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日裏,侯長彪喫在村委會,住在村委會,用他的話說,“只有駐村才能拉近與村民們的距離。”

侯長彪,一個80後小夥子。

來到村裏的前一天,省城蘭州的父親告訴他:“既然駐村,就要爲羣衆們乾點事,因爲你是省城派下去的幹部。”

一個月後的某天,侯長彪接到了老婆從醫院打來的電話,“剛檢查完,我懷孕了。”此時此刻,他還在遠離省城的小山村村委會,主持召開一個村民代表議事會。380公里的車程,電話那頭是妻子,電話這頭是村民。

簡單說了幾句,侯長彪掛斷了電話,會議照常進行。

這時,會議室的門被推開了,進來了幾個年輕人,拿起手機就拍,嘴裏還說着:“侯書記,你剛上任,不幫我們處理掉這個事情,這會就別開。”不明緣由的侯長彪,第一次面對這樣的事情。

“你們是哪裏的,有什麼事情?”…“我們是四組的,在外面打工剛回來,主要爲了打路(硬化路)的事情。”

“我們正在商量這個事兒,你們坐下說。”…“我們四組的路一直沒修,現在來了第一書記,應該修一修吧。”

“修路的事情我們正在商量,之前現場看過兩三次,項目也上報了。”正說着,村委會院子裏又來了十幾個年輕人。“侯書記,你和我們再去看看路,現場解決解決,還要和你籤個合同。”

侯長彪隨口就答應了,他和在場開會的人一起來到了四組。在現場,那幾個年輕人一直說着修路籤合同的事情。

“你們說的籤合同,是籤什麼合同”…“就是修路的合同,你是第一書記你要保證給我們修路。”

“路肯定要修,而且會盡快修,我已經向鎮上和縣上,還有我們幫扶單位省民委彙報了,只要項目一通過,資金下來了,會第一時間修,還要配套太陽能路燈。但這個合同不是和我籤,是和施工方籤。”侯長彪耐心細緻地解釋道。他心裏明白,羣衆們可能對修路籤合同這個程序不是太瞭解,還詳細說明了修路的一些政策和程序。

年輕人聽了侯書記的回答,慢慢的人都散了。過來一位村民,向侯長彪道了歉,說明了事情的緣由。原來這條路,村民們盼了好長時間,返鄉的年輕人聽說村裏來了省城的幹部,而且還是村裏的“第一書記”,想着肯定能幫助修這條路。

▲ 今年4月中旬,侯長彪走村入戶期間發現三組路旁有一顆常年枯樹快要倒了,他擔心樹倒下會砸到過路的羣衆,存在安全隱患。隨即和村裏的黨員羣衆商量,叫來了一輛挖機,現場清除了枯樹。

窯上村是張家川縣胡川鎮的一個深度貧困村,全村有4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168戶752人,耕地面積3010畝,主導產業種養殖業、清真餐飲服務業和勞務輸出。全村有近一半人外出務工或從事清真餐飲經營,村裏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孩子和婦女,還有貧困戶、五保戶和殘疾人特困戶。

“對於這樣一個深度貧困村來說,基礎設施是制約脫貧的短板問題,貧困羣衆發展產業思路不通、信心不足、動力不強是關鍵性問題。”初任窯上村“第一書記”的侯長彪,經過廣泛入戶調研,對村情民情的判斷沒有錯。

“黨組織之所以選擇我來窯上村,一是因爲工作需要。2017年8月,經過調整,我們省民委確定進駐窯上村開展精準幫扶工作。二是想着年輕,應該‘能幹’。經過省民委黨組會議研究,我和機關其他17名同事被選派到窯上村,結對幫扶33戶貧困戶。”侯長彪補充道,“此前,我是社會事業處主任科員,到村後被任命爲第一書記兼駐村幫扶工作隊長。”他笑着說,“現在,我有兩個職位,一個在省城,一個在村裏。相比以前,身上的擔子更重,特別是村裏的這個。”

現在算算,省城幹部侯長彪在窯上村已經整整一年零三個月時間了。“在這裏,我學到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收穫了很多。”36歲的侯長彪,當兵出身,身材魁梧,如今兩個孩子的爸爸。

