一個晚上的收藏家白明,說自己是把兩宋瓷器當作書來讀的。

他介紹說,宋代瓷器代表了中國單色釉瓷器燒造的高峯。在五大名窯中,鈞窯有窯變,定窯是白瓷,而較爲珍貴的汝、官、哥三窯,則都是青瓷。宋代青瓷上承五代,五代時最著名的是浙江越窯祕色瓷,因陸龜蒙的詩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峯翠色來”,而有“千峯翠色”的美譽。雖然只是一種青色,但細看或呈湖水綠,或呈天青,把大自然的美都凝固在瓷器上了。

宋代瓷器的單色釉,深沉樸雅,精氣內斂,今天依然仿製不出來,因爲對當時文化的感覺很難把握。宋瓷單色釉那種平和的顏色,正符合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彷彿是修身養性的君子,將會心的微笑定格了。

宋代五大名窯燒造的瓷器,除定窯有部分是普通日用器具外,其餘基本是仿青銅器形的禮器或只是供人把玩。這些器具在造型上,古人給後人在美學創新上幾乎沒有留下任何餘地或高或矮,或粗或細,或方或圓,無論什麼地方,只要改變一點,看起來就不順眼。

由此觀之,一件瓷器的工藝、造型、紋飾之中,隱含的是經濟發展的歷史,社會文化的狀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