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和李安以往的作品風格相似,如果說在拍攝父權三部曲時,他採用了溫和的態度去詮釋,那麼《雙子殺手》則用了較爲激進的方式去挑戰父權:無數次在“弒父”的邊緣徘徊。如何能在纖毫畢現的120幀的鏡頭裏,令數字人顯得更真實,這就是李安+特效團隊+史密斯共同完成的高難度挑戰。

他是李安,華人之光,也是孤獨的開拓者。

但是他的新作《雙子殺手》在北美的票房撲了,據業內人士預測,這部投資成本爲1.38億美金的硬核電影,預計可能會有6000萬美元的虧損。

威爾·史密斯+李安也救不了電影,真的有那麼糟糕嗎?

誠然,故事比較老套。自己殺自己、克隆人、倫理……等等元素,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出現過。

但,愛情不也是老生常談,怎麼就有那麼多蕩氣迴腸的故事出現。克隆人元素雖老套,李安只是借了這個殼,最終探討的還是人與人、或者說是“父與子”之間的關係。

一部科幻動作電影,爲什麼我們都在談論120幀的技術問題?

這和李安以往的作品風格相似,如果說在拍攝父權三部曲時,他採用了溫和的態度去詮釋,那麼《雙子殺手》則用了較爲激進的方式去挑戰父權:無數次在“弒父”的邊緣徘徊……真是年齡越大,越迴歸年輕的心態。

一部科幻動作電影,爲什麼我們都在談論120幀的技術問題?

當你年老時,遇到年輕時的自己,而他還要殺掉你。你會做什麼?除掉這個威脅了自己生命的傢伙,還是幫助他走上正途?

威爾·史密斯扮演的亨利就遇到了這樣的難題。

年輕殺手是雙子計劃負責人Clay Verris(克里夫歐文 飾)的養子,作爲高N級的領導,他只需要居於幕後指揮這個聽話的養子前去截殺不聽話的特工就行了。

一部科幻動作電影,爲什麼我們都在談論120幀的技術問題?

根據海報來看,這個包袱不用抖,觀衆都能一眼看出年輕殺手是亨利的克隆體。

但爲什麼要用和亨利長得一模一樣的克隆人去自己殺自己,我只能理解爲他是自殺小隊成員,殺起自己來毫不手軟——這個笑話確實有點冷。

一部科幻動作電影,爲什麼我們都在談論120幀的技術問題?

觀衆能想到的問題,編劇不會考慮不到,如果不是Clay Verris腦袋秀逗故意讓亨利誅心的話,可能沒其他解釋了。

拋開這個明顯的bug不談,李安或許是看中了一老一少之間的情感糾結值得大做文章,就像從前他慣愛詮釋的父子關係一樣。

一部科幻動作電影,爲什麼我們都在談論120幀的技術問題?

但這次的“父子”區別於以往,除了年齡差,他們其實就是同一個人。或者說兩個位面的亨利在這裏以對立面身份相遇。思維、性格幾乎複製了亨利年輕的樣子,他謹慎、自律、做事細緻,是個完美的殺手。

如果不加以引導,亨利完全可以預見他的克隆體將來會走上什麼道路。

一把好刀,要看用在誰的手上。

一部科幻動作電影,爲什麼我們都在談論120幀的技術問題?

故事的發展方向按照西方世界的思維模式,通常會有如下兩個結局:認賊作父、或者殺了養父揹負巨大壓力。總之結局不那麼美好,就像《金剛狼3》的結局,兩個休·傑克曼打得你死我活那樣。

但李安融入了自己的東方思維,讓年輕殺手一直糾結,在弒父邊緣瘋狂試探,在自我認知上不停的質疑。

一部科幻動作電影,爲什麼我們都在談論120幀的技術問題?

所以這並不是普通的科幻動作電影,而是融入了更多他一向擅長的“家庭核心”在裏面。對於克隆人與本體以及親戚如何相處的倫理問題,他也用了自己的方式去小心試探,倫理禁忌於蜻蜓點水的臺詞中留給觀衆諸多思考空間。

沒能在北美收穫理想票房,大抵就是因爲這種東方式的思維,在西方國家水土不服吧!

國內觀衆認同這種思維,或者說對李安格外的寬容一些,7.1的評分,放在豆瓣也是比較好的成績了。

一部科幻動作電影,爲什麼我們都在談論120幀的技術問題?

