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波波夫

來源:波波夫同學(ID:trip517)

01

你和10後只差一塊表

如果你發現兩個小學生神神祕祕地在一起,別擔心,他只不過是在把手腕上的手錶碰在一起,添加好友。這個互碰手錶的動作,就和當年微信搖一搖一樣,正是那個進入隱祕童年世界的9又3/4站臺。

在手腕上的方寸屏幕之間,龐大兒童社交網絡正肆意生長:垂髫幼子們復刻了他們父母在微信上的生活:添加好友、發朋友圈、彼此點贊、發送金幣,高階版的電話手錶甚至還配備了前後攝像頭,不但可以翻譯英語單詞、識別動植物,還可以測算你的顏值打敗了全國多少位小朋友。

一塊電話手錶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完全不亞於貂兒之於扒蒜老妹的人生意義。

一個武漢女孩兒用攢了一年的1300多元零花錢,買了一塊電話手錶,卻不慎遺失而嚎啕大哭,引起了《武漢晚報》刊登報道發動市民一起尋找。今年初,成都商報也刊登了一則好人好事:“步行1.2公里,89歲老人撿到電話手錶還給小朋友”,九旬老人的如此舉動,源於“我家的孫女也有這樣一個手錶,我想應該還是很重要的。”

電話手錶還爲熊孩子素材庫增加了不少令人哭笑不得的案例。去年,一個杭州蕭山男孩新買了電話手錶好奇又興奮,三小時打了十次110;重慶另一個7歲的男孩則用手機電話打110報警謊稱家中進賊,向民警求助,民警回撥了38次之後,孩子的母親才知道孩子闖了禍。

如同中老年嬢嬢們架構的廣場舞江湖一樣,小朋友的世界也並非如你想象那樣簡單。

小學裏,只有兩種學生,戴電話手錶的和不戴電話手錶的。“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你也有,我也有,大家都是好朋友”,那支在電視、電梯裏反覆播放的小天才電話廣告的神曲,無疑堪稱10後小朋友在線戰歌。

02

點贊、攀比、偶像包袱  

當孩子用着水汪汪的眼睛一遍又一遍地乞求“給我買塊電話手錶吧”,再堅定的不插電童年主義者的父母也會回心轉意,不忍心讓孩子淪爲學校裏的另類、受到排擠。

對於兒童的在線社交需求,一直爭議不斷。

美國早在2000年4月起正式頒佈施行的《兒童在線隱私保護法》(COPPA)就強制禁止在線社交媒體平臺向13歲以下的孩子開放註冊。國內專家對於兒童電話手錶的簡化呼聲日高,即保留通訊和定位等核心功能,去除包括社交在內的其他互聯網應用。

這並非空穴來風。匹茲堡大學最近對年輕人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沉重的社交媒體用戶比偶爾的用戶沮喪的可能性高三倍。 加拿大研究成癮與心理健康中心對1萬名青少年的調研發現,與偶爾使用者相比,每天使用社交媒體超過兩小時的年輕人,更有可能將他們的心理健康評定爲“一般”或“差”。

英國知名心理學家Linda Papadopoulos曾爲 Internetmatters 撰文指出,在肯定社交媒體增進溝通、促進變革的正面意義時,同時也指出了可能存在的負面影響,主要有三點:

對睡眠的影響。手機屏幕發出的藍光和信息錯失焦慮症,都會影響到睡覺的質和量,而由於睡眠對於青春期發育的大腦至關重要,睡眠不足與情緒低落和抑鬱存在直接關聯。

用作生活比較工具。雖然社交媒體最初是作爲與他人聯繫的手段而建立的,但它現在也被用作比較甚至攀比的手段,對於“三觀”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來說,他們無法分清他的同學在屏幕世界和真實世界的巨大差異,從而容易陷入攀比的陷阱,偶像包袱越背越重。

不利於未年成人構建獨立的自我認知。兒童過早介入社交網絡,容易把點贊數與自己在同學中的受歡迎程度直接相聯繫起來。而且多發帖,並不意味着會收到更多的點贊,很可能會收到更多的負面評價、甚至遭遇網絡霸凌。

想象一下,如果塞林格老師當年有了一塊電話手錶,我們可能再也看不到《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本書了。儘管從學術界到政策制定者都不提倡兒童過早介入互聯網,但防線早已崩潰。

Internet Matters的一項新調查發現,很大一部分兒童正在使用社交媒體網站未成年人,受訪者中,11%的6歲兒童和12%的9歲兒童,都擁有Facebook個人資料,儘管事實上不允許他們使用。

