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朋友,秋日安适!秋天是写诗谈诗歌的好季节,我接着谈谈自己在写作班的感受,感谢您耐心温柔地等待和陪伴。宽余时光是些慢时光,只要有您在,就依旧恬淡美好。

——孙宽

几个月来,从硬着头皮读诗到改变对诗歌的偏见,从哼哼唧唧写诗到仔细阅读诗人的生平和历史背景,归纳诗歌、哲学、神学所探讨终极问题,我再一次认识到学习使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今天继续阅读一点诗歌凝聚的智慧和力量,还有阅读诗歌而来的感悟。希望您和我一样,放弃偏见去阅读,让认知腾飞,让思想自由。

——孙宽

在学习写诗和阅读外国诗选的这几个月中,我得到很多启示。其中,我最喜欢一位俄罗斯女诗人吉皮乌斯。

最令我触目惊心的是她诗歌中表现出的“存在主义”。女诗人笑傲人生,将欢乐与痛苦视为一体相联:“最后的残酷蕴含无限的温馨。”她的创作理性和激情高度集中和统一,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最有魅力的一份子。

我非常欣赏她个性化的语言,她描述的独特生命体验,非凡的韵律和抒情方式,一切都在瞬间征服了我。

那么,“存在主义”到底是什么?简单理解就是“存在先于本质”。具体到与人类生存来讲,就是说生活是根本性的,它决定着本质。“首先人存在着、露面、出场,而后才说明自身……人不外乎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生命开放的过程也就是它的意义,那种离开人的活生生的存在,去刻意寻觅飘渺不定的本质或者意义的做法,根本就是自欺欺人,徒然浪费生命而已。唯有正视人生,拥抱生活的全部,连同拥抱它的缺憾,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行为。

诗人呼吁真正地热爱人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幸福、快乐、希望、成功、升腾、美善等正面东西的接受,也应该同时容纳它的负面,比如失败、灾难、绝望、挫折、丑恶、痛苦等等,如此方才称得上人生圆满而完整的享受。

诗歌给我的教育,确实在最短的时间里,击中了我全部要害,我反复问自己为什么不在5年前就开始读诗和学习诗歌?

人格的高贵在于行世的谦卑里呈现,无限的柔情在最后的残酷中萌生,在苦难深处咀嚼生活的甜蜜,透过一无际涯的绝望去感受绚丽的希望之迸发。无论人生的酒杯斟满的是什么样的液体,都要一饮而尽,都要以酒神一样的豪放,笑对世界,面对人生。

诗人不愿过多渲染人生的不幸、困苦和悲哀,她甚至鄙夷浅薄悲情的感伤主义。“对地球上所有的人,不值得费力去说一个字,整个世界都不及你的一滴眼泪,别和人们去交心,不要揭开心灵上的帷幔”只有把自己的悲伤在人前巧妙地掩饰起来,方能有效地获得平静与安慰。

虽然我不都认同诗人表达的意念,但是我理解她表达的内容。挪威剧作家易卜生说过,世界上最强有力者,必是那最孤独者。某些离群索居的时光,反而不会让人感到沮丧与疲惫。

我们在死水般单调的生活里,渴求变化,渴求生命里的辉煌。然而唯有孤独者的个体,方能在有限的空间中无限地去体验,在体验中领会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在喧闹和噪杂的公共生活里,人们经常在遗忘自我中忙碌,缺少时间与空间来品味本真的存在,其自由的天性也不可能得到舒展,远离尘嚣的孤独,为一些先觉者洞开了一扇神秘的大门,使他们得以置身其间,毫无羁绊束缚地与潜隐已久的自我对话,甚至与上帝沟通联系。

诗人认为孤独是一所真正伟大的庙宇。

“可是我爱自己,恰似爱上帝,

爱情将拯救我的灵魂。”

自我,在此得到了最大胆的凸现,孤独被赋予了创造的可能。因此应该消除一切误解爱自己,但爱自己绝不等于自私自利,也并不意味着狂妄自负的傲慢,是让我们每个人的“自己”,都拥有原始的生命冲动,是一个本真的存在。

