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竹林精舍:印度第一佛寺,日本僧团复建,当地人却只喜欢来乘凉

从尼泊尔边境骑着自行车进入北印,一路都是肥沃的平原地带,然而过了恒河,走到南岸90公里处的Rajgir(拉杰吉尔)终于看到一座山。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都记载了这座山。佛经根据梵语、巴利语将“Rajgir”意译为“王舍城”,公元前684年,摩揭陀国将王城定在这里。佛陀曾频繁在这座山上讲经说法,山脚下的竹林精舍和山坡上的灵鹫峰谈论的内容随着佛教经典东传,融入到我们的文化当中。

王舍城虽然叫“城”,到这儿却看不到城墙,也没有王宫。印度人似乎不关心已经抹去的东西,仅象征性地修了个地标牌坊表示尊敬。从牌坊穿过,即到了城内。其实里面与外面区别不大,仍然是乡村和田野。只是多了几座佛寺以及接待朝圣者建的酒店,这也是20世纪东亚、南亚诸佛教国香客布施的结果。北印农民多,信奉印度教,大都目不识丁,更不关心王舍城对佛教的影响,他们只是在最热时候将佛寺当作免费避暑地来逛逛。

王舍城距离那烂陀寺不足10公里,在那烂陀住了3天后开始前往菩提伽耶的时候路过王舍城。这里的火车站让我这个路盲意识到王舍城才是附近的繁华区。可是当我回想起比哈尔邦首府的一团糟,马上对小镇没有了期待。可是又不免好奇,据说就是这座平原上的孤山形成的天然屏障让摩揭陀国的首府固若金汤,延续了数个王朝。(图:从山顶眺望那烂陀)

进入王舍城,看到街上的民房盖得歪歪扭扭,沿着林荫大道兜一圈,被其中一座漂亮寺庙所吸引。对照在那烂陀买的明信片,认出这里就是竹林精舍。竹林精舍是佛陀传法的第一处固定场所,即寺庙的前身。佛陀在这之前的传法都没有固定场所,弟子们跟着他四处奔波。眼前的精舍门口写着日本山妙法寺,一尊莲座佛像,洁白清爽。今天来乘凉的人不少,大殿门口脱了一大堆鞋子,有人直接在廊下酣睡,殿内传来“咚咚”敲鼓声。

殿内是日式佛堂,供奉着晶莹剔透的玉雕佛像,一位皮肤黝黑的印度汉子穿着宽大白褂子,一边敲鼓,另一只手抓起盘子里的白色糖豆,分给今来参拜的孩子。大殿墙壁挂着佛陀几位重要弟子的画像,注释小字用了日文。种种特征表明竹林精舍是日本日莲宗供养的,只是此时庙前庙后没遇到日籍僧人,无法交流确认。

循着明信片上画面,抬头也看到了山顶上一座醒目的白塔。绕到后山,乘着索道上到山顶,走近看,原来是一座佛舍利塔。和竹林精舍一样,佛塔是日莲宗的供养。这时鼓声又响起,循声进入殿内,这次遇到一位黄皮肤中年僧人。

入印十几天,终于见到一位东亚人面孔,不免激动,连忙合掌打招呼。和尚也很好奇会说日语的中国人大热天骑车子逛印度,于是请我们到凉爽的后院聊一会儿。日本和尚一人管理着山上山下两处寺院,他一边嘱咐印度管家做几杯木瓜汁,一边用笔在纸上写下他的名字。这次闲聊内容十分重要,和尚解释了在王舍城和比哈尔邦其他几处佛教胜地建寺缘起,一方面提供了菩提伽耶、鹿野苑路线的信息。

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王舍城建寺,在这之前印度人对历史漠不关心,包括那烂陀寺遗址也是从玄奘大《大唐西域记》中找回的具体位置。印度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后,开始与东亚诸国交好。诸多佛教国家在这期间的民间交流增多,先后发起朝圣印度佛迹的活动,之后在这些胜地以供养形式建了各个国家的寺院。(图:灵鹫山下缅甸寺庙)

与此同时,日本的酒店行业也看中了朝圣游的商业价值,他们在这些寺庙群中建起了高档连锁酒店,像竹林精舍旁边的小酒店如果不跟团、不提前预定的情况下,挂牌价要480美元。这听上去有“一年不开张,一开张吃三年”的意味。但细想,即便是中国普通游客也无法忍受北印常见那种只有风扇,经常停电的大众旅馆。(图:日本朝圣团供养的佛塔)

“嗞啦嗞啦”吸光木瓜汁,我们也准备下山,和尚送我们到一处观景台,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了灵鹫山。炎热的午后,山顶空无一人,石鹫群雄风仍在,上面挂着风马旗。一阵热风掠过,茂密树林里蝉声此起彼伏,恍若千年悠远梵音低唱……

友情提示:1、王舍城的寺庙不收门票,但要进入佛堂须脱鞋。2、王舍城小镇上几乎没有像样的饭馆,但在灵鹫山下索道入口处有两家环境不错的餐馆,吃饭人较多。3、索道运营有时段,且收费。任何时段可利用步道上山。4、王舍城距离菩提伽耶70公里路程,与菩提伽耶附近的格雅通着火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