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秋日安適!秋天是寫詩談詩歌的好季節,我接着談談自己在寫作班的感受,感謝您耐心溫柔地等待和陪伴。寬餘時光是些慢時光,只要有您在,就依舊恬淡美好。

——孫寬

幾個月來,從硬着頭皮讀詩到改變對詩歌的偏見,從哼哼唧唧寫詩到仔細閱讀詩人的生平和歷史背景,歸納詩歌、哲學、神學所探討終極問題,我再一次認識到學習使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今天繼續閱讀一點詩歌凝聚的智慧和力量,還有閱讀詩歌而來的感悟。希望您和我一樣,放棄偏見去閱讀,讓認知騰飛,讓思想自由。

——孫寬

在學習寫詩和閱讀外國詩選的這幾個月中,我得到很多啓示。其中,我最喜歡一位俄羅斯女詩人吉皮烏斯。

最令我觸目驚心的是她詩歌中表現出的“存在主義”。女詩人笑傲人生,將歡樂與痛苦視爲一體相聯:“最後的殘酷蘊含無限的溫馨。”她的創作理性和激情高度集中和統一,是俄羅斯“白銀時代”最有魅力的一份子。

我非常欣賞她個性化的語言,她描述的獨特生命體驗,非凡的韻律和抒情方式,一切都在瞬間征服了我。

那麼,“存在主義”到底是什麼?簡單理解就是“存在先於本質”。具體到與人類生存來講,就是說生活是根本性的,它決定着本質。“首先人存在着、露面、出場,而後才說明自身……人不外乎是由自己造成的東西。”這就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

生命開放的過程也就是它的意義,那種離開人的活生生的存在,去刻意尋覓飄渺不定的本質或者意義的做法,根本就是自欺欺人,徒然浪費生命而已。唯有正視人生,擁抱生活的全部,連同擁抱它的缺憾,纔是真正的人道主義行爲。

詩人呼籲真正地熱愛人生,不應該僅僅侷限於對幸福、快樂、希望、成功、升騰、美善等正面東西的接受,也應該同時容納它的負面,比如失敗、災難、絕望、挫折、醜惡、痛苦等等,如此方纔稱得上人生圓滿而完整的享受。

詩歌給我的教育,確實在最短的時間裏,擊中了我全部要害,我反覆問自己爲什麼不在5年前就開始讀詩和學習詩歌?

人格的高貴在於行世的謙卑裏呈現,無限的柔情在最後的殘酷中萌生,在苦難深處咀嚼生活的甜蜜,透過一無際涯的絕望去感受絢麗的希望之迸發。無論人生的酒杯斟滿的是什麼樣的液體,都要一飲而盡,都要以酒神一樣的豪放,笑對世界,面對人生。

詩人不願過多渲染人生的不幸、困苦和悲哀,她甚至鄙夷淺薄悲情的感傷主義。“對地球上所有的人,不值得費力去說一個字,整個世界都不及你的一滴眼淚,別和人們去交心,不要揭開心靈上的帷幔”只有把自己的悲傷在人前巧妙地掩飾起來,方能有效地獲得平靜與安慰。

雖然我不都認同詩人表達的意念,但是我理解她表達的內容。挪威劇作家易卜生說過,世界上最強有力者,必是那最孤獨者。某些離羣索居的時光,反而不會讓人感到沮喪與疲憊。

我們在死水般單調的生活裏,渴求變化,渴求生命裏的輝煌。然而唯有孤獨者的個體,方能在有限的空間中無限地去體驗,在體驗中領會和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在喧鬧和噪雜的公共生活裏,人們經常在遺忘自我中忙碌,缺少時間與空間來品味本真的存在,其自由的天性也不可能得到舒展,遠離塵囂的孤獨,爲一些先覺者洞開了一扇神祕的大門,使他們得以置身其間,毫無羈絆束縛地與潛隱已久的自我對話,甚至與上帝溝通聯繫。

詩人認爲孤獨是一所真正偉大的廟宇。

“可是我愛自己,恰似愛上帝,

愛情將拯救我的靈魂。”

自我,在此得到了最大膽的凸現,孤獨被賦予了創造的可能。因此應該消除一切誤解愛自己,但愛自己絕不等於自私自利,也並不意味着狂妄自負的傲慢,是讓我們每個人的“自己”,都擁有原始的生命衝動,是一個本真的存在。

