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瓷是景德鎮傳統四大名瓷之一,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鮮嬌奪目工緻殊常”的美稱。它有着豐富的表現形式,特有的藝術風格,它色澤晶瑩,瓷畫精細優美,深受國內外收藏家的喜愛,在國外陶瓷藝術中獨樹一幟而被譽爲“東方瑰寶”。

粉彩瓷發展歷程

清康熙 粉彩鍾馗醉酒像

早在清康熙年間,粉彩作爲瓷器釉上彩繪藝術已開始了萌芽;到雍正時期,已趨成熟,並形成粉彩裝飾的獨特風格;乾隆時期粉彩已非常興盛。粉彩的藝術效果,以秀麗雅緻,粉潤柔和見長,這與潔白精美的瓷質分不開,它們相互襯托,相映成趣,有機地結合起來。

清康熙 粉彩花蝶紋盤

粉彩始創於康熙,極盛於雍正。康熙晚期在琺琅彩瓷製作的基礎上,景德鎮窯開始燒製粉彩瓷,但製作較粗,僅在紅花的花朵中運用粉彩點染,其他紋飾仍沿用五彩的製作。

清康熙 五彩人物長方瓷板

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風格,如粉彩過枝桃蝠盤,從盤外壁開始繪桃枝葉及桃,通過盤口過到盤心接繪桃枝葉及蝙蝠,雍正時期一般繪8個桃,乾隆時多繪9個,有"雍八乾九"之說。

清雍正景德鎮窯粉彩蝠桃紋瓶

雍正粉彩官窯器多數有"大清雍正年制"兩行六字楷書款。民窯精品有私家堂名款,也有圖案標記,以器底繪青花筆、錠和如意,諧音"必定如意"等爲突出。

乾隆粉彩瓷

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佔此重較大的品種之一,在雍正瓷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突破。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繼承了雍正時期在肥潤的白釉上繪疏朗豔麗紋飾的特點,如常見的折枝花卉盤、碗、小瓶、面盆、人物筆筒和大件器物鹿頭尊等。

鹿頭尊是乾隆時常見品種。其口直,口以下漸大,垂腹收底,圈足。尊的上半部飾兩個鏤雕的夔鳳耳、蟠螭耳或鹿頭耳,因器型像倒過來的牛頭鹿頭而得名。鹿頭尊多在白地上繪青山綠水、樹木,山水間及叢林裏有很多頭梅花鹿或奔跑或立,或回首或低頭,顏色鮮亮,層次清晰,佈局疏密有致。這類瓷也有叫百鹿尊的。

乾隆朝除了白地繪粉彩外,還有色地粉彩或色地開光中繪粉彩等品種。乾隆朝粉彩的創新品種是色地上用極細的工具軋出纏枝忍冬或纏枝蔓草等延綿不斷的紋飾,且多和開光一起使用,人稱軋道開光。這一工藝的出現,將粉彩推上了更加富麗繁縟的頂峯。

嘉慶、道光粉彩瓷

從清嘉慶朝開始粉彩瓷器技藝開始從下坡路了,制瓷技術,無論是型還是紋飾題材,都以前期作品爲藍本,沒有大的突破,尤其是嘉慶早期,乾隆太上皇健在時與乾隆朝作品基本一致,囚此有“乾、嘉不分”的說法。

清嘉慶 粉彩鼻菸壺

嘉慶朝粉彩的特徵有以下幾點:

一是官窯器中的粉彩開光器爲多見;

二是繼承乾隆製作的軋道工藝粉彩仍屬多見;

三是萬花堆、百花圖畫面的器物十分突出;

四是在碗類器上也出現了山川風景畫;

官窯款識多數在器底,爲紅彩或金彩或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款,字體工整,結構嚴謹。值得提出的是嘉慶民窯款識,常見一種青花篆書的“大清嘉慶年制”六字款,筆劃小齊,均用六字的半邊字組成,草率鬆散,有的還不易識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