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練輕靈---由松入柔

太極拳動作既要輕靈,又要沉着。練輕靈,要動作輕緩,去掉人體原有的僵勁,這段時間越長越好,目的是求得由楹入柔。然後,再練沉着。

在放鬆、協調打下基礎後,逐漸每勢用意貫勁,潛移默化,輪流貫注,透達於兩手尖、兩足尖。貫勁仍然用意識作想象,不可用僵力,一犯僵硬則轉動不輕靈。停式時的微微貫勁,目的在於求得沉着的內勁,達到積柔成剛的要求。

(二)輕沉剛柔

內勁只能貫到九分,神氣要貫到十分,內勁似乎貫足而尚未貫時候,下一勢的機勢隨之發生,動作就接着變動。每勢完成時的“似停非停,停而不停”,是太極拳“勢勢相承,節節貫串”的必要條件。“勁斷意不斷”、“斷而復連”,即是指的形式上似乎停頓,而意識仍然貫注,內勁仍然在運轉。這樣,練習日久,手臂能鬆柔圓活,不僵不滯,微微有膨脹延展之意。這時,可以更加註意輕沉結合、柔剛相濟,體會輕靈中含有沉着,沉着中含有輕靈的意境。“動作似柔而含剛,精神內藏而不露”,這是“輕沉兼務、剛柔內含”的高級功夫。技藝到此地步,再從虛靜上修煉,處處體會“空、松、圓、活”的意趣,以至最後連剛柔的痕跡也看不出來,只見一片神行,一舉一動,至虛至靈,無跡象可尋,無端緒可指,渾然一太極圓像。

(三)太極拳不可偏於柔或偏於剛

太極拳爲柔中寓剛,剛柔相濟之拳。太極拳之內蘊爲陰陽兩種力量,陰變陽,陽變陰;陰陽互爲其根,不可分爲兩橛。裏往外開者屬陽,外往裏收者屬陰。故凡外擊者爲陽,內引者爲陰。拳勢內,外開者蓄百不發,內收者引而不擊,而擊搏之勁自然藏於引進之中,惟其如此,方愈練而愈精密細巧。剛柔互運,虛實滲透,久練純熟,無端緒之可尋,無跡象之可指,斯爲得太極之真諦。

陳鑫說:“運動之功久,則化剛爲柔,練柔爲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此拳不可以剛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無名名之。”又說:“世人不知,皆以太極拳爲柔術,殊不知自用功以來,千錘百煉,剛而歸之於柔,柔而造之於剛,剛柔無跡可見。太極者,剛柔兼於,而渾於無跡之謂也。可以柔名,日久恐流於滑關也;亦不可以剛名,日久恐流於硬拳也。故直以太極之無名名之。”拳論說:“柔過勁,剛落點”。太極拳是柔中寓剛的拳,剛柔交互爲用,又是剛柔相濟的拳,剛柔不能截然劃分;柔非無勁,剛不呆滯;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摧逼不捷。當柔則柔,當剛則剛;“柔過勁”表示運化,“剛落點”表示發勁。

三百年來,太極拳名家代不數人,然而各人秉賦、傳授、體會不同,功力有深淺,造詣亦有區別,所以有的人剛多而柔少,有的人則柔多而剛少。凡氣形於外,而內恃靜重者,偏於剛勢;氣屯於內,而外輕和者,偏於柔勢。至於“至柔至剛,剛柔兼到,陰陽所存,無跡可尋”的太極拳家,古今都不多見。爲了提高太極拳技術,發揚傳統,更好地指導普及,似應採取措施,有計劃地培養新生力量,虛心向前輩學習,超越前人,把前輩累代豐富起來的經驗上升爲現代科學的系統理論,這是當前提倡太極拳運動中一項重要任務。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