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有部现象级网剧《白夜追凶》,豆瓣上至今仍在9分。

还记得当时夸这部,治好了我的「国剧恐惧症」。

一晃三年过去,白夜的续集仍在筹备中,它家「大表哥」倒是先行开播。

没错,说的就是这部属于「白夜宇宙」的——

《重生》

剧还在拍的时候,应该就不少人期待。

卡司,一眼望去全是熟脸。

男主张译无须介绍,公认的戏好,差一座飞天奖,就拿齐电视剧三大奖。

编剧则与白夜保持一致,原作者指纹操刀上阵。

并且两部背景都在津港市,不过客串的潘粤明出场后大家发现,这时他还是长丰支队的大关。

也就是说,《重生》的时间线早于《白夜追凶》。

白夜官博那声大表哥,叫的有理有据。

不过,没看过《白夜追凶》的小伙伴,也不用担心看不懂。

因为两部作品,在剧情上的关联度并不高,对观剧体验不会有任何影响。

那么,《重生》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7月14日晚,西关刑侦支队六名刑警在废旧仓库围捕军火走私集团的九名嫌疑人。

6 vs 9。

狭小的空间、200多发子弹、近20分钟的火拼。

最终。

十五个人,仅有一人存活下来。

也就是男主,秦驰。

然而,事件并没有就此结束。

表面上,男主英勇立功,被市里嘉奖升职为副支队长。

但与此同时,无论是督察队还是市里都对这次事件心存疑虑。

为什么?仅仅是因为男主是唯一的存活者吗?

当然不。

最重要的是,这起围捕行动没有任何书面资料。

被击毙的犯罪团伙近些年并没有在本地活动过,且支队从未对他们有任何监控和行动计划。

也就是说这是一次除了当晚在现场的警员外,谁都不知道的行动。

不仅如此,3个刑警6名嫌疑人倒地后都有被补枪的痕迹,但秦驰没有。

而这一切,秦驰都没有办法给出合理的解释。

因为他失忆了。

案发时秦驰身中两枪,一枪打穿膝盖,一枪打进左额。

前者给他的后遗症,是下半辈子都要活在每天抽取膝盖积水的折磨中;

至于后者,则造成了他的间歇性失忆。

他记得枪案,记得自己的兄弟们都已经离去,记得要找出真相,一身刑侦本领也依然在身。

可他想不起任何,关于这件事的细节。

同时,脑内的弹片也使秦驰出现情感障碍。

这种障碍让他游离在人群外,像看陌生人一样观察着大家,不信任任何人。

甚至在接到神秘电话后,秦驰对过去的自己也产生了疑问。

曾经的我是好警察吗?

说实话,从目前给出的信息,观众同秦驰一样无法判断,他是不是「黑警」。

但主线发展到这里,悬念还是很足的。

不仅如此,已经上场的演员和角色设定也都挺不错。

男主张译饰演的秦驰,是一个很难把握的角色。

一方面他受过创伤,陷入无穷尽的痛苦中,另一方面又要强迫自己清醒着面对一切。

这种人格分裂式的复杂情感,张译仅仅几个表情,就能引起观众共情。

而秦驰身上,除了需要「苦」。

还得有精的一面。

张译同样诠释的很好,在察觉危险时,搭在门上虚浮的手掌,侧耳听动静时转了几下的眼珠,都能让你瞬间感受到紧张的气息。

除此之外,还有出彩的配角。

人设上全员不搞傻白甜,每个女性角色也都不是挂件,有的甚至比男主还略胜一筹。

比如心理医生夏雨瞳,韩彬的得意门生。

男主与她的聊天,自有一种聪明人间的默契,话留一半,不言自明。

再加上老戏骨们的游刃有余,以及青年演员的不拖后腿。

好剧的标准已经达成一多半。

但还不够。

想让剧集的质感更上一层楼,细节也必须抠到位。

这点剧组倒是肯下功夫,就像有一幕,局长拿了份调任申请,上面都是按格式,一笔一划手写的。

不过几秒的镜头能做到如此精细,用不用心,观众一看便知。

毋庸置疑,《重生》是部诚意满满的作品。

但它的评分却和《白夜追凶》相差较大。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两者风格不同。

《白夜追凶》旨在刺激肾上腺素,开场7分钟的长镜头就吊足了观众胃口。

暴力美学之下,炸的观众心里寸草不生。

而《重生》则更像当年的《无证之罪》,甚至比无证之罪更加的「文艺」。

明明是悬疑剧,却用了极为文艺的镜头语言。

不论是每集秦驰大量的内心独白,还是时常闪回的旧事,以及大量的场景与生活化的镜头。

比起追凶破案的紧张刺激,这部更像是在讲一个PTSD患者的自我救赎。

也因此,男主的人设导致观众看起来没有「爽」感。

同样是受过创伤的人,《白夜追凶》中大关的黑暗恐惧症,顺势引出了后续兄弟交换的剧情,在被识破的边缘横跳,至少观众看到了刺激。

而秦驰,人物的基调就是不安与困惑。

与关家兄弟追凶不同,秦驰一直在处在自我怀疑、疏离、拧巴之中。

于是带入了男主视角的观众,自然也「爽」不起来。

不过,前两个原因,硬要说,也只是基于原著的风格与人设,算是先天不足。

但这部的评分与口碑不那么令人满意,「后天发育」上也存在问题。

它的叙事节奏,目前看来并不适合电视剧。

虽然也采用了刑侦剧常见的双线叙事,一面是「714枪案」的真相,一面是几集一个单元的案件,但比例严重失衡。

主线草蛇灰线,却在每集中占比过大,可一连好几集了,又仍然不太明朗。

而在如此不够明朗的情况下,配角一一出场。

直接导致,很多角色观众认可他的演技,却不理解他存在的意义。

比如赵今麦妹妹饰演的十八线杀手陈蕊,从第一集就出场跟踪男主,试图杀了他为哥哥报仇。

各种剧情就不多透露,总之是叛逆萝莉被收服的故事。

这条线好嗑吗?

还不错,至少互动上缓和了整部剧的冷。

但陈蕊这个角色存在的价值,至今没有看到。

而被抢了戏份比例的支线,也就更缺少了吸睛的地方。

比如第一个案件「 灭门惨案」,只占了很小的篇幅。

铺陈还没有到位,主角就灵光一闪找到了案件的关键点。

草草收尾。

甚至给观众一种案件还没有结束的错觉。

同样的编剧,导演水平也相差不远,三年后反而不如三年前,这样的差距还是挺令人吃惊的。

抱着这个疑问,我去查了查相关信息。

发觉《白夜追凶》除了原作者指纹外,还有一位剧本策划顾小白,也就是《心理罪》《山楂树之恋》《我是证人》的编剧。

《白夜追凶》与《重生》主创团队

这样就可以理解《重生》给观众的一丝违和感——

缺少镜头语言,全靠独白来带节奏。

这是作家写作时惯用的手法。

如果不作任何调整,原封不动的搬上荧幕,自然会出现问题。

喜欢它的风格的人爱极。

不喜欢这样文艺画风的观众,就很难适应这样的作品。

就像你可以看两个小时的文艺片,沉浸其中,倘若加长到十个小时,那一定会睡的昏天暗地。

再说简单一点,就是故事缺乏一个炸点,能让观众的情绪燥起来,继续有追的动力。

不过,从这周更新的几集来看,剧情似乎到了拐点。

为了张译,我还是会再围观一下。

希望节奏能稍微明快一些。

毕竟观众一旦被平如水的剧情「折磨」下去。

从7.9一路滑到7.7的评分,不会是尽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