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較於將軍俑而言,騎兵俑的頸部裝飾顯得簡潔而不失立體,其圍脖系法被稱爲“單結”。跪射俑以及絕大多數步兵俑的圍脖系法都比較簡單,名爲“雙層交結”,就是將圍巾雙摺搭在脖子上,拿着兩頭一同穿入雙摺間的空隙,然後繫緊即可。

將軍俑

騎兵俑

車兵俑

步兵俑

天氣漸涼,您的圍脖準備好了嗎?到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參觀過的朋友或許會注意到,這些來自兩千多年前的秦國將士們似乎也套着“圍脖”,而且款式多樣,有的呈十字結、有的則是單結,不一而足。事實上,這些如同“圍脖”的東西是一種輕質護甲,屬於古代“盆領”的一種變體,它與冠帶搭配的裝飾方法在今天看來仍然很潮,值得各位型男參考借鑑。將軍俑醒目的小十字結

秦軍士兵唯將軍馬首是瞻,兵馬俑中最具代表性的將軍俑身高197釐米,他頭戴燕尾長冠,身披戰袍,胸前覆有鎧甲,雙手相握置於腹前,腳上蹬着前端向上翹起的戰靴。他的神態剛毅自然、沉穩平靜,表現出臨危不懼、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氣魄。

除了挺拔的身材,將軍俑的過人之處還在於其別緻的領部裝飾,這些將軍利用冠帶,在領部系出了一個非常秀氣的小十字結。

這種裝飾方法在今天看來或許有點“小清新”,但放到兩千多年前卻是大將風範的體現。首先,將軍在軍中發號施令,必須便於識別,十字結就是一個醒目的特徵;其次,將軍俑的前胸和後背甲上均有幾朵用綵帶綰成的花結,它們亦採用十字結系法,與圍脖搭配相得益彰,非常華麗,彰顯着無與倫比的尊貴地位。

由於小十字結精巧細緻,歷來廣爲使用,今天在較爲正式的場合裏,小十字結依然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騎兵俑牢固的單結

騎兵是秦軍的先鋒,兵馬俑中頗具代表性的騎兵俑身高約180釐米,看上去有些消瘦。騎兵俑立於馬前,一手牽拉馬繮繩,一手作提弓狀,他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緊口褲,足蹬長筒馬靴,上衣爲窄袖口,雙襟交掩於胸前,長度及膝,這樣抬腿上馬比較方便。騎兵的行動輕捷靈活,機動性強,已成爲戰爭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相較於將軍俑而言,騎兵俑的頸部裝飾顯得簡潔而不失立體,其圍脖系法被稱爲“單結”。騎兵俑單結紮得非常牢固,兩端收入緊窄的戰袍,這是爲了防止騎馬顛簸,導致衣服意外脫出,影響視野。

騎兵俑的單結系法在當時雖不是最好看的,但絕對是最實用的。由於騎兵衝殺在前,講究速度,所以多是輕裝上陣,其鎧甲比步兵和車兵的甲衣都要短,長度僅及腰際,雙肩亦無護甲……如此一來,單結就爲騎兵的肩頸提供了重要的防護。

時至今日,單結依然是職場中常見的圍巾系法:先將圍巾搭在脖子上,兩邊一樣長,然後在正前方打一個寬鬆的結,再將領結移到脖子偏左側或右側,讓兩端自然垂下,別在衣服裏即可。正如騎兵身經百戰,單結的系法使他們看上去非常幹練,現在仍是不少職場精英的最愛。車兵俑瀟灑的套舌結

車兵是先秦時代較爲高級的兵種,也是部隊的中堅力量。較有代表性的車兵俑身高189釐米,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脛縛護腿,足穿履,戴長冠,和將軍俑在造型上有些相似。車兵站立控馭戰車,目標大,容易受到敵人箭鏃傷害,進而造成車輛失控,引發軍隊混亂,所以車兵往往全副武裝,手及腕部亦有護甲。

車兵俑的領部裝飾比將軍俑更加華麗,其與近年來非常流行的套舌結如出一轍。套舌結留有長長的兩端,使兵俑看上去風度翩翩。先秦時代,車兵絕對是整支部隊的“顏值擔當”,在馳騁疆場的同時,長長的帶尾高高揚起,宛如雙翼,這番奇景能極大地提振部隊士氣,引領衆人一擁而上,這便是成語“車馳卒奔”的由來。

套舌結系法不但好看,學起來也非常容易:先將圍巾搭在脖子上,其中一端儘量留長,再將長的一端繞脖一圈,然後取此端穿進環套,繞一圈後再穿出,最後將如同舌頭般長長的兩端平整地鋪展在胸前。套舌結經久不衰,至今仍受不少男性青睞,長長的圍巾搭配風衣,瀟灑被詮釋得淋漓盡致。步兵俑厚實的雙層交結

步兵是部隊的主力兵種,秦軍步兵中最具代表性的跪射俑,據測算身高在180釐米以上。他身穿戰袍,外披鎧甲,頭頂左側綰一發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雙手置於身體右側作握弓弩待發狀。跪射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更加精細,表情神態和髮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畫生動傳神,且文物原本的彩繪保存狀況極好,真實表現了秦軍作戰的情景。

跪射俑以及絕大多數步兵俑的圍脖系法都比較簡單,名爲“雙層交結”,就是將圍巾雙摺搭在脖子上,拿着兩頭一同穿入雙摺間的空隙,然後繫緊即可。

雙層交結被稱爲“懶人系法”,難道秦軍步兵都比較懶散嗎?當然不是,雙層交結的特點是穿戴迅捷,而且可以隨時調節鬆緊。秦軍步兵圍脖雙層交結的結構,理論上可以使他們更快地投入戰鬥。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秦軍步兵善用弩,爲了提高弩的射程,上弦時會用到全身力氣,也就是所謂的“蹶張”,如此一來,弩在瞄準發射時會產生一定的後坐力,對頸肩部造成一定傷害;而雙層交結的系法使圍脖比前面幾種更加厚實,可以在保證瞄準的同時,緩衝弩機的後坐力。

兵馬俑這些領部裝飾在戰爭中廣有使用,兩千多年來,其功能由承擔防護逐漸變爲降低摩擦,後來又成爲區別敵我雙方的重要標誌。時至今日,這些兼具美觀與實用的領部裝飾依舊能讓人眼前一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