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民間有句俗語,好廚子1把鹽,會用鹽,是廚藝的入門功夫。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咱同胞們的每天平均食鹽攝入量接近11克,而膳食指南建議的推薦量是每天不超過6克。CHINA,原意是瓷器;後來,有人說這是建設的代名詞,拆吶,拆舊的,建新的;從健康的視角看,這詞卻似乎是喫鹽吶。但是,鹽喫多了,對健康的危害卻不容忽視。

喫鹽太多,會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腦卒中、骨質疏鬆等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還會增加胃癌和結腸癌的發病率。2005年,從英國開始,創立了世界鹽與健康行動,World Action On Salt And Health,簡稱WASH。目前,全球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加入這項行動,並通過每年的世界減鹽周開展相關活動。今年3月9日到15日,是第14個世界減鹽周,活動主題是Hide and Seek,意思是躲避高鹽危害,尋求健康飲食。

鹽喫多了,對健康有什麼危害呢?2019年4月,《柳葉刀》雜誌曾發表了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的報告,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的全球飲食數據後發現,死亡人數的20%,影響因素是鹽攝入過多,以及蔬菜、水果、全穀物的攝入不足。因此,鹽,是影響健康的關鍵風險因素。

鹽,是鈉的主要來源,而鈉是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同時,食鹽是烹飪過程中的主要調味品,但是,最大的麻煩是,味覺形成習慣後,較難糾正,喫成重口味,限制食鹽後,會影響食慾;限鹽的另1個障礙是,隱藏鹽,就是說,很多人已經注意減少食鹽添加,卻用各種含鈉的調味品來增加口感,或者是忽視了加工食品中的鈉含量,因此,鈉的總攝入量難以控制。有研究指出,某些地區飲食中60%到80%的鈉,來自於加工或包裝食品。

鹽的攝入量,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每天低於5克,並在慢性病預防控制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將全球居民食鹽攝入量降低30%。咱們同胞的每天實際食鹽攝入量超過10.5克,而咱們的膳食指南,通常建議的標準是6克,1克食鹽,約等於400毫克鈉,因此,需要仔細閱讀包裝食品的說明,看清其中的鈉含量,認真看看自己每天攝入的鈉,換算爲多少克食鹽。

限鹽,要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也有相關的技巧。首先,要避免選擇使用肉製品、醃菜、罐頭等爲原料的菜品;其次,儘量自己做飯,控制食鹽、味精、蠔油、醬汁等調味品的使用;如果外出用餐,點菜時少點醃、燻、滷等菜品,若條件容許,就要求少鹽。注意飲食平衡,食物多樣,葷素搭配等,也是限鹽的重要措施;此外,細節很重要,在家裏應該避免在餐桌上擺放食鹽等調味品,有意識地減少食鹽攝入,養成習慣,才能改變口感。

固體食物中,每100克淨重,超過600毫克鈉,或者鈉含量高於30%的營養素參考數值;液體食物中每100克,超過300毫克鈉,或高於15%的營養素參考數值;這類食物,都屬於高鈉食品,爲了健康,應該避免食用。研究已經證實,味覺感受鹽分,會驅動機體攝入更多鈉,這也是加工食品讓人慾罷不能的關鍵。想想,爲啥喫炸薯片的時候,會停不下來,喫完1袋還想喫?限鹽,需要狠鬥鹹字一閃念,從細節入手,剋制味覺誘惑。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