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有部現象級網劇《白夜追兇》,豆瓣上至今仍在9分。

還記得當時誇這部,治好了我的「國劇恐懼症」。

一晃三年過去,白夜的續集仍在籌備中,它家「大表哥」倒是先行開播。

沒錯,說的就是這部屬於「白夜宇宙」的——

《重生》

劇還在拍的時候,應該就不少人期待。

卡司,一眼望去全是熟臉。

男主張譯無須介紹,公認的戲好,差一座飛天獎,就拿齊電視劇三大獎。

編劇則與白夜保持一致,原作者指紋操刀上陣。

並且兩部背景都在津港市,不過客串的潘粵明出場後大家發現,這時他還是長豐支隊的大關。

也就是說,《重生》的時間線早於《白夜追兇》。

白夜官博那聲大表哥,叫的有理有據。

不過,沒看過《白夜追兇》的小夥伴,也不用擔心看不懂。

因爲兩部作品,在劇情上的關聯度並不高,對觀劇體驗不會有任何影響。

那麼,《重生》到底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7月14日晚,西關刑偵支隊六名刑警在廢舊倉庫圍捕軍火走私集團的九名嫌疑人。

6 vs 9。

狹小的空間、200多發子彈、近20分鐘的火拼。

最終。

十五個人,僅有一人存活下來。

也就是男主,秦馳。

然而,事件並沒有就此結束。

表面上,男主英勇立功,被市裏嘉獎升職爲副支隊長。

但與此同時,無論是督察隊還是市裏都對這次事件心存疑慮。

爲什麼?僅僅是因爲男主是唯一的存活者嗎?

當然不。

最重要的是,這起圍捕行動沒有任何書面資料。

被擊斃的犯罪團伙近些年並沒有在本地活動過,且支隊從未對他們有任何監控和行動計劃。

也就是說這是一次除了當晚在現場的警員外,誰都不知道的行動。

不僅如此,3個刑警6名嫌疑人倒地後都有被補槍的痕跡,但秦馳沒有。

而這一切,秦馳都沒有辦法給出合理的解釋。

因爲他失憶了。

案發時秦馳身中兩槍,一槍打穿膝蓋,一槍打進左額。

前者給他的後遺症,是下半輩子都要活在每天抽取膝蓋積水的折磨中;

至於後者,則造成了他的間歇性失憶。

他記得槍案,記得自己的兄弟們都已經離去,記得要找出真相,一身刑偵本領也依然在身。

可他想不起任何,關於這件事的細節。

同時,腦內的彈片也使秦馳出現情感障礙。

這種障礙讓他遊離在人羣外,像看陌生人一樣觀察着大家,不信任任何人。

甚至在接到神祕電話後,秦馳對過去的自己也產生了疑問。

曾經的我是好警察嗎?

說實話,從目前給出的信息,觀衆同秦馳一樣無法判斷,他是不是「黑警」。

但主線發展到這裏,懸念還是很足的。

不僅如此,已經上場的演員和角色設定也都挺不錯。

男主張譯飾演的秦馳,是一個很難把握的角色。

一方面他受過創傷,陷入無窮盡的痛苦中,另一方面又要強迫自己清醒着面對一切。

這種人格分裂式的複雜情感,張譯僅僅幾個表情,就能引起觀衆共情。

而秦馳身上,除了需要「苦」。

還得有精的一面。

張譯同樣詮釋的很好,在察覺危險時,搭在門上虛浮的手掌,側耳聽動靜時轉了幾下的眼珠,都能讓你瞬間感受到緊張的氣息。

除此之外,還有出彩的配角。

人設上全員不搞傻白甜,每個女性角色也都不是掛件,有的甚至比男主還略勝一籌。

比如心理醫生夏雨瞳,韓彬的得意門生。

男主與她的聊天,自有一種聰明人間的默契,話留一半,不言自明。

再加上老戲骨們的遊刃有餘,以及青年演員的不拖後腿。

好劇的標準已經達成一多半。

但還不夠。

想讓劇集的質感更上一層樓,細節也必須摳到位。

這點劇組倒是肯下功夫,就像有一幕,局長拿了份調任申請,上面都是按格式,一筆一劃手寫的。

不過幾秒的鏡頭能做到如此精細,用不用心,觀衆一看便知。

毋庸置疑,《重生》是部誠意滿滿的作品。

但它的評分卻和《白夜追兇》相差較大。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還是,兩者風格不同。

