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一鍵關注

一個人開始邁向心智的成熟,最重要的表現就是不再追求“安全感”。

1.

據說在一些原始部落裏有這樣一種傳統。

當一個男孩長到10歲時,部落裏的男人們會戴上面具,裝扮成怪獸,在一個深夜將這個孩子從他母親的懷中搶走。

母親會在這個時候裝作保護孩子,但在一羣怪獸面前,她無能爲力。

這個儀式是爲了在潛意識層面告訴孩子:“媽媽沒用了,你不能再依賴媽媽。”這是男孩和他的“安全基地”完成分離的第一步。

接下來,這些部落長輩扮成的怪獸,會把孩子驅趕到樹林裏。他們恐嚇他、鞭打他,使孩子進入一種Trance的狀態。然後通過儀式,或者分派任務的形式,來徹底摧毀這個孩子的安全感,摧毀他對恐懼的逃避。

通過這樣的洗禮,“男孩”就已經在精神上死亡了,他成爲了一個“男人”,然後他將跟隨長輩學習製作工具,狩獵,和戰鬥等男人要做的事情。

如果這個儀式失敗,男孩在儀式中沒有“浴火重生”成長爲男人,那麼部落裏的長輩就會將他殺死。

因爲他們不能指望仍舊還是“孩子”的男人來保護自己的部落。

2.

3.

人能夠在心理上蛻變爲成熟,通常有這麼四種原因。

第一,在早年時,這個人的父母的人格就非常的成熟,他的父母懂得在給他足夠“抱持”的前提下,給予他充分的去經歷風險的空間。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就能夠在一個很安全的環境下,不知不覺的就卸載掉對安全感的需求。

4.

5.

追求“安全感”的背後,反映出的是一個人沒有認清“感受”的真相。

安全感、愉悅感、自我效能感、孤獨感、恐懼感等這些所有的感受,它們其實都是不可控的。這些感受是我們的身體在處於外界不同情境中時,所本能的做出的反應。

這些反應一方面是充當提醒信號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充當身體激素分泌調節器的作用。

然而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感受”在某種意義上並不是實有的,它只是我們主觀的一種感覺,反而試圖去控制它。

事實上我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因爲情緒和感受本身就是“無常”的,會不斷波動的;另一方面在於感受都是我們處於某種情境下,生理與心理綜合作用而直接形成的一種反應。

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通常會窮思竭慮,想要找到令自己能夠“擁有”安全感的方法,但事實上並沒有這種方法。

那些變得成熟、心智變得更爲強大的人,他們並不是通過什麼方法“擁有”了安全感,而只是意識到了感受和情緒都是“非實有”的,只有當你執着自己的感受爲真時,你纔會受到情緒和感受的影響。

因此,他們只是學會了不再被“不安全感”所擺佈,不再爲了滿足自己早年的種種未完成的渴望、爲了過去的創傷而疲於奔命。

他們理解了如果一個人永遠止步於自己小小的、內在的心理世界之中,他們將永遠無法擁有豐富精彩的人生。

6.

怎麼理解這層意思呢?

羅斯福有一句名言:“我們唯一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

當我們感到害怕的時候,並不是因爲現實中有什麼恐怖的事情要發生,而是因爲我們產生了恐懼的感受,所以認定了有恐怖的事情將要發生,因而更加恐懼。

而不是被感受與情緒裹挾,成爲那些在本質上根本就無法被滿足的虛幻的感受的奴隸。

7.

不成熟的人,他們在潛意識之中的第一需求是爲了自己的感受服務。

譬如我們本文着重探討的安全感;再比如很多人還會被自卑感、孤獨感、憂鬱感、優越感等諸多感受所縈繞。

當你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追求自己感受上的平衡或愉悅時,這其實並不能給你帶來真正的愉悅,反而阻礙了你去感受真正的快樂。

何以故?