美國市場研究機構Influence Central在2016年發佈的《兒童與科技:今日數字原生代演變》報告稱,美國6-12歲兒童中,高達93%日常使用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其中66%的孩子擁有個人手機。接受調查的父母中60%表示,孩子未滿13歲就開始接觸社交媒體。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7年世界兒童狀況:數字時代的兒童》報告統計,全世界互聯網用戶中有1/3是18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總計約1.7億,其中低於10歲的互聯網用戶達2300萬。

03

從硬件到App,一個想象的市場 

當家長們粗暴地挪走客廳的電視、藏起iPad、同時宣佈手機爲違禁品時,兒童澎湃的在線娛樂社交需求並未就此被壓抑。

最早嗅到機會的正是下沉高手步步高。從走紅大江南北的點讀機開始,這家廣東公司就建立了對兒童市場的自覺和敏感,而電話手錶不過時點讀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升級。

不過三五年,電話手錶功能早已突破字面意義,戴上一塊電話手錶,既是從幼兒園小朋友升格爲小學生的標誌,更是開啓一場愛麗絲數字漫遊記,除了撥打電話,它還有定位、地圖導航、社交、學習等諸多功能,步步高之後,華爲、小米、360均開始切入這一市場。

電話手錶的市場滲透率之高超乎想象:

極光大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2月,兒童智能手錶App的用戶規模達4630萬,較去年同期增長近50%。

從用戶性別分佈結果看來,兒童智能手錶App的用戶性別分佈較爲均衡。截至2019年2月,男性用戶在兒童智能手錶App中佔46.9%,女性佔53.1%。

截至2019年2月,一線城市在兒童智能手錶App中的用戶佔比爲10.3%,新一線和二線城市分別佔20.6%和18.9%。三線城市的用戶佔比最高,對應數值爲21.5%。從具體城市看,用戶佔比最高的是重慶(3.65%)和深圳(3.35%),其次是成都(2.61%)、北京(2.39%)、廣州(2.36%)和上海(2.16%)。

與iOS和安卓一統手機操作系統江湖不同,由於電話手錶彼此使用的是獨立操作系統,絕大部分不同品牌電話手錶之間無法加好友,按照這一邏輯,整個市場大概率將步入贏家通喫的局面。但是,鑑於電話手錶是一種過渡性產品,屬於典型奶嘴型產品,這一市場的想象空間可能並沒有那麼大。

科技巨頭們也曾試水兒童社交市場,但備受爭議。

臉書在2017年發佈了一款專爲13歲以下兒童設計的手機應用軟件Messenger Kids,在這款軟件裏,家長能完全控制他們的孩子所能看到的內容,但上線不久就爆出漏洞,由於該應用中的設計缺陷,允許用戶在羣聊中繞過這個限制讓孩子和陌生人羣聊。一些隱私組織已經指控Messenger Kids通過收集用戶數據來違反兒童在線隱私保護法(COPPA)。

亞馬遜也在2018年發佈了兒童版Echo Dot智能音箱,售價爲普通版的2倍,用戶可以通過亞馬遜應用FreeTime的家長控制功能,控制小孩使用音箱的時間、管理他們能看和不能看的內容,還可以通過後臺查看小朋友正在做的事情。但上線不久後,兒童隱私保護組織向FTC投訴,聲稱亞馬遜Echo Dot非法收集並存儲孩子的通話數據。

數字發展中心(CDD)專家表示,兒童版音箱及其配套的語音平臺對兒童的健康和隱私構成重大威脅,廠商不僅兜售更歡樂的童年,還會鼓勵孩子們告訴智能語音助手「我很無聊,我不知道該玩啥」,此時語音助手就會拿出早已經準備好的某著名品牌遊戲和知名兒童早教產品的推廣內容來回應孩子。兒童公益組織負責人Josh Golin則認爲,人工智能設備不僅引發了大量隱私問題,而且還干擾了兒童需要成長和發展所需的面對面互動。

一如對故事塑造了人類的共同體,無聊對於兒童的成長也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它關乎一個孩子出創造力和耐心的培養。

美國密歇根大學兒科醫生Jenny Radesky 研究發現,無聊對兒童的認知和社交情感發展非常重要,因爲它迫使孩子利用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來弄清楚下一步該做什麼,不需要設備告訴孩子該做什麼或該想什麼。

但今天的孩子已經難得有無聊的機會,從各種線下的培訓到線上五花八門的應用,一如 《請回到交流》(Reclaiming Conversation: The Power of Talk in a Digital Age)一書作者Sherry Turkle 所呼籲的,孩子們已被數字技術所淹沒,時間也被各種電子產品、網絡所填滿。

形勢若此,如果我們還繼續鼓勵孩子們與電子設備建立更親密關係時,我們失去的可能是一代人的健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