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時期,有一位著名的將軍,此人名爲戚繼光,是明朝時期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戚繼光一生都在爲國付出,他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擊倭寇的時間長達十餘年,爲沿海的百姓帶來了安寧,保護了當地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廣受人們的喜愛。

後來,戚繼光被調任北方抗擊蒙古,時間也差不多是十幾年,在這段時間裏,戚繼光保衛了了國家北部便邊疆的安寧,並且促進了蒙古和漢族人民的和平發展,還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可謂是個文武雙全之人。

但是,戚繼光的成就並不僅僅於此,他還是一個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曾經改造併發明瞭各種火攻武器,提升了明朝軍隊的軍事實力。

同時,他還組建建造了大量的戰船和戰車,使得明朝的水軍裝備遠勝於倭寇,打起仗來自然事半功倍。此外,戚繼光還想出了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的方法,從而使得長城在防禦的基礎上多了攻擊的可能,爲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如果你覺得這就是戚繼光所有的成就的話,那麼你就太小看他了,戚繼光一生之中,還做出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發明了世界古代史上最難破解的“密電碼”。

我們都知道,在近代的戰爭時期,電報等方式成爲了間諜工作的一種重要手段,特殊的記錄方式便爲傳遞消息提供了方便,並防止消息泄漏的可能。在明朝時期,戚繼光就知道“密碼”傳輸的重要性。於是乎,戚繼光發明出了“密電碼”。

“密電碼”的神奇之處到底在哪裏呢?戚繼光利用反切注音方法,也就是用兩個字爲一個字注音,分別去上字的聲母和下字的韻母,從而“切”出另一個字的讀音,編出了兩首詩歌,從而形成“密碼本”。這兩首詩歌分別是“柳邊求氣低,波他爭日時。鶯蒙語出喜,打掌與君知”和“春花香,秋山開,嘉賓歡歌須金盃,孤燈光輝燒銀缸。之東郊,過西橋,雞聲催初天,奇梅歪遮溝。”

這兩首詩歌怎麼使用呢?需要先取前一首詩歌的前15個字的聲母,依次分別編號1到15;取後一首36字韻母,順序編號1到36。再將當時字音的八種聲調,也按順序編上號碼1到8,形成完整的“反切碼”體系。當送回的情報上出現了一串數字“5-25-2”,對照聲母編號5是“低”,韻母歌編號25是“西”,兩字的聲母和韻母合到一起了是di,對照聲調是2,就可以切出“敵”字。爲了訓練間諜兵,戚繼光還專門編寫了一本《八音字義便覽》。

參考資料:《明史》、《萬曆十五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