在村委會的宿舍裏,侯長彪和記者聊起了自己駐村的一些事情,面容稍顯憔悴。“前一天晚上睡得晚了些,早上起來一直忙着村裏的事情,忘了刮鬍子。”說話的語氣,內斂、穩重,與他一米八幾的個頭似乎有些不相稱。

▲ 駐村走訪,與羣衆拉家常,瞭解他們的發展意願和致富思路,宣傳講解有關精準扶貧的政策,成了侯長彪及其駐村鎮領導、幫扶幹部們的日常工作。

駐村幫辦的第一件實事:硬化村組道路,修水渠,開通產業路。

先後兩次協調幫扶單位省民委,投入幫扶資金142萬元,硬化3.8公里通組道路;協調幫扶資金41萬元,實施村容村貌整治,安裝太陽能路燈48盞,開通產業路1.8公里。多方聯繫省教體局,申請籃球架、兵乓球桌等羣衆體育健身器材。今年年初,聯繫省民委機關,籌集資金1.75萬元,慰問全村困難羣衆35戶,每戶500元;幫扶2名大學生,每年每人補助2000元。前不久,侯長彪又協調省民委機關黨委爲窯上村配置了3臺辦公電腦、2臺打印機和部分辦公桌椅、儲存櫃、硬盤及黨旗等黨建基礎設施和用品。考慮駐村幫扶的實際情況,省民委陸續又給他配發了一輛電動車,方便日常駐村開展工作。

駐村幫辦的第二件實事:解民情幫民難,羣衆的貼心人和服務員。

窯上村是一個純回族村,全村有低保戶15戶58人,五保戶3戶3人,殘疾人19人。今年經過建檔立卡動態調整,全村剩餘貧困人口35戶186人,貧困發生率由原來的51.7%降至24.7%。

“侯書記爲人實誠,對待工作紮實,尤其是愛農村、愛羣衆。記得今年5月份的一天,鎮上通知我和侯書記一起參加全市舉辦的深度貧困村種養殖技術培訓班。培訓學習的第二天凌晨五點,侯書記接到家裏的電話說他老婆今天可能要生了,現在去醫院的路上。掛掉電話,侯書記焦慮了,心神不寧。他問我怎們辦,我說這是大事情,得趕緊請假回去。他考慮再三,一會兒說村上的事情,一會兒說培訓班的事情。最後給村上、鄉上、縣上打了一通電話,安排好了一切,就趕緊跑到天水南站坐車。在醫院陪護期間,村裏來了工作組,侯書記中間回來了兩次。住院一週後出院,侯書記安排了家人,就趕回了村裏,一刻也沒耽擱。”說着說着,年近五旬的村主任海忠明眼角溼潤了。

後來得知,侯長彪常年駐村,老婆生完第二個孩子,爲了照顧母子,他把遠在河北老家的父親和母親接到了蘭州,年邁的父親患有高血壓和心臟病,但依然忙裏忙外。“現在孩子5個多月了,老婆也上班了,考慮兩個老人上了年紀太辛苦,我叫來了妹妹照顧。記得孩子生下一個多月,我回家了一次,剛進門沒有來得及脫衣服就跑到孩子面前,把孩子嚇着了,盯着我就是哭,老婆一直給孩子說是爸爸回來了,哭了大概有20分鐘,慢慢地認出我纔不哭了,事後父親批評了我,讓我以後記着進門前先緩一緩,不要直接進來就抱孩子,會嚇着娃的…”提起老婆孩子和父母,侯長彪擺擺手,說不下去了。

現如今,每次侯長彪回家都會記住父親的叮囑,“不僅在家門口緩緩,而且會沉默半響。”一來可能是害怕進門嚇到孩子,二來似乎有一種對家人的愧疚在裏面,“不知道進門該說些什麼”。

▲ 侯長彪與三組村民馬忠堂的媳婦交流着今年的玉米收成情況。

與回省城蘭州情形不同的是,侯長彪在村裏的情景。

“侯書記來了,快進屋坐,我給你們倒水。”…“侯書記,在入戶啊,喫飯了沒?”跟隨侯書記入戶採訪期間,羣衆們見到他都像自家人一樣招呼,絲毫沒有半點的生分。只因爲,侯長彪把村民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來做,誰家有困難,他都是第一時間知道並幫助解決,尤其是村裏的貧困戶和殘疾特困戶,他都會時不時到家裏轉轉,“牛養的怎麼樣,家裏的娃娃最近學習怎麼樣,快入冬了煤炭買了沒,家裏暖和不暖和。”

