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之行的重頭戲來啦!逛三遊洞!都說這裏歷史悠久,景點衆多,而且每一個來這裏的人都會感嘆這裏的歷史人文古蹟,那麼三遊洞到底怎麼樣呢,讓我們打卡走起!

午飯加上片刻休息之後,我們便來到了三遊洞景區,說實話,景區入口的大門並不大,不過有了世外桃源的經歷,我已經做好了進入大門之後大開眼界的心理準備了;

三遊洞風景區位於西陵峽外,距宜昌10公里左右。三遊洞的名字有兩個典故,唐代詩人白居易、白行簡、元稹三個人曾一同遊過此洞,人稱“前三遊”;到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也一同來遊過此洞,人稱爲“後三遊”。

果不其然,在進入大門之後,映入眼簾的就是三尊雕像,是爲唐代詩人白居易、白行簡、元稹,稱“前三遊” ,沿着山間小路一直往前走就可以逛完三遊洞景區一系列的景點了,像三遊洞、至喜亭、楚塞樓、古軍壘遺址、張飛擂鼓臺、陸游泉等都能一一呈現在眼前。

而且在這裏跟大家說明的是,三遊洞裏面的景點有很多都是當時古代流傳下來的,像碑文壁刻等的歷史價值與書法欣賞價值極高,屬於古蹟更深的文化享受,而三遊洞景區外立面的風景則是以西陵峽兩岸風景爲主,每一處都有不同的拍照體驗,值得大家前去遊覽拍照。

當然,在我看來歷史是三遊洞景區最吸引人的地方,特別是各個小景點之間的歷史由來,幾乎就是一部史書鉅作,且聽我爲大家一一展開。

早在東漢時期,劉備聯合孫權火攻赤壁,大敗曹軍之後,又揮師南下,攻打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大約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前後。“先主既定江南,以飛爲宜都太守徵虜將軍。”張飛爲扼守三峽關卡,曾在西陵山峯頂擂鼓,日夜操演兵馬。

到了南朝梁元帝承聖年間(公元553年),梁將陸洪和在峽口築“七勝城”,南朝陳太建五年(公元573年),宣帝徵江陵,在峽口築“安陸城”,以備蜀犯,在西陵山下牢溪平臺上仍留有六朝軍壘遺址和城市遺蹟。

而到了唐朝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白居易在任左拾遺(皇帝跟前的諫官)時,因性情耿直得罪當朝太監和權臣。同僚元稹遭宦官劉士元鞭打,唐憲宗李純非但不問罪劉士元,反將元稹貶職通州(今四川達川市),白居易曾三次上書爲其辯解。元和十年(公元815)因上書朝政,揭發朝廷內部謀殺宰相武元衡而受迫害,降職任江州(江西九江)司馬,元和十四年(公元819)白居易由江州司馬升忠州(重慶忠縣)刺史,其弟白行簡同行赴任與元稹意外在西陵峽中恰遇,在峽口飲宴時又偶然發現一奇特天然(溶)洞府由元稹提議:“吾人難相逢,斯境不易得,請各賦古調詩二十韻,書於石壁”並由白居易做“序”而紀之,《序》尾言道“以吾三人始遊,故爲三遊洞”。三遊洞即此而得名,從唐代詩人白居易三人發現此洞以後。

之後到了北宋,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博學好賢的文人宋慶基調任峽州知州,對夷陵縣進行了一系列的民俗改革和街道、城柵的修繕,宜昌的草房變瓦屋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宋慶基在夷陵西塞門外的江津處建了一亭,取名“至喜”,並請這年五月被貶至夷陵任縣令的文學家歐陽修,爲該亭撰寫了一篇《峽州至喜亭記》 。 由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書寫碑刻,亭以文顯,這座小亭借歐陽修之筆,聲名大振,後被列爲夷陵三大勝景之一,至喜亭自建九百多年以來,經歷了二次移遷的興廢歷程,1981年,重建於西陵山北峯望鄉臺。

南宋時,南宋考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十月八日,陸游隨軍旅生活,入蜀時道經夷陵,在三遊洞。陸游見到黃庭堅,歐陽修等文人的題刻,感慨萬千,盡興之餘,取潭中泉水煎茶,水甚奇,茶味美,小潭倚山臨溪,陸游流連忘返,題《三遊洞前巖下潭水甚奇取之煎茶》待以潭旁巖壁上,從此這眼無名山泉,被世人稱爲“陸游泉”。

最後到抗日戰爭時期,下牢溪成爲阻隔日軍的天然屏障。下牢溪南岸的南津關即爲日軍的佔領區,而當時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陳誠的作戰指揮部即設於此地附近。1938年10月,湖北省政府代主席兼民政部長嚴立三,帶領省政府要員張難光、石渶等政府官員移位於三遊洞內辦公,主持全省抗日救亡工作。

所以,遊覽一個三遊洞景區無異於徜徉在歷史知識的海洋中,無論是秀美的風景還是古人的印刻古蹟,在這裏都能所見所感,作爲今天的我們,可能沒辦法在體會到當時古人在此時複雜的心情,不過幸好有了三遊洞景區,能讓我們能真正看到觸碰到古人留下來的文化魁寶;整個景區遊覽下來,時長大約在2小時左右,所以,你還等什麼呢?抽一個週末的時間,去感受一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