因爲當一個人以安全感、自卑感等這些感受作爲生活中的重要衡量標準時,他就不再能夠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本身裏獲得真實的體驗。

他的不安全感、自卑感會渲染到他生活的絕大多數的事情中,令他無法如實的知見事實。

就比如一個人打王者榮耀,如果這個人想充分的體驗玩遊戲的樂趣,他必須心無雜念的,純粹的投入遊戲之中,他在投入的時候是“放鬆”的,是帶有“享受”的心態的;

但一個總是追求安全感的人,他在玩這個遊戲的時候根本無法去“玩”,因爲他根本無法放鬆,他不敢肆意的、充滿激情的去享受遊戲,他會小心翼翼的盯着死亡數、人頭數,他很怕被隊友罵,怕自己死的次數太多了,害怕輸,害怕自己被打野抓。

所以他首先考慮的並不是怎麼贏,而是怎麼讓自己死的次數少一些、數據好看一些,所以如果他玩法師,不管任何法師他第一件裝備絕對喜歡出吸血書;

如果他玩ADC,不管任何射手他第一件裝備也絕對出飲血劍。

其實這個道理和我們的生活也是相通的。一個總是追求安全感的人,他肯定很難從生活中感受到快樂,因爲快樂的第一前提就是放鬆,始終不敢放鬆的人無法享受真實的樂趣。

8.

一個成熟的人,他在潛意識中的第一需求就不再是安全感、自卑感等等這些感受了。

他開始關注具體的、現實的事物,在這個時候他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開始“無我”了。

就是對於他來說,“我”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他不再執着於自己一個人狹小的世界裏,他開始關注他人、關注世界、關注具體問題。

這種“無我”並不是謙遜的捨己爲人,或者“覺得自己很渺小”之類的。

而是因爲他意識到整天糾結於自己的這些感受沒有絲毫的意義,你只會不斷的在自己的感受裏繞圈子,如果你現在不放棄追求安全感,你會一輩子始終都在追求安全感,而且將始終都沒有辦法令你的安全感得到“滿足”。

他發現不管追不追求安全感,事實永遠都是那個樣子。

事實不會因爲你擁有了安全感變得更好,也不會因爲你沒有安全感變得更壞,事實的發展只取決於你付諸了怎樣的行動。

因而他開始關注具體的現實。

這並不是說要一個人變成如動物草木那樣的“無情”,而只是說感受和情緒被放到了第二位,不是將它們完全忽略,而只是不再像過去那樣自己非常敏感的被自身的感受所裹挾和控制。

如果再往上,一個成熟的人進化爲一個“卓越”的人,那麼他在潛意識之中的第一需求也不再是追求具體問題的解決,而是開始追求“自我實現”。

這種“自我實現”也可稱之爲使命,這個人開始決定用他接下來生命的大部分時間來做一件“大事”,做一件他認爲最有意義、最能體現他個人價值和思想的事業。

當然能夠真正成熟的人本來就不多,更遑論自我實現,這更是鳳毛麟角。

其實成熟的人還有一條進化路徑,就是開始追求“解脫”。但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了。

而且“解脫”之道本身是非常高深、非常需要人的智慧層次做基礎的。

但由於“解脫”的智慧被太多平庸的人所把持和解讀,反而令“解脫”的智慧淪爲了燒香拜佛、行善積德這些庸俗的行爲儀式和心靈雞湯,於是那些最根本的智慧和真理被庸俗的見解所污染和稀釋,反而令現在的許多人根本認不得“解脫”的根本面目,不得不說是太過可惜了。

記:如果你做一件事情很有信心,那麼你一定不會感到恐懼,這種信心就是來自你對情懷的把握,也就是你有強大的能力可以處理好這件事可能遇到的任何問題,那麼所謂的“安全感”就根本不存在了。有句說得對——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意思就是你的能力決定了你心中的安全係數,能力越高,自己就越安全。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衆號立場。本公衆號轉載此文僅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或違規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立刻予以刪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