《白夜追兇》旨在刺激腎上腺素,開場7分鐘的長鏡頭就吊足了觀衆胃口。

暴力美學之下,炸的觀衆心裏寸草不生。

而《重生》則更像當年的《無證之罪》,甚至比無證之罪更加的「文藝」。

明明是懸疑劇,卻用了極爲文藝的鏡頭語言。

不論是每集秦馳大量的內心獨白,還是時常閃回的舊事,以及大量的場景與生活化的鏡頭。

比起追兇破案的緊張刺激,這部更像是在講一個PTSD患者的自我救贖。

也因此,男主的人設導致觀衆看起來沒有「爽」感。

同樣是受過創傷的人,《白夜追兇》中大關的黑暗恐懼症,順勢引出了後續兄弟交換的劇情,在被識破的邊緣橫跳,至少觀衆看到了刺激。

而秦馳,人物的基調就是不安與困惑。

與關家兄弟追兇不同,秦馳一直在處在自我懷疑、疏離、擰巴之中。

於是帶入了男主視角的觀衆,自然也「爽」不起來。

不過,前兩個原因,硬要說,也只是基於原著的風格與人設,算是先天不足。

但這部的評分與口碑不那麼令人滿意,「後天發育」上也存在問題。

它的敘事節奏,目前看來並不適合電視劇。

雖然也採用了刑偵劇常見的雙線敘事,一面是「714槍案」的真相,一面是幾集一個單元的案件,但比例嚴重失衡。

主線草蛇灰線,卻在每集中佔比過大,可一連好幾集了,又仍然不太明朗。

而在如此不夠明朗的情況下,配角一一出場。

直接導致,很多角色觀衆認可他的演技,卻不理解他存在的意義。

比如趙今麥妹妹飾演的十八線殺手陳蕊,從第一集就出場跟蹤男主,試圖殺了他爲哥哥報仇。

各種劇情就不多透露,總之是叛逆蘿莉被收服的故事。

這條線好嗑嗎?

還不錯,至少互動上緩和了整部劇的冷。

但陳蕊這個角色存在的價值,至今沒有看到。

而被搶了戲份比例的支線,也就更缺少了吸睛的地方。

比如第一個案件「 滅門慘案」,只佔了很小的篇幅。

鋪陳還沒有到位,主角就靈光一閃找到了案件的關鍵點。

草草收尾。

甚至給觀衆一種案件還沒有結束的錯覺。

同樣的編劇,導演水平也相差不遠,三年後反而不如三年前,這樣的差距還是挺令人喫驚的。

抱着這個疑問,我去查了查相關信息。

發覺《白夜追兇》除了原作者指紋外,還有一位劇本策劃顧小白,也就是《心理罪》《山楂樹之戀》《我是證人》的編劇。

《白夜追兇》與《重生》主創團隊

這樣就可以理解《重生》給觀衆的一絲違和感——

缺少鏡頭語言,全靠獨白來帶節奏。

這是作家寫作時慣用的手法。

如果不作任何調整,原封不動的搬上熒幕,自然會出現問題。

喜歡它的風格的人愛極。

不喜歡這樣文藝畫風的觀衆,就很難適應這樣的作品。

就像你可以看兩個小時的文藝片,沉浸其中,倘若加長到十個小時,那一定會睡的昏天暗地。

再說簡單一點,就是故事缺乏一個炸點,能讓觀衆的情緒燥起來,繼續有追的動力。

不過,從這周更新的幾集來看,劇情似乎到了拐點。

爲了張譯,我還是會再圍觀一下。

希望節奏能稍微明快一些。

畢竟觀衆一旦被平如水的劇情「折磨」下去。

從7.9一路滑到7.7的評分,不會是盡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