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孫寧父母動用了關係,少不得一頓打點,總算給女兒找到了當地一家事業單位的行政工作,非編制,不過父母是這樣說的:“暫時不是編制內不要緊,聽人說,好好幹,做滿3年後機會還是蠻大的。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梳理,孫寧無奈地發現,原來,自己手裏並沒有其他工作選項,這段時間也沒有注意招聘信息和機會,至於什麼時候跳出這家事業單位,孫寧心底也沒譜,她也在糾結,自己到底是去外地打拼,還是就此在老家安穩過一生。

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你是不是不斷埋怨自己的父母太強勢,以至於你失去了自由選擇職業的機會?

你是不是指責父母的眼光太老舊,以至於總把你送進毫無任何想象空間的“體制內”工作?

在很多人的職業經歷中,他們一方面討厭父母給予自己的安排,另一方面卻沒有能力自己掌握職業選擇的主動權。

當他們的職業遭受挫折或者不符合他們的期待時,就會把矛頭指向自己的父母。

但問題是,任何人包括父母在內,都只是建議者,而你纔是決策者。

溫馨提示:凡是文中出現的諮詢案例,一律事前徵得了當事人同意,並且對於隱私信息做了文學加工與處理;一是出於諮詢師保護當事人隱私的職業操守,二是因爲每個人的條件不盡相同,不具有普適性,因此,文章只能對問題進行大概的敘述和分析,對於當事人後來的情況不便透露,謝謝各位的理解和配合。

一、

來訪者孫寧(化名)最近陷入了巨大的焦慮和不滿的情緒中。

孫寧,畢業於國內一所高校的文祕類專業,畢業後想要高薪,聽人說未來互聯網行業前景不錯,就成功應聘上一家公司,從最基礎的運營助理崗位做起,中間也經歷過幾次跳槽,最終,做到了商務兼文案的崗位,由於工資裏有提成部分,所以好的時候,孫寧一個月的收入還是相當可觀的。

然而,28歲的孫寧不得不考慮更多的現實問題。

首先,互聯網公司高強度的工作讓孫寧沒有太多閒暇時間享受生活,她甚至開玩笑說,就連找個對象都沒時間;

其次,孫寧這幾年隻身一人在外地打拼,身體狀況也不大如前,創作力和記憶力也下降了不少;

最後,這家公司最近換了個部門領導,這個領導做事風格很讓孫寧看不慣,就和領導發生了一次衝突,一氣之下辭了職。

孫寧覺得自己正好可以休息一段時間再找工作,於是回了家。

但事情沒有孫寧想象的這麼美好。

在離職最開始的一個月,孫寧感受無比好,總算可以每天睡到自然醒,可以有規律地生活了;但一個月過後,新一輪的恐慌和焦慮湧上心頭,她自己在網上投了簡歷,但很多都石沉大海,這下孫寧徹底慌了神。

萬般焦慮之下,孫寧的父母開始爲女兒出謀劃策,他們覺得女兒這些年在外受了不少苦,何況之前的工作除了工資高之外,實在對女兒的身體傷害太大,加上後面孫寧還要考慮找對象等人生大事,本來孫寧父母對女兒出去到互聯網公司就不看好,這下父母一合計,要給女兒找個穩定安逸的工作。父母把想法和孫寧說了,孫寧心急如焚,覺得能找份工作就行,否則再這樣下去,擔心自己就要荒廢了。

孫寧父母動用了關係,少不得一頓打點,總算給女兒找到了當地一家事業單位的行政工作,非編制,不過父母是這樣說的:“暫時不是編制內不要緊,聽人說,好好幹,做滿3年後機會還是蠻大的。”

孫寧心裏雖然一萬個不樂意,但想着閒着也是閒着,那就先去做做看吧。

過了半年左右,孫寧感受糟透了,總算捱到了諮詢的日子,一上來就和我猛吐苦水:

“曉璃老師,你不知道那差事是有多煩,關鍵一個月到手還不到4k,比我之前工資少太多了!”

“想想我以前好歹是做運營和文案的,現在居然淪落到行政崗了!”

“都是父母害苦了我,要不是他們讓我去那地方,也不至於現在更不好找工作了!”

......