後天理性的生活施展了強大的吞噬能力,將其隱匿和吞沒,以至於渾然不覺的被庸衆所同化,也就是說日常再次抽離了我們的主體性,使之迷失於人羣,構成了海德格爾所說的“此在之沉淪”,認識到這一點,唯有強調我們生存的唯一性,方能實現對生命的還原,從而避免“存在”的單調重複。

因此,愛首先必須自愛,顯示出自身確立後的誠意,纔有資格向他人付出一份真正的愛。我爲什麼沒有在20歲時閱讀她的詩歌?或者5年前?當然,也許我即使讀了,也未必懂得它帶給我的意義。

人在各種慾望中,求生的需要,大概可能算是第一位的。然而人經歷了大磨難,大悲哀之後,往往會陷入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境地,更容易拒絕那些生不如死,在生命的邊緣處體驗死的感覺。

如何能真正戰勝死亡?這不是我們一直都在探求的終極問題之一嗎?

詩人相信戰勝死亡的唯有死亡。她的絕望中,我們仍然可以捕捉到敬畏生命,追求永恆的渴求。

在一片意義與價值的廢墟上,現代人應該如何拯救自身?

德國思想家毫克經過研究發現,人可以忍受飢餓感,卻不能忍受無意義感。重建精神的問題,就這樣擺在了這個世紀的知識分子面前。

吉皮烏斯認爲愛情由於它的唯一性和恆常性,能夠幫助心靈拒絕生活中的變節背叛行爲。生活儘管枯燥、單一、冗長、令人厭倦,但只要胸中珍藏起始終不渝的愛情,就能逐漸靠近永恆和不朽。

世界儘管光怪陸離,千變萬化,吉皮烏斯的愛情卻永遠堅持着它的唯一性,在不可分割的生存狀態裏,散發着神性的光輝。

愛情是生活的最高價值,它消解一切矛盾,清除所有障礙,作爲一種特殊的情感,它在個人與社會之間,佔有顯著地位。它是雙方達成溝通必不可缺少的橋樑,這種中介性的存在,個人與社會組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

愛情基於生活的有效方式,爲人們提供了認識他人的價值可能性,而個人也唯有認識他人的價值,才能夠真切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使個性變得豐富起來,高尚起來。

詩人認爲,靈與肉在本質上不應該對立,因爲真正的愛情原本就有提升罪性的、感性的肉體的能力,而對抽象的愛情不倦追求,本身便同時包含着肉慾和精神的成分。

愛情是生活的最高原則,併爲此而支持其導師索洛維約夫的看法,永恒生活之祭奠,這是宇宙的終極意義,這一生活的內涵就是一切事物的內在統一,或者說愛情,它的形式是美,它的條件是自由。

愛情是超乎一切倫理,價值之上的東西,它甚至比信仰更有強大的魅力,是唯一能與死亡這一戰無勝的暴君抗衡的基礎。

詩人在日記當中這樣寫道,我們的不幸在於,真正的、根本的、永恆的愛情在靈魂深處,與信仰不能相提並論。

信仰明顯地弱於愛情,似乎只有死亡的力量,才能與愛情相抗衡。在聖者那裏也如此吧,人們愛的能力是上帝的恩賜,用來證明他的創造。

因此,詩人不倦地尋找這種抽象的、真正的愛情。憑藉愛情在人間重建上帝的形象,將痛苦的人們和快樂的人們聚集在這龐大的旗幟之下,朝着永恆的大同世界走去。

詩歌、哲學、宗教分別作爲美、真、善的路標,被樹立於人類由生命到死亡的那一次漫長之旅。它們的最高境界和終極關係,必將殊途同歸。

尼采說“上帝死了”上帝與人類是宇宙的兩極。這是詩歌、哲學、宗教和一切藝術追求的最高形式。

而這位於1888年就發表詩歌的俄羅斯女詩人,在130年前已經爲迷惘的我們做出了最清晰可循的詮釋。

(參考《吉皮烏斯詩選》,插畫來源網絡,插畫師 Victo Ngai)

請珍惜原創,尊重作者的勞動,

保護原創作者的權益

法律顧問

.......................................................

kuanyushiguang

叩謝!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