爲什麼我們都在談論120幀這種技術問題?

年輕版的威爾·史密斯就是這部片中最大的亮點,當年史密斯一意孤行捧自己的兒子導致人氣大跌,現在人家耗費巨大的精力和財力打造出一個“數字人”出來,也沒有用他兒子扮演這個角色。

想想都替賈登·史密斯憋屈。畢竟競爭對手又多了一個,還是復刻了老爸演技的“數字人”,這怎麼打得過。

一部科幻動作電影,爲什麼我們都在談論120幀的技術問題?

但有個好處就是,作爲威爾·史密斯的唯粉,看他的電影還能贈送一個年輕版的史密斯角色,這種好事真是找不到第二件。

就如同看《加勒比海盜5》時,年輕版的德普雖然只出現了短短十幾秒,也引起了大家的尖叫和歡呼聲。

一部科幻動作電影,爲什麼我們都在談論120幀的技術問題?

返老還童,現實中無法實現的童話,大銀幕的數字技術幫他們實現了。

但這種技術,一般人還真不敢去用,且不說4分鐘的畫面就要耗費幾個月時間去製作,在本身劇本比較平庸的前提下,花費如此巨大的精力去灌注心血,賭上的可都是真金白銀和名聲。

他知道這種探索將面臨的困難或者結局,但是他說:

我知道會遍體鱗傷,但我必須繼續努力。

一部科幻動作電影,爲什麼我們都在談論120幀的技術問題?

與李安同一個時代的導演,幾乎都在安全範圍內踏步,確保有產出且不毀名聲就好,而他還願意去挑戰這種高難度,真的是拿獎拿到無聊了?

不排除這個原因,拿獎對於李安來說並不是什麼人生大事,他更注重的,是藝術加工過程中的滿足,和足夠的口碑反饋。像他這麼真正砥礪前行的人不多了。

就如某次頒獎禮上,他撇着嘴巴的苦笑。利用電影去做無關的事情,他是不屑的。

一部科幻動作電影,爲什麼我們都在談論120幀的技術問題?

看過首映的觀衆,大抵都不會把注意力全放在劇情上,而是我們之前都沒有重點關注過的“幀數”。

爲了照顧各大影院的硬件支持,《雙子殺手》在國內發佈了不同幀數的版本,但120幀數和24幀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體驗。

講真,這種硬核技術支撐的電影,不用60幀以上看,真的對不起李安和特效團隊的心血。

一部科幻動作電影,爲什麼我們都在談論120幀的技術問題?

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到《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李安就一直在電影技術前沿探索。

《雙子殺手》裏“製造”出的年輕版威爾·史密斯,彷彿回到了過去把那個稚嫩的史密斯抓到了電影裏。所有人都爲之驚歎。

一部科幻動作電影,爲什麼我們都在談論120幀的技術問題?

如何能在纖毫畢現的120幀的鏡頭裏,令數字人顯得更真實,這就是李安+特效團隊+史密斯共同完成的高難度挑戰。

即便是《美國隊長3》裏讓觀衆看到了年輕版的小羅伯特·唐尼,那也不過是短短的幾個片段,沒敢讓“他”長時間與其他演員互動。而互動最長的《阿麗塔》,擬人化到極致終究也是個虛擬人,就像在看一個高逼格的CG動畫。

一部科幻動作電影,爲什麼我們都在談論120幀的技術問題?

更別提國內郭敬明執導的那部《爵跡》,本體就已經演技不夠,做成CG更是變成了面癱。

《雙子殺手》裏讓威爾·史密斯演了雙倍的戲份——本體和年輕版。這就是區別於以往“數字人”的關鍵,無論是肢體動作,還是面部特寫表情,都充分還原了真實的史密斯。

一部科幻動作電影,爲什麼我們都在談論120幀的技術問題?

​街景不再像24幀那樣模糊虛化。浸入式的體驗,就是推薦大家選擇60幀或者120幀觀看的理由。

一部科幻動作電影,爲什麼我們都在談論120幀的技術問題?

2013年,威爾史密斯在一次電影宣傳中,當着媒體的面衝着李安喊:李安,趁我還沒老,好好利用我!

那時候,他心裏就亮了一下,主角敲定。2019年,他鬍子拉碴,李安卻讓他演了雙倍的自己。

果然利用得夠完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