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图书炒作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中国图书炒作最热闹最受重视,应该在宋代,当时活字印刷术已广泛使用,出版业发展了起来,“打广告”式炒作开始流行。

当时的文人穆修十分欣赏韩愈、柳宗元的作品,得到韩、柳二人的善本书后,决定出版他们的文集。据南宋朱弁《曲洧旧闻》记载,穆修“自镂版鬻于相国寺”,意思是,穆修自费刻印韩愈、柳宗元的文集,在相国寺一带出售。穆修采取的炒作手法是“以赠促销”,只要“读得成句,便以一部相赠”。

宋代图书营销炒作最常见的手法,和现代差不多,主打“质量牌”。往往在书上打上宣传性文字,说明这是一本正版好书,而非小作坊攒拼、跟风之作,这与现代图书的“腰封广告”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时出版的一部《六家文选》上,便有“此集精加校正,绝无舛误,现在广都县北门裴宅印卖”。

值得说明的是,现在拍卖市场宋版书的价格高,很值钱?除了年代久远以前,就是因为宋版书确实好。

除了打“质量牌”,有的打“温情牌”、“诚信牌”,把纸张规格、数量、工价的等相关信息印刻在书中,通过公开书的成本,明码标价,取信于读者。当时还出现了导购“图书广告”,把书的主要内容、特点告诉给读者,以便选购时一目了然。现代图书前面的“内容简介”,即源于宋代这种“导购广告”。

(带腰封的现代图书)

现代的版权意识,在宋代书商中间已萌发,这也是由于图书推广的需要而出现的。

当时有规模的书商都会在出版的书上印上自己的标记,即所谓“墨围”,以有别于别家出版的书籍,形成“品牌效应”。一本乾道五年刻印的《巨宋广韵》书后,便刻有“己丑建宁府黄三八郎书铺印行”的字样。

需要指出的是,形成“品牌效应”后,图书便好卖了,但跟风、假冒作品也随之出现,这应该是现代盗版书的早期形式。

到了明清时代,印刷出版已不再是宋代的新兴产业,成为商机无限的成熟产业。此时书商的炒作手法更为丰富,其中最值得一提、且影响到现代图书营销模式的,是以“征稿”为形式的宣传炒作手法。

明代天启年间,苏州酉酉堂书坊刻印《明文奇赏》一书,便在书上印上了征稿启示:“愿于征者,或封寄,或面授,须至苏州阊门,问得书坊酉酉堂陈龙山,当面交付。”

与苏州一样,当时的杭州也是出版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杭州书商同样爱打“征稿广告”。崇祯年间,杭州陆云龙峥霄书坊在出版《皇明十六迷名家小品》一书时,便印上了“刊《醒世言二集》,征海内异闻”……这样的征稿启事。

这种以“征稿”为名的宣传炒作手段,清代书商运用起来更自如了。清代著名文人、书商李渔开有冀圣堂书坊,他在出版《资治新书》初集时,书上便有“征文小启”:“名稿远赐,乞邮致金陵冀圣堂书坊。稿送荒斋,必不沉搁……”

征稿炒作手法并非明代书商的“金点子”,它是出版业发达的产物,致迟在元代已开始使用。元代李氏建安堂出版的《元诗前集六卷后集四卷》书页上,便出现了这样的字样:“本堂今求名公诗篇,随得即刊……李氏建安堂谨启”。

可以说,“打广告”是古代书商最喜欢使用、最有效的图书营销炒作手段,一般是将“广告语”直接刻印在刻书前或书底。

这种一举两得的炒作手法很巧妙,同样受到了现代书商的青睐。

从上述“征稿启事“中所透露的信息来分析,如今的出版界流行的出“名人书”、“明星书”,在古代已是一种风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