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初,啓功先生對即將赴美談判的國家文物局外事處處長王立梅說,有個美國人叫安思遠,據說北宋《淳化閣帖》在他手裏,你能不能請他拿到北京來展覽,我見不到宋刻真本,死不瞑目。

啓功和安思遠,後立者爲王立梅

1996年9月,安思遠攜北宋拓四卷《淳化閣帖》來到北京,在故宮博物院進行了展覽。啓功和國內專家對這四卷法帖進行了鑑定,一致認爲是宋刻宋拓無疑。故宮博物院通過王立梅女士溝通,希望能夠促成其他文物交換,未果。

2003年4月初,上海博物館邀請王立梅代表上海博物館和安思遠商談購買《淳化閣帖》一事,終以450萬美元成交。

宋太宗淳化間(990-994)所刻《淳化閣帖》,是迄今明確見於著錄,也是我們能夠見到的最早的官方匯刻叢帖。《淳化閣帖》收入內府所藏曆代書跡。宋曹士冕《法帖譜系》:“熙陵以武定四方,載橐弓矢。文治之餘,留意翰墨,乃出御府所藏曆代真跡,命侍書王著模刻禁中,釐爲十卷。”南宋孝宗時,又刻成《續閣帖》。

由於《淳化閣帖》收集的都是名家字跡,在北宋當時社會上也已很少見到,人們都十分喜歡它並渴望擁有它,所以《淳化閣帖》最初拓本一出來,便有許多地方加以翻刻。當時比較有名的有兩家:一是山西絳州翻刻本,號稱“絳帖”;另一是福建泉州翻刻本,號稱“泉帖”。

所以說:《淳化閣帖》是流傳至今年代最久遠的一部叢帖,被譽爲中國書法史上的“聖經”。

正因爲如此,《閣帖》一經問世,立即開啓刻帖風氣,此後歷代官私刻帖,或匯刻、或單刻,林林總總,明清時多至不可勝數,餘風流韻,迄於近世。

《閣帖》中有許多“二王”書跡,特別是王羲之的《十七帖》,歷來被推爲真跡、舉爲典型,是王羲之書法的標準參照物。

唐太宗嗜王羲之書,傾力蒐羅真跡,拼裝成卷,每卷長一丈二尺。可以想見,一批裝潢精美、規格統一的書卷,琳琅俎豆,當是何等壯觀!

這部官帖畢竟保存了宋以前大量重要的書法文獻。從問世訖於晚清,八百年間,它開啓帖學山林,對於書法的承傳起到了無法替代的作用,厥功至偉。所以,我們今天選擇其中歷代公認的名家真跡,從此入手,溯求本原。

全國包郵,貨到付款

點擊閱讀原文下單!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