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馬牛讀書會】第二期現場

  文|馮侖(微信公衆號:馮侖風馬牛)

  今天聊一聊「禮物」。禮物和我們的生活很密切,我們都接受過禮物也送過禮物。不同的人對禮物有不同的理解。十幾年前,我讀過一本書,叫《禮物的流動》,這本書是一名社會學家的博士論文。這本書的作者做田野調查的時候,住在一個村子裏,專門研究禮物在這個地方的流動,然後根據調查,結合其他的研究和人類學的文獻,寫出了這本書。

  《禮物的流動》這本書講了什麼呢?我把它拆開來重新組織一下,大概就講了六件事:第一,什麼是禮物?第二,爲什麼要送禮物?第三,禮物怎麼送?第四,送禮物的過程中有什麼潛規則?第五,送禮物有什麼額外好處?最後,這本書還講了禮物當中的一個特別形態——彩禮。

  《禮物的流動》

  什麼叫「禮物」?從比較嚴謹的定義來講,「禮物」實際上是禮節的載體,我們通過禮物傳達一種意見、一種情感,乃至一種觀念。它不僅僅是個普通的物件,它有着很豐富的內涵。

  比如談戀愛的時候,你送對方一件禮物是爲了表達愛意。但在另外的時候,你送給敵人一把匕首,是爲了表達恨。都是禮物,表達的感情和含義卻不一樣。

  一般來說,要滿足三個條件才叫禮物。第一,要表達一個清晰的意見,你是尊敬他、喜歡他、想接近他,還是煩他?禮物的這個意義是清楚的;第二,它是一個物件;第三,這東西不能太貴,貴到一定的時候就不叫送禮物,叫行賄。

  關於「禮物」,其實一直都存在爭論,爭論什麼呢?大家覺得禮物有兩重性。對送禮者而言,禮物具有單向性,也就是說禮物只表達送禮者單方面的情感意見,但同時,它又有一種潛在的「心理交換」的意思,禮物給出去以後,人們似乎還期待着被回點什麼,可這個「交換」又不同於商品交換。

  《射鵰英雄傳》丨禮物的交換不同於商品的交換

  首先,禮物沒有辦法明碼標價,比如說我給你買了一個 10 塊錢的禮物,你要回給我的,不一定也是一個 10 塊錢的。可能「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也可能什麼都沒有。而這個事情還不能明說,只是心裏有這個期待,不知道具體會給多少。

  其次,禮物沒有等價的即時性,回報的時間不確定,禮物的交換不是說馬上就要進行。也許是下一刻,也許是 10 年後。

  第三,回報的形式也不確定。我收了你的禮物,是回你一份禮物,還是幫你辦個事、批個東西、給你錢呢?都不確定。

  於是,禮物就有了這樣兩重性。它一方面是正常的禮儀,表達尊敬、想接近、愛慕或者是仇恨的情感。另一方面,又有對回報的期待。情感的回報、價值的回報、利益的回報。這兩方面是合在一起的。尤其是送大禮的時候總是會抱有期待,比如我們一聽到有人落魄的時候往外送煙送酒,就知道他這個時候送禮物的目的性很強,送了就是要回報,對吧?這個禮物也叫禮物,只是目的性更強。而人在平順的時候、心情比較好的時候送禮物,送了就送了,不太講究這些。

  《這個殺手不太冷》丨禮物具有兩重性

  我們爲什麼要送禮?通常來說,送禮物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維持關係。要維持的關係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血緣關係。包括與生俱來的血緣關係,也包括結婚、嫁娶以後的血緣關係。比如說晚輩經常去看望老人,送點禮物。這種情況下,晚輩並不指望老人什麼時候還回來,這就是純粹的情感。

  某種程度而言,這種關係中,送禮是互相盡義務,老的照顧小的,小的照顧老的。很多時候並沒有太多含義,但是關係要通過送禮維持,如果一直不送就會越來越遠,甚至到最後不聯繫了,所以這種送禮是一種義務。

