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就是電視人“有良師益友,則人生開掛”和“電視徒弟、生活師父”作爲良師益友之“新型師生關係”的真實寫照呀。所以,去求索人生更加開掛的機會,去結拜自己心儀的老師,最起碼的前提就是,把做徒弟的當人,把做師父的也當人,人和人在人的內涵上,是平等的。

我們的師父,是一場關於“構建新型良師益友關係”的電視求索

這些年來,社會變化太快,大衆也都在思考: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答案千萬條,真相就一條。湘人李認爲:統而言之,就是時代總在發展的,就會導致社會關係中的某一條發生了裂變,它就能發生連鎖反應,最後導致以往大家看似“約定俗成”的社會關係發生顛覆性的變化。而“師生關係”也被捲入其中。

這個說法有點虛,是不是?但沒關係,很快大家就會明白。

每週六晚22:00在湖南衛視播出的《我們的師父》,定位是“紀實性文化品格傳承節目”。基本設置是:節目邀請到四位處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徒弟於曉光、大張偉、劉宇寧、董思成,通過與不同領域的師父同喫同住三天兩晚,感悟和學習榜樣精神,解惑人生難題。首個出現的師父,是牛犇。好了,現在湘人李可以將這個“節目的設置”與“構建新型良師益友關係”的命題,對應起來“解構”一番,大家或許就有“醍醐灌頂”的“恍然大悟”之通透感。

我們的師父,是一場關於“構建新型良師益友關係”的電視求索

有良師益友,則人生開掛

譬如,湘人李最近到長沙瞻仰了第一師範學校,毛澤東,蔡和森、劉少奇、任弼時、蕭勁光、蕭子升、袁也烈等等、等等,這些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除開個體卓越不凡的努力,都曾受益於“良師益友”的薰陶和指導。孔昭綬、方維夏、易培基、匡互生、王季範、王立菴、袁吉六、徐特立,黎錦熙,尤其是楊昌濟,用“自閉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木柱長天”來描述自己的學生,就奠定了自己成爲與日月同輝的千古伯樂之地位。所以湘人李認爲:爲師者,終會以自己的學生贏得屬於自己的歷史。

當然,湖南衛視《我們的師父》是另外一個領域關於“學生與老師”的體驗,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得到同樣的、同等的、同一種高質量的啓發。譬如說,第一期裏面出現的牛犇老師,在中國演藝領域,通過自身卓越的努力,堪爲宗師級別的師父了。迄今爲止出演過上百部影視作品,塑造了大量藝術經典形象,最主要的,收穫了極佳的口碑,且美譽度極高,獲得了終身成就獎。所以,對於年輕學生而言,一旦獲得了這類老師的指點,尤其是獲得與他一起生活體驗的機會,人生的內涵,必然產生很好的、積極的化學反應。

我們的師父,是一場關於“構建新型良師益友關係”的電視求索

正所謂,一日爲師,終身爲父。更何況有“三天兩夜”的機會,足爲數輩子的師父了。大家看,於曉光是演員、歌手、作曲人,大張偉是歌手、音樂人、主持人,劉宇寧是歌手、演員,董思成是歌手。他們各有差別,但都是極具上升空間的年輕人。你可以說,在我們世俗的社會里,他們的人生,現在已經很開掛了。但是,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還很年輕,未來的路還很長,上升空間不可估量。那麼,他們未來更加開掛的“保險”是什麼?無它,再去結交“良師益友”爾,給自己未來更加開掛的人生,找師父。所以,他們“四個”,其實代表的是我們所有的年輕人,都要學會去尋覓屬於我們自己的“良師益友”。他們在電視平臺上展示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給我們年輕人,不,所謂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三分沒學到,那麼,他們不僅僅只是給年輕人,是給所有人,在做“尋覓良師益友”的示範動作吶!