不難想見,孫寧父母當初是花了多大功夫託了多少關係纔給孫寧謀得了這個崗位,他們沒有預想到的是,女兒不僅不領情,反倒是埋怨起他們來了。

聽着孫寧的吐槽,我意識到,這位28歲的姑娘,內心實則並沒有這個年紀應有的獨立和成熟。

二、

我告訴孫寧,長輩們自然有他們的標準和看法,和我們這一代人多少存在着差異和矛盾,在他們看來,選擇一條穩妥而保守的職業道路,再和其他人一樣結婚生子,就是他們眼中“完美的人生”了。

但如果非要追究是非對錯,錯的也不是他們,而是當事人自己。

要知道,父母也好朋友也罷,他們在你的職業決策中,充其量只是建議者,而你自己纔是最終的決策者。

任何一項決策,包括你找什麼樣的工作、和什麼樣的人結婚等等,都需要明確這幾個要素,分別是:

1、明確時間底線;

2、明確決策權;

3、探究個人觀點;

4、跨越選項看目標。

三、

隨着諮詢的展開,孫寧漸漸認識到,問題的重點並不在於“拒絕父母介紹的工作”,而在於“拿什麼拒絕父母介紹的工作”。

1、決策的時間底線;

任何一項決策都是有時間底線的,也就意味着,如果你覺得這個問題尚不存在具體的時間底線,或者感覺不着急,那麼都還沒有到決策的時機。

在這個層面,有幾個關鍵的問題需要澄清:

1)、這個問題困擾你多久了?你希望何時解決,還是僅僅想來吐個槽?

2)、你現在到底缺什麼?缺的是選擇,還是必要的行動?

3)、你目前手裏有哪些選項?

4)、最晚什麼時候,你必須做出選擇?

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梳理,孫寧無奈地發現,原來,自己手裏並沒有其他工作選項,這段時間也沒有注意招聘信息和機會,至於什麼時候跳出這家事業單位,孫寧心底也沒譜,她也在糾結,自己到底是去外地打拼,還是就此在老家安穩過一生?

這個時候,我發現,讓孫寧倍感苦惱的根源,恰恰是她的信念層面出了問題。

2、決策的非合理信念;

從我經手的職業諮詢案例來看,很多人在職業決策中止步不前猶豫不決,很大程度上和自身的不合理信念有關。

舉個簡單的例子。

曾經在一檔節目中,有個富二代吐槽說自己一直活在父母的陰影之下。

他說父母很強勢,不管出國留學還是回自家公司工作,都是老爸一手安排好的,他覺得自己太不自由了。

而一旁的高曉松的點評,可以說是一針見血,大意是——

“一個男人要有一以貫之的世界觀,不能要自由的時候,把西方那套拿出來,要錢的時候把東方那一套拿出來。”

事實上,這個吐槽的男生可能比誰都清楚,如果自己真的獨立出來自己做事情,必然會失去一些東西,而這些可能是他不願意也不想失去的。這就涉及到一個極爲普遍的不合理認知,即,很多人總認爲存在一項這樣的決策,可以滿足自己想要的一切,同時又能規避所有的風險和壓力。

可以肯定地告訴你,這般完美的決策,根本沒有。

決策的真相是什麼?

1、沒有一份決策是完美的;

2、所有的決策都意味着取捨;

3、所有的決策都意味着朝向未來的冒險。

對於孫寧而言,想要穩定安逸的生活,需要捨棄大城市的五彩斑斕;放不下大城市的五彩斑斕,就要面對殘酷的競爭,還有來自工作及家人的各種壓力。

正如有句話說的那樣:選擇,就意味着承擔其代價。

四、

如果你不接受父母給予你的建議和選擇,除了需要有理有據地說明你的看法和態度之外,還有個重要的關鍵點,那就是,你有更好的選擇。

——這纔是放棄的底氣。

父母之所以爲我們忙前忙後奔波勞碌,是源於他們對我們的不放心:這種擔心是面向未來的,他們希望我們的未來能夠好一些,如果你能夠證明自己的能力,同時又有一份更好的機會,我想沒有哪個父母傻到活生生阻攔孩子光明的前途吧。

想到和做到之間,還隔着很長的距離。

對孫寧而言,比起盲目地海投簡歷,倒不如反思下過往——在過去的工作履歷中,有哪些可圈可點的成績?有哪些拿得出手的能力?又有哪些令人拍手稱快的作品?等等。

唯有實力,纔是通往美好未來的通行證。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你沒有能力的時候,給你一堆自由是沒有卵用的,因爲被動的人依然被動、不滿的人依舊會不滿、狹隘的人一直會狹隘......

內核不變,人的境遇並不能發生神蹟般的轉變。只有你認識到,工作對你意味着什麼,你該以怎樣的姿態在這個世界中立足乃至生存,獨立又意味着什麼,你需要對你做出的每一個決策承擔怎樣的結果的時候,你纔算邁出了成年的第一步。

而職業發展乃至自我實現,都是成年之後的事。

“早晨醒來時,問一問自己:‘我應當做什麼?’晚上睡覺時,問一問自己:‘我做了些什麼?’”——畢達哥拉斯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爲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爲職業規劃領域爲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被評爲2018年度經管類十大好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