  另外一種是非血親關係。一個人走向社會以後,血親以外的關係越來越多,同學、同事、朋友、朋友介紹的朋友,或是聚會又認識了更多人,關係越來越多。就需要從中篩選出哪些人需要強化某種關係,逢年過節怎麼送。時間久了,自然就會有一個送禮物的名單了。

  其實送禮主要的部分就是加強非血親的關係。我認識一個文藝青年,他可能不在乎對方的回報,覺得人家好就送禮物。但是有些商人就會考慮,這人有用,那人能辦事,那就送個禮。也就是說,人在加強自己的社會關係時,會根據自己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以及要辦的事、所處的人生階段,給非血親關係的人送不同的禮物。

  

  《初戀這件小事》丨送禮物的目的是爲了強化關係

  我們送禮物,是希望血親關係穩定,非血親關係得到強化。需要注意的是,強化這種關係的表意方式和載體得選對。比如說男生向女生表達愛意,城市裏的方式很簡單也很明確,送個花意思就是「我喜歡你」。但是來一個鄉下小夥子,牽頭牛到姑娘辦公室底下,牛也是禮物,而且肯定比花貴,但是這個姑娘一看到小夥子牽牛來,覺得在同事面前很沒有面子,心想怎麼認識這麼一個250,然後就說「趕緊走,趕緊走。」小夥子心想「我這牛可比那個花貴啊,你怎麼還這樣?」這就是他表意表錯了。

  所以,送禮時,這幾點一定要注意:第一,不要太大;第二,要有用;第三,表達的含義要特別清楚。

  送禮一般是什麼情況下送呢?有兩種場景或者說是兩種形式。一種是公開的,比如兩個國家之間送禮物。我看新聞說中國又給日本一對朱䴉,這就是公開的送禮物。

  朱䴉:我不僅是禮物,也是友好的象徵

  另一種比較複雜,私下送。一對一的時候怎麼送?比如說,你去辦個事搞不定,你想送禮,肯定不會在辦公室送,一定是在對方回家,或者是在路上的時候攔着他,偷偷的把東西給他。這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送禮方式。在這種場合下的私下送禮,「你對我的關照我心裏有數,我給你一個禮物」,彼此都能夠會意。但是這種情況如果是和權有關,走了極端以後就容易變成權錢交易。如果是和私下的其他利益交換有關就容易變成行賄,這是很危險的。

  也就是說,送禮和賄之間有一個邊界。越私祕、送的禮越重禮就越容易變味。禮不會太貴,幾百塊錢,上千塊錢了不起了。但是行賄就不會是這個數,是很大的數。由此可見,送禮也有很多講究和學問,不同場合、不同氛圍、給不同的人送東西都需要注意。禮物送得對,對方就能夠感受到尊重或者是體貼。

  《人民的名義》丨送禮和賄之間有一個邊界

  此外,送禮有很多規則,也比較累人。比如,得反覆送。過去我們叫「禮尚往來」,逢年過節就得送。彼此這個禮物來來回回的價值也差不多,這就是一個規則,雖然沒說出來,但是大家都默認了。還有一個規則,叫送禮的因果不要改變,一改變因果,人際關係就會發生錯亂。還有個規則是要回禮,這個很有意思。在中國,送禮是一套活,這套活你得把它做全乎了,逢年過節都是這點東西。就像《禮物的流動》裏講到的,就那麼幾樣東西,在村裏轉來轉去。

  我們講了,送禮這個事主要是要強化人際關係。關係在中國是用來幹什麼的?往往被用於搞特殊,用來不按規矩辦的,關係越熟越例外。所以在人際關係中,送禮會帶來額外的好處,一個是可以沾光,一個是可以有面。

