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西北戰場的首戰始於甘肅省合水縣的一個鎮子,西華池。這一仗對雙方而言都是一場窩囊仗。敵軍出師未捷,整編第48旅幾遭全殲,還折損一員大將;解放軍一方也不如意,集中了四倍於敵的優勢兵力,結果打成了消耗戰,解放軍檢討稱:“我與敵以四比一之優勢兵力,雖給敵以殲滅性打擊,然因地形生疏,戰前準備不足,部署不周,攻擊部隊協同不好,未能將敵全部殲滅,在戰術上是犯了錯誤的”。

因此敵軍的總體戰略並未因此役而發生改變,仍然發起了向延安的進攻,原本勉強維繫對峙局面的西北地區就此進入了大規模戰爭的狀態。隨着戰爭的推延,這一初戰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很少再被提及。然而,看似無足重輕的戰鬥,暴露出西北野戰軍存在指揮呆板、協同不靈、訓練不佳等缺陷,由此導致了“橫刀立馬”叱吒西北戰場的主帥,彭德懷的出場,這成爲它最值得被關注的視點。

下面首先來看下敵軍方面的問題,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聲東擊西”。

1947年2月28日,常凱申召見了胡宗南及其參謀長盛文,數度垂詢胡、盛二人,問及對於進攻延安是否有把握?胡宗南“列舉匪我兵力以對,並稱極有把握”。3月1日胡等又到國防部研究攻略延安方案,獲得劉斐的肯定後,一起謁見常凱申,得到最後的允准,決定3月14日開始行動。[1]

最初的時候,胡宗南是以隴東爲第一進攻方向的,西面一共動用了整編第一軍以及五個旅(整17師之第48旅、整76師之第24旅、第114旅、新1旅、騎兵第1旅),而且都是胡部的嫡系部隊。

然而,胡宗南在3月6日最終決定的“攻略延安匪巢”之作戰計劃,不僅整1軍被調走作爲進攻延安的主力,整76師(欠新1旅)、整17師之第48旅、騎1旅等均被調作戰區預備隊,隴東只留下新1旅、獨1團、獨3團,分別擴大番號爲整76師、整36師、整1師,以迷惑解放軍,策應主力進攻延安的行動。[2]這一佯攻行動,被盛文稱爲是“聲西擊東”,打算將陝甘寧解放軍主力調到西線,以便利其快速攻佔延安。[3]

這個“聲西擊東”的計劃雖看上去頗有章法,然按照一般的作戰原則,主攻方向應該是兵力集中的重點,既然西面是佯攻,那就應該以西北地方軍閥馬步芳、馬鴻逵部爲主承擔,根本不必動用胡宗南部的主力部隊。所以當胡宗南獲得常凱申進攻延安的首肯之後,又急令進犯隴東的部隊調整部署,由於時間急迫,根本來不及調整到位。如此一來,等於把很大的一部分主力部隊用到了次要方向上。

編者按:其實,因爲胡宗南之前的主攻方向就是隴東,解放軍應對的重點自然也是隴東。所謂聲東擊西之策,在一般情況下要以強有力一部聲東,方有把握調動對方。那麼胡宗南部本來在隴東方向的部隊已經達成了吸引解放軍西移的目的。問題在於胡宗南在隴東的部隊很多,因而直接進攻延安的兵力不足。所以做出的計劃是待解放軍西移後再將大部分部隊調往進攻延安。其實就是說,這個所謂的聲東擊西之策是想打一個時間差。這是異想天開,胡宗南的部隊在外線,做戰場大範圍轉移機動,速度肯定不及在內線的解放軍。而且實際實施時,因爲隴東部隊已經展開,你再要收攏回撤,這是在折騰自己部隊,在回收過程中必然會送給解放軍有利戰機。其實就是露出自己的屁股給解放軍打,而且因爲解放軍居內線作戰便於機動優勢地位,打完你胡宗南露出屁股的部隊,完全有足夠時間再做戰場機動。這就是這個聲東擊西之策的問題所在,荒唐透頂。理論上解放軍打完西華池有充足時間做戰場機動,因爲我對西北戰事不熟,發文前我諮詢了下嚴老師,實際情況也是如此,說明我的判斷是正確的。

所以如前所述,當胡宗南部要從隴東東撤時,西進的陝甘寧邊區野戰軍主力也面臨着兩頭落空的可能。於是,力求抓住當面之敵給予打擊的決心自然就此產生。西華池戰鬥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的。

[1]《民國胡上將宗南年譜》,第186頁。

[2]《戡亂戰史(十一)——西北地區作戰》,第22-23頁。

[3]《盛文先生口述歷史》,第66-67頁。

本文作者 :嚴可復,公衆號“這纔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微信公衆號“這纔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公衆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纔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衆號名亦爲“這纔是戰爭”,歡迎關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