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康縣 不負青山鑄金山

  

  康縣王壩鎮大水溝村

  

  康縣長壩鎮花橋村

  

  康縣陽壩鎮田壩村

  

  康縣城關鎮鳳凰谷村

  苟鵬澤本報記者吳曉燕魯明

  前些年,當人們走進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地帶、西秦嶺南側的康縣時,會發現這片綠水青山之間卻“藏”着一個個髒、亂、差的山村:污水橫流、垃圾亂倒、柴草亂堆,羣衆收入單一,生活捉襟見肘……而事實上,位於甘肅隴南山中的康縣,生態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0%,被譽爲隴上“西雙版納”、“天然氧吧”和“氣淨、水淨、土淨”的“三淨”之地。如何才能改變“守着綠水青山受窮”的局面,是康縣縣委、縣政府一直在積極謀劃、探索和實踐的重要命題。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承載了新時代農民的新期待。”隴南市政協副主席、康縣縣委書記李廷俊說,近年來,按照中央及甘肅省的戰略部署,順應羣衆的熱切企盼,康縣把美麗鄉村建設與基礎設施改善、鄉村旅遊發展高度融合,以農村基礎設施完善爲重點,以村容村貌整潔爲突破口,以美麗鄉村建設爲導向,下大力氣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目前,全縣350個行政村已有317個從“髒亂差”村變爲“綠美淨”的美麗鄉村,92.1%的農戶所處的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改善,實現安居樂業。

  依託生態謀發展

  用旅遊的理念規劃鄉村,用景區的標準打造環境,用文化的元素豐富內涵,構建全域鄉村旅遊大景區

  驅車沿着公路向康縣縣城行駛,距望關不遠處,一個掩映於翠綠青山之間的村莊呈現在記者眼前:平坦整潔的水泥路直通村莊,村子裏青瓦白牆、綠樹成蔭、溪流潺潺,花壇裏鮮花綻放,河流蜿蜒清澈……這就是望關鎮塄上村。

  “從前我們村是雨天一腳泥、晴天一身土,房前屋後到處是糞便,垃圾亂堆,柴草亂放,根本想不到會有現在這麼好。”塄上村村民何秀麗說。

  “從2011年開始,村裏在縣鄉黨委政府及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力建設美麗鄉村,全村的人居環境開始大變樣:村裏修通了12公里的田間道路,修建了村民健身廣場、老年人活動中心、文化廣場,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拆除改造了558間危舊房屋。”塄上村黨支部書記郭峯說,近年來,縣上整合各類項目資源,一次性幫助村裏解決了路、水、電、房、產業等問題,農村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村裏家家戶戶都喜歡種樹養花,講究衛生,在生活質量提高的同時,生活環境變美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轉變,致富理念也跟從前不一樣了。”

  郭峯介紹,塄上村先後被列爲扶貧整村推進項目村、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精品村、基層黨建市級科學示範點,昔日的“髒亂差”早已不見蹤影,全村的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特色產業也得到快速發展,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也得到進一步提升。今年,塄上村又成功入圍2018“中國最美村鎮”,曾經偏僻落後的村子知名度越來越大。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在康縣,跟塄上村一樣的一批昔日“後進村”“空心村”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文明村”“美麗村”。

  “我們建設美麗鄉村,始終堅持突出地域特色,不搞千村一面。”李廷俊說,近幾年,康縣不斷總結完善美麗鄉村建設綜合性大扶貧工程,堅持整體規劃、分年建設、領導包抓、羣衆主體,不大拆大建,不砍樹、不埋泉、不毀草、不挪石,充分利用廢舊的瓦片、磚塊、河道的石頭就地取材、節約成本、精細打造,深入挖掘農村歷史遺蹟、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地域文化元素,建設全域美麗鄉村,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生態稟賦是康縣最大的優勢,鄉村建美了,康縣這個不要門票的全域鄉村旅遊大景區也已初步建成,康縣經驗也多次從隴南的深山中走向了全省、全國。”李廷俊表示,康縣堅持用旅遊的理念規劃鄉村,用景區的標準打造環境,用文化的元素豐富內涵,用“美麗鄉村”點亮“鄉村旅遊”,依託建成的317個美麗鄉村,建成了兩個國家4A級景區、兩個國家3A級景區和69個旅遊示範村。

  整合資源抓建設

  探索“多個渠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的項目整合機制和“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部門協作機制,實施利民、惠民、富民綜合性系統工程

  康縣啓動美麗鄉村建設之初,一些縣直部門習慣於循規蹈矩、按部就班,資金小而分散,無法集中辦大事。對此,縣委、縣政府經過認真研究,作出了項目和資金整合的決定。康縣有關負責同志告訴記者,從那以後,康縣逐步探索了“多個渠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的項目整合機制和“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部門協作機制,解決了一家一戶沒法解決的老大難問題,也爲貧困地區破解資金難題探索了有益做法。

  王壩鎮何家莊村以前是個貧困村,村子基礎設施和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差,如今的何家莊村卻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典型村和鄉村旅遊的“明星村”。

  談及何家莊發生的鉅變,王壩鎮黨委書記李銳說,2014年,縣委、縣政府領導赴何家莊村調研後,決心依託生態資源、區位優勢,利用政府主導、羣衆主體的建設機制,採取全面統籌、整合資金、重點投入的辦法,大力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利民惠民富民綜合性系統工程。通過整合項目資金,何家莊村拓寬了硬化通村進社入戶道路,進行了河道治理和水景建設,實施了整村危房改造,修建護村河堤和便民橋,建成了村史館、文體健身器材休閒廣場及公廁、垃圾房、垃圾箱等公共基礎設施,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之後,鎮村兩級又研究提出了“綜合養生”和“藝術寫生”的發展思路。目前,何家莊已大踏步邁上了鄉村旅遊的發展路子。

