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古根海姆这个姓氏,熟悉美术史的人会想到两个人物:一个是美国纽约矿业大王所罗门·R·古根海姆(Solomon R. Guggenheim),他建立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私人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另外一个是所罗门的侄女佩姬·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作为收藏家和“艺术上瘾”者,她为推动欧洲和美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今,古根海姆家族依旧延续着热爱艺术的传统,不仅世界各地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越建越多,同时也是利用文化产业理念成功运营博物馆的典型案例。

品牌效应——古根海姆全球连锁模式

1988年至2008年,托马斯·克伦斯在任古根海姆博物馆馆长时发起的古根海姆全球连锁式博物馆经营模式。目前共有四座美术馆彰显古根海姆基金的品牌扩展野心。古根海姆基金会在未来还会开疆扩土,在迪拜、香港等地区都建立起古根海姆的地标。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Peggy Guggenheim Venic

资金紧张是全球博物馆运营现状,博物馆的连锁模式一方面解决了此问题,另一方面其并非如连锁店那样只是品牌的单向输出,博物馆的“连锁”更多的是为当地文化带来新兴活力,让参观者不用走出国门就能体验艺术,同时为艺术家提供展示的平台。卢浮宫近几年也行进在对外扩张品牌的道路上,目前已经有朗斯分馆和将在2015年开幕的阿布扎比卢浮宫。

Guggenheim Abu Dhabi

当然,这种模式并非一直成功,失败的尝试如1992年,基金会在纽约苏荷区(SoHo)“孵化”了古根海姆苏荷博物馆,因为参观量未达到期望值于2001年闭馆。然而把“古根海姆”作为一个品牌来使用,招募加盟者(通常是地方政府)的方式有重要意义,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无疑是最成功的案例。

一座馆救一座城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

西班牙毕尔巴鄂市(Bilbao)始建于1300年,因优良的港口在西班牙称雄海上的年代成为重要的海港城市,在衰落、振兴又再度衰败的命运关头,政府萌生兴建艺术博物馆之念,与当时正有意开拓欧洲市场的古根海姆一拍即合,请来建筑师Frank Gehry涉及馆体,开馆时便有一千万到访者,说这座博物馆救了这座城是一点都不为过。

顺应毕尔巴鄂的港口体现的航海主题,博物馆的结构仿佛一座流动的船。外表以钛板覆盖,内部以钢架支撑,复杂扭曲的建筑物成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也有人说博物馆像一朵机械花、鱼……如果没有电脑,如此不规则的博物馆是无法简单用图纸绘制的。

工程人员表示内部钢构件没有两件的长度是完全相同的。馆内一件永久装置作品——The Matter of Time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作品,铁锈色沾满钢材表面,艺术家意图营造令人恐惧、但友美丽和令人敬畏的艺术品存在氛围。

The Matter of Time , Richard Serra

博物馆外面同样被利用以展览大型装置作品,参观者仅仅在馆外便融入进浓厚的艺术氛围中。

Jeff Koons' Puppy

Louise Bourgeois' giant spider sculpture, Maman

Tulips,Jeff Koons

Fire Fountain ,Yves Klein 1961

幕后推手——古根海姆基金

因采矿、冶炼业闻名全球的古根海姆家族在后期衰败,但部分子嗣遗传了天才的艺术收藏嗅觉。古根海姆基金创始人——R·所罗门·古根海姆于1927 年,结识了德国年轻贵族女性希拉(Hilla Rebay),希拉对现代艺术的热情对所罗门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其收藏方向转向现代艺术——这是古根海姆家族收藏事业的重大转折点,也为家族复兴打下了基础。

二人收藏了很多抽象艺术家的作品,如康定斯基、达雷格尔等。1937年古根海姆基金会成立后将旧汽车展示室改造为非具象绘画美术馆,自此繁荣。世人最为熟知的梵高、毕加索和莫奈的作品在基金会都有收藏。

另一位对古根海姆基金会有重要影响的人是佩吉 古根海姆。二战时期,她每天买一幅画作,用来帮助那些要逃离德国占领区的艺术家。她的收藏奠定了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基础。对这位自称一辈子没有得到过爱的女人来说,或许唯有艺术与收藏让她得以洒脱,并使她觉得世上还有永恒的东西吧。

古根海姆过去关注的视点放在西方的现代艺术上,特别是印象派后抽象艺术、非客观主义艺术的范畴,而现在关注全人类的艺术。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还设有专为当代巴斯克和西班牙艺术家提供的展厅,为古根海姆和当地的艺术培养一种特殊的关系提供了条件。

Mandolin and Guitar,PabloPicasso,1924

Various Actions, Vasily Kandinsky,1944

Landscape with Snow ,Vincent van Gogh,1888

临时装置作品多与时代背景相应。在2012年Gabriel Orozco名为“Sandstars”装置中,艺术家将自墨西哥的沙地和废品集中站收集而来的1200多个废品安放在了柏林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地上,这样的另类“宝藏”将被忽视的废物变成了美术馆的展品,带给人们启示的同时,迫使观众正视工业和商业垃圾带来的影响。

Sandstars,Gabriel Orozco 2012

Sandstars,Gabriel Orozco 2012

古根海姆家族仿佛永远不会衰落一般,总会抓住各种机会崛起,古根海姆基金下的博物馆也正以群落般出现于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品牌效应携带的商业气息或许与艺术本质不相适应,但这种模式对于目前以致未来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文章来源于凤凰艺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