后天理性的生活施展了强大的吞噬能力,将其隐匿和吞没,以至于浑然不觉的被庸众所同化,也就是说日常再次抽离了我们的主体性,使之迷失于人群,构成了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之沉沦”,认识到这一点,唯有强调我们生存的唯一性,方能实现对生命的还原,从而避免“存在”的单调重复。

因此,爱首先必须自爱,显示出自身确立后的诚意,才有资格向他人付出一份真正的爱。我为什么没有在20岁时阅读她的诗歌?或者5年前?当然,也许我即使读了,也未必懂得它带给我的意义。

人在各种欲望中,求生的需要,大概可能算是第一位的。然而人经历了大磨难,大悲哀之后,往往会陷入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境地,更容易拒绝那些生不如死,在生命的边缘处体验死的感觉。

如何能真正战胜死亡?这不是我们一直都在探求的终极问题之一吗?

诗人相信战胜死亡的唯有死亡。她的绝望中,我们仍然可以捕捉到敬畏生命,追求永恒的渴求。

在一片意义与价值的废墟上,现代人应该如何拯救自身?

德国思想家毫克经过研究发现,人可以忍受饥饿感,却不能忍受无意义感。重建精神的问题,就这样摆在了这个世纪的知识分子面前。

吉皮乌斯认为爱情由于它的唯一性和恒常性,能够帮助心灵拒绝生活中的变节背叛行为。生活尽管枯燥、单一、冗长、令人厌倦,但只要胸中珍藏起始终不渝的爱情,就能逐渐靠近永恒和不朽。

世界尽管光怪陆离,千变万化,吉皮乌斯的爱情却永远坚持着它的唯一性,在不可分割的生存状态里,散发着神性的光辉。

爱情是生活的最高价值,它消解一切矛盾,清除所有障碍,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它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占有显著地位。它是双方达成沟通必不可缺少的桥梁,这种中介性的存在,个人与社会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爱情基于生活的有效方式,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他人的价值可能性,而个人也唯有认识他人的价值,才能够真切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使个性变得丰富起来,高尚起来。

诗人认为,灵与肉在本质上不应该对立,因为真正的爱情原本就有提升罪性的、感性的肉体的能力,而对抽象的爱情不倦追求,本身便同时包含着肉欲和精神的成分。

爱情是生活的最高原则,并为此而支持其导师索洛维约夫的看法,永恒生活之祭奠,这是宇宙的终极意义,这一生活的内涵就是一切事物的内在统一,或者说爱情,它的形式是美,它的条件是自由。

爱情是超乎一切伦理,价值之上的东西,它甚至比信仰更有强大的魅力,是唯一能与死亡这一战无胜的暴君抗衡的基础。

诗人在日记当中这样写道,我们的不幸在于,真正的、根本的、永恒的爱情在灵魂深处,与信仰不能相提并论。

信仰明显地弱于爱情,似乎只有死亡的力量,才能与爱情相抗衡。在圣者那里也如此吧,人们爱的能力是上帝的恩赐,用来证明他的创造。

因此,诗人不倦地寻找这种抽象的、真正的爱情。凭借爱情在人间重建上帝的形象,将痛苦的人们和快乐的人们聚集在这庞大的旗帜之下,朝着永恒的大同世界走去。

诗歌、哲学、宗教分别作为美、真、善的路标,被树立于人类由生命到死亡的那一次漫长之旅。它们的最高境界和终极关系,必将殊途同归。

尼采说“上帝死了”上帝与人类是宇宙的两极。这是诗歌、哲学、宗教和一切艺术追求的最高形式。

而这位于1888年就发表诗歌的俄罗斯女诗人,在130年前已经为迷惘的我们做出了最清晰可循的诠释。

(参考《吉皮乌斯诗选》,插画来源网络,插画师 Victo Ngai)

请珍惜原创,尊重作者的劳动,

保护原创作者的权益

法律顾问

.......................................................

kuanyushiguang

叩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