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來自國內口罩重要產地湖北仙桃的口罩生產企業工作人員郭先生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在國內訂單趨於平穩的情況下,進行詢價的多是出口訂單,而其中以意大利、西班牙等疫情較爲嚴重地區詢價的需求最爲突出。如果國內企業想要把口罩出口到歐盟,需要同第三方檢測認證服務機構合作,由第三方檢測機構將企業產品送檢查、準備申報材料,將申報材料遞交到CE認證機構。

原標題:國內供應平穩後,口罩企業謀求出口

記者 | 金淼

根據美國約翰·霍布金斯大學數據顯示,截至美國東部時間14日20時15分,全球累計確診156102例。而全球範圍內的疫情爆發,也帶來世界範圍內的口罩供應危機。

美國當地時間3月5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佈了對美國中國3000億美元加徵關稅商品A清單下產品公告,包含口罩、醫用手套等醫療防護產品,排除類型均爲完全排除。這也意味着,這些產品自排除生效之日起,1年內免加徵7.5%的關稅。

中國一直是口罩出口大國,而在國內新冠疫情率先爆發後,不少企業擴產、轉產口罩生產。據賽柏藍統計,在去年12月份暴發新冠疫情後,截至3月12日,有近20家藥企新增口罩生產線,除此之外,中石化、富士康、上汽通用五菱,甚至童裝品牌“小豬班納”等企業也跨界轉產口罩。

國家發改委消息稱,2月29日,包括普通口罩、醫用口罩、醫用N95口罩在內,全國口罩日產能達到1.1億隻,日產量達到1.16億隻,分別是2月1日的5.2倍和12倍,進一步緩解了口罩供需矛盾。

企業擴產、轉產由此也帶來了國內市場產能供應過剩的情況。隨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發展,國內口罩生產企業也將目光放到全球範圍內口罩緊缺國家的市場。

包括長榮股份新綸科技在內的上市公司發佈公告表示,公司將產能在滿足國內需求後也將對外出口。

來自國內口罩重要產地湖北仙桃的口罩生產企業工作人員郭先生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在國內訂單趨於平穩的情況下,進行詢價的多是出口訂單,而其中以意大利、西班牙等疫情較爲嚴重地區詢價的需求最爲突出。

“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感覺是分裂的,一方面國外需求爆發,一方面國內前期新增產能因爲缺乏出口資質,出不去,國內開始降價。”郭先生表示,其所在工廠目前生產的訂單仍然主要以政府訂單爲主,將少數餘量進行出口。

雖然其所在的工廠口罩在此次疫情前就完成了歐盟CE認證,可以出口歐盟。但是郭先生表示出口訂單一直以來只佔到全部訂單非常小的一部分,公司仍然缺少外貿易經驗,而這也是大多數口罩企業共同面對的問題。

如果國內企業想要把口罩出口到歐盟,需要同第三方檢測認證服務機構合作,由第三方檢測機構將企業產品送檢查、準備申報材料,將申報材料遞交到CE認證機構。而近期口罩出口需求的增多也直接拉動了第三方檢測認證服務的訂單數量。

浙江溫州一位第三方檢測認證服務機構的的工作人員表示,從3月7日和8日起,公司平均每天收到四、五十個訂單,“此前做認證的都是機械類產品,幾乎沒有做口罩認證的。”

而由於歐洲疫情原因,部分CE認證機構已經停止發證了,歐盟認證服務的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由原來的幾千元漲至1萬多。

但這些也沒有阻擋國內企業想要出海的熱情。“市場上現在還有漲到3、4萬的,畢竟現在市場供求這麼緊張。”而CE認證通常的時間需要7-15個工作日。

而該工作人員表示,老闆已經通知,如果訂單進一步增加,就需要暫停服務。“和我們合作的認證機構由於我們訂單數量多,也已經開始暫停接我們的單了。”

不止口罩生產企業來詢問出口認證的情況,該工作人員表示,近期也有溫州當地的無紡布企業、服裝生產企業來諮詢口罩出口情況,“甚至有些企業,口罩都沒生產出來,就過來諮詢,來看看能不能做這塊兒的生意。”

猛增的出口需求,也帶來相應的風險。上述第三方認證行業工作人員表示,其在和生產企業溝通時,也會明確告知,CE證書的真實性可以保障,但是不能保證產品能夠百分百出口,“具體也要看國內外海關的要求。”

另外,3月15日廣東省醫療器械管理委員也發佈了《廣東省口罩等防控醫療器械產品投產建議及指引》,該文件中也明確,外銷產品需獲得各個地區的相關認證,認證時間週期較長,具有較大的市場風險,因此建議廣大企業應在充分調研市場現狀,並充分考慮生產環境、設備、原材料、人員、技術等因素後,全面審度自身條件,審慎投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