  過去人們講「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有個人很厲害,你老給他送禮,往來之中你就成了「雞犬」了,就可以開口跟他要東西,他當了局長你就找他安排孩子的工作。又比如,一個很牛的人我也給他送禮,他也給我送禮,然後走到哪我都說「這是張局長給我的,你看怎麼樣怎麼樣」,這就是爲了有面子,滿足虛榮心,目的還是爲了提升自己在人際關係當中的優勢地位。

  這兩件事情都會讓我們發現,面子和關係有關,禮物又強化了關係,所以關係、禮物、面子、人情,構成了中國人的「生存文化」。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一旦有面子、有人情、有關係了,就有例外,有了例外就不按規則辦。只有到了沒面子的時候纔開始按規則辦事。爲什麼我們的很多規則難以通行、法制難以有效地推進?很大程度上就是這套文化把人弄得五迷三道的,也弄不清哪個對哪個不對,反正大家都這樣,累得半死,最後效率很低,都爲了例外嘛。

  《大宅門》丨送禮的文化也有糟粕

  《禮物的流動》這本書裏還講了一個特別的禮物,就是彩禮。不光在中國,在很多國家都有這樣的現象,婚嫁的時候要給女方一個很大的彩禮。這個東西幹什麼的呢?在舊式婚姻裏,彩禮一方面是表達尊敬,但是更主要的是通過彩禮交換了「奴役這個女人、指使這個女人做家務和繁衍後代的權利」。在舊時代,一旦嫁過去,基本上不存在離婚,得生孩子、幹一輩子活。所以某種程度上女方家要一個大彩禮是有道理的。

  而女方家給的禮物叫嫁妝。嫁妝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禮物是給婆家這個家庭的,不是給男方父母的。所以彩禮是對女方父母的尊重。過去子女是父母的附屬品,婚嫁都是父母作主,所以是跟父母做生意。嫁妝是愛惜這個女兒,它代表家裏的,跟男方父母沒關係。都是禮物,但是它們有區別。給了嫁妝並不要求回報,給了彩禮是有回報的,就回報女人的勞動和生兒育女。

  那麼在鄉村裏頭,評價一件婚事有沒有面,有一個標準。很有意思,這個標準不是看彩禮而是看嫁妝。如果說女方父母收到 100 塊錢彩禮,收到之後 100% 給了女兒做嫁妝,這叫送姑娘。女兒要送,這是最有面的。基本上都是家裏頭條件好不差錢,對女兒好的。第二種是父母收了 100 塊錢彩禮,留了 30 或是 40 塊錢,把其餘的 60 或者 70 給女兒做嫁妝,這叫嫁女兒。第三種,父母收了 100 塊錢全留下了,一分錢嫁妝沒給,這被稱爲「賣女兒」,就很沒有面子。

  所以這本書裏寫過去鄉村社會的婚禮,彩禮和嫁妝最後變成了女方家長和男方家長的面子在較量。在鄉村社會里面的彩禮又一次證明了人們在強化人際關係當中的面子是什麼?是被尊重程度。

  《禮物》丨送禮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不只是中國,在其他亞洲國家,比如說日本,韓國都是這樣的,送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人一生當中會面對的無數多的人情問題,可能會因爲一次禮送對了一生受益,也會因爲禮物送錯而闖禍。

  當然,現在社會更開放了,人與人之間關係也在弱化,不像以前的農村這麼強,這就讓送禮的形式發生了變化。隨着互聯網的發展,發個表情都是人與人之間連接的方式。逢年過節也不一定去大老遠送禮,發一個紅包,或者網上買一個禮物,快遞小哥就給送過去了。

  但是不管怎麼樣,萬變不離其宗,人的交往需要一個媒介。通過禮物這個媒介,我們纔在非血親關係之間建立起緊密的關係,然後強化,互相給面子、互相沾光,然後遊刃有餘地立足於社會。

  【風馬牛讀書會】第二期精彩回顧

  ▲大合照

  ▲馮叔給大家簽名

  圖片來自網絡

  主編|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