日復一日,一年時間不長。但侯長彪不僅喫在村委會,住在村委會,而且與村民們成了真正的“親戚”。“前不久,在侯書記和鎮村兩級的多方協調下,我家落實了危房改造項目資金,蓋起了5間新房,還有竈房和衛生間,現在全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了。”三組村民馬忠堂的媳婦說起家裏的變化,臉上笑開了花。

▲ 今年8月份的主題黨日活動結束後,侯長彪組織部分黨員和羣衆及時清理水渠雜草,維修加固受損的水渠。

駐村幫辦的第三件實事:精準謀劃產業發展思路和計劃,扶持壯大種養殖、農機具兩個專業合作社。

今年,窯上村按照縣鎮兩級的部署安排,通過召開村民大會民主評議,將縣委組織部的20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組團投資到位於胡川片區的太極集團羲皇阿膠有限公司,按照每年8%的保本收益,村級集體經濟將從中收入1.6萬元。在“第一書記”侯長彪及駐村鎮領導馬鳳梅、鎮派駐村支部書記趙建軍的多方協調爭取下,村裏成立了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具合作社,其中農機具合作社目前有7戶貧困戶入社。同時,結合扶貧專項資金35萬元,爲全村35戶貧困戶按照1萬元/戶的標準配股,動員他們入股合作社,並以合作社的名義與“甘肅天虹農畜產業有限公司”簽訂了《膠原驢產業扶貧入股》協議,協議規定每年按0.08%的標準給每戶入社貧困戶每年分紅800元,三年期滿全額退還貧困戶入股資金。

“下一步,我有幾個想法:一是聯繫在外從事清真餐飲的示範經營戶,動員他們以村裏的致富領頭人的形式,積極參與種養產業發展,藉助他們的經營管理經驗和資金人力優勢,入股合作社,發展壯大規模經營,此前我已經和北京、江蘇、河南開飯館的3個村民商量了這個事情。二是爭取明年開春再實施產業路項目,多推幾條產業路,這樣一來中型農業機械就能進到地裏,生產效率會更高。三是扶持壯大農機具合作社,多方爭取資金,集資購買一臺中型農機附帶旋耕機和收割機,村內組建一支收割隊,以投資投勞的方式,動員貧困戶參與合作社運行管理,這樣既能降低村裏每年小麥種植收割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合作社能‘走出去’,到臨近鄉村收割,實現農機具合作社自營和盈利的雙重目的。四是聯合柳灣村連片示範種植甜玉米…”說着說着,侯長彪微微一笑,“想法很多,但要苦幹實幹,一件接着一件、一茬接着一茬。”

▲ 安全教育一刻也不能放鬆,4月份侯長彪在走訪中發現三組某道路拐彎處有一個深6、7米,寬5米的枯水坑,羣衆們在硬化不久的路上騎摩托,稍有不慎會轉不過彎掉進去。他實地查勘了枯水坑,做了相關警示防護措施,下一步正在協調幫扶單位省民委爭取部分資金,實施取土填坑,由於土方量太大,加之平整後還要修水渠,他想着明年開春完成這個工程,徹底消除村裏的這個大隱患。

這兩天,窯上村上下都在忙貧困退出驗收的事情。

“今年我們村力爭年底脫貧26戶151人,貧困發生率降爲4.7%。任務艱鉅,但我們有信心。要說哪來的信心?我感覺,一方面來自中央和省市縣的脫貧攻堅系列部署和政策舉措,另一方面還有全體村民戰勝貧困的決心,更重要的是各級駐村幫扶人員和‘村兩委’、黨員羣衆的齊心協力。”說起窯上村的脫貧攻堅,侯長彪信心滿滿。

一天的忙碌,採訪結束時,侯長彪接到了一個電話,是省城蘭州打來的。電話那頭是省民委監督檢查處的一位同事,他說單位要給幫扶的四個村每村贈送一些民族團結的圖書宣傳資料,需要覈實收件地址。

侯長彪電話裏感謝省民委領導對幫扶村和幫扶幹部的關心,“這些資料很有用。因爲做好民族地區的工作,關鍵要團結,團結出凝聚力、出戰鬥力,脫貧攻堅需要全體村民的精誠團結…”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