  何家莊的變遷只是康縣整合項目資金建設美麗鄉村、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一個剪影。2011年以來,康縣按照生態旅遊、古村修復、產業培育、環境改善、文化服務五種建設類型,不大拆大建,不冒進求洋,既全面植入現代功能,補齊村民服務中心、衛生室、垃圾和污水收集處理、文化廣場、村史館等配套設施,又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最大程度保護原生態,留住鄉音鄉愁。爲此,康縣共整合各類資金18.3億元,撬動羣衆投工投勞等自籌27.8億元,改造危房、統一風貌4.2萬戶21萬間,310個行政村建起了村民服務中心和公共廁所,配套了垃圾和污水收集處理等環衛設施,文化廣場、村史館、圖書室讓羣衆足不出村就能享受文化生活。

  此外,康縣以農村基礎設施完善爲重點,以村容村貌整潔爲突破口,堅持把美麗鄉村建設與扶貧整村整流域推進、特困片區開發、移民搬遷安置相結合。康縣在高山石崖間修通了1100個自然村、2300公里的通社公路,銅錢鄉天池平村、白楊鄉火燒溝流域、兩河鎮丁山村、王壩鎮十二灣等兩萬多戶邊遠山林區羣衆,結束了多年來不通路的歷史,改變了千百年來“肩挑手提畜馱”的勞作方式,實現了基礎設施的跨越和生產力的解放,爲脫貧致富夯實了基礎。

  培育產業促增收

  建設“綠色銀行”,增強羣衆創業創富能力,提振農民精氣神,大力發展生態富民產業,打造美麗鄉村的“內核”

  “這幾年,我們村和我家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三河鄉小河壩村黨支部書記李彥武告訴記者,以前道路坑坑窪窪,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難行,核桃、豬苓、天麻等農產品,需要用三輪車拉到幾十公里以外的鄉鎮或縣城才能賣掉,大家賺錢難度很大,致富門路很少。美麗鄉村建設以來,基礎設施建設大爲改善,村莊也在綠水青山的映襯之下顯得更加美麗更加有活力了,許多外出務工人員也陸續還鄉,在家門口發展致富產業。政府幫村裏硬化了通村路,平坦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大家的致富路越來越寬。

  “山村羣衆的房子變漂亮了,路越來越寬了,如果收入上不去,那離百姓的企盼還有差距。”康縣相關負責人說,爲此,康縣着眼於建設“綠色銀行”,增強羣衆“自我造血能力”,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要求和“整縣核桃、南茶北椒,區域優勢、做精做優”的開發思路,深入實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天然林資源保護等工程,大力發展生態富民產業,打造美麗鄉村的“內核”。目前,全縣貧困羣衆發展核桃、花椒、茶葉等優勢特色經濟林果135.08萬畝,優質生態茶園6.185萬畝,特色產業帶貧致富效應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爲有效帶動貧困戶增收,康縣還把發展鄉村旅遊作爲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的重要抓手,並且在此基礎上藉助電商平臺,全力打造“互聯網+電商+鄉村旅遊+產業開發”模式,廣泛搭建康縣特色產品各類平臺,把木耳、香菇、核桃等銷售到全國各地,帶動2.4萬名貧困羣衆持續穩定增收,走出了網絡致富增收新路子。

  看到家鄉發生的鉅變,多年外出打工的康縣白楊鄉竹園村年輕女孩張小豔果斷辭掉了工作,回鄉創業,“前幾年,我一直在外闖蕩,不願回鄉;這幾年,家鄉環境越來越好,我就想回家了。再加上父親從事養蜂已經20多年了,我也想回來幫他。”王小豔說,這幾年,竹園村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日漸完善,被列爲全縣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村裏還依託資源優勢,按照“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扶貧模式,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於是,回鄉後,她馬上着手成立了谷峯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我想帶着父老鄉親靠養蜂富起來,現在已經有20多戶貧困戶加入了谷峯養殖合作社,大家收入也還不錯。去年,有一戶產蜂蜜600多斤,賣了3萬多元。”王小豔說,發展養蜂產業,讓鄉親們可以不再背井離鄉去打工,實現了“不離鄉、不離土就近賺錢”。下一步,合作社將吸納更多的貧困戶入社,實現土蜂養殖的規模化發展,並通過電商渠道,爭取將土蜂蜜銷到全國各地。

  王小豔只是被康縣美麗鄉村建設吸引回鄉創業的近4000名返鄉創業者之一。康縣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這些返鄉創業者已創辦鄉村旅遊及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1080家、各類中小企業及農合經濟實體230個,引回資金6.5億元,帶動了全縣5000多名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就業。外出打工者的迴流,不僅帶動了當地農村的繁榮發展,還較好解決了當前農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康縣也被國家發改委列爲全國結合新型城鎮化開展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縣。

  “以前我們一家人東奔西走,一年也就收入萬把塊錢,現在依託美麗鄉村辦了農家樂,不用出門,每年就能有幾十萬元的收入。”王壩鎮大水溝村“春曉園農家樂”老闆肖子春說。

  “環境好了,大家的錢袋子鼓了,基礎設施改善了,村容村貌改變了,農民脫貧致富的精氣神更足了。”採訪中,康縣許多基層幹部羣衆告訴記者,得益於美麗鄉村及全域鄉村旅遊大景區建設,康縣貧困發生率由2011年底的54%下降到2017年底的11.62%,6年時間下降了43%,美麗鄉村建設夯實了羣衆脫貧致富的基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