我們的師父,是一場關於“構建新型良師益友關係”的電視求索

求索有門道,拜師講方法

一開始,於曉光、大張偉、劉宇寧、董思成四位徒(xué)弟(shēng)就爲了如何去見師(lǎo)父(shī)下足了功夫。他們在告訴大家,千萬別產生“我是徒弟我就沒理”的虛怕感,但也別有“我是師父我就有理”的敬畏感。徒弟是人,老師也是人。徒弟不喜歡什麼,忌諱什麼,師父同樣也會有喜歡的,也會有忌諱的。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人心世道”,或者“人性世故”,天下一理,人人同心,對不對?所以,去求索人生更加開掛的機會,去結拜自己心儀的老師,最起碼的前提就是,把做徒弟的當人,把做師父的也當人,人和人在人的內涵上,是平等的。這一點,“四位徒弟”就做的很好,堪爲示範。

首先,要了解師父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瞭解師父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有點投其所好的感覺,但不是自己投機取巧,是真心去了解師父,尊重師父,不犯師父的禁忌。如牛犇老師在熒屏上光輝燦爛,早爲大家所熟知。但生活中,他是什麼樣的?因爲線上熒屏和和線下生活,那完全是兩回事兒。因此,四位徒弟就做了全面瞭解,牛犇老師習慣早起牀,早上五點就起來了。不喜歡遲到的人。喜歡喫冰激凌。不喜歡浪費的人。還因爲年齡問題有點健忘。好的,瞭解完,關鍵就看自己怎麼做。

我們的師父,是一場關於“構建新型良師益友關係”的電視求索

所謂事情有個輕重緩急,也有個選擇組合面面俱到的“禮數”問題。四位徒弟一聞聽下來,就發現,時間無多,馬上出發,還來得及,不會遲到。但是,總不能空手而去吧?於是再去買老師愛喫的冰激凌,那麼可能就要遲到。怎麼辦?拜師不帶點禮物,實在是中華文化所不能允許的。所以,必須要買點“禮物”纔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那就要選擇。選擇什麼?選擇二者兼顧,還儘量不遲到。但老天爺不會給你這麼完美,最後他們還是遲到了一分鐘。這下就要選擇面對,誠懇認錯,誠懇道歉,做出客觀的解釋。當然湘人李在看節目時,覺得還有更可以操作的方案,你們是一個團隊,是一個整體,可以分工合作。譬如,可以先由兩個大徒弟及時趕到師父那裏,完成“按時報到”的動作。然後做出對兩位師弟的解釋,自己作爲師兄,派兩個師弟給師父準備禮物去了,隨後就會到。我想,這就是完美解決問題的方法吧。

接下來就是與與師父一起生活(體驗)的問題。如飲食習慣,徒弟大張偉就有點犯嘀咕了,一看就是一個從小喜歡挑食的主兒。這時候,老年公寓各種“不合自己的意”的問題就出來了。那麼這要怎麼解決?其實解決這個問題,也體現了徒弟們如何提升自己的機會。整體而言,徒弟們都做得還不錯。尤其是師傅牛犇,不喜歡浪費,他就做得很到位,那麼多飯菜,從頭至尾,自己以“津津有味”的姿勢,實現了“光盤行動”的基本原則,給“挑食”的徒弟們,做出了最好的“教育”方式。尤其是晚餐,也能寬容真的是因爲飲食習慣不同,理解徒弟“絞盡腦汁”外出“偷食”的行爲,甚至還理解剩下食物的舉動。這就說明,老師會變通,會讓學生更加珍惜。

尤其是牛犇老師,功成名就,兒孫俱全,更有大房子,但他爲什麼要住這種小戶型一樣的老年公寓?這個問題不僅僅是牛犇師父對四個徒弟的解惑,更是對天下子女和父母的解惑:老人要得到什麼樣的幸福老年生活,子女要給年邁父母什麼樣的孝順方式,都在這裏有彌足珍貴的“解惑”效果。事實上,這種“細節”還有很多,大家可以一一體驗。但“四位徒弟”和“一位師父”在這次的互相觸碰裏,甚至帶點“小惡作劇”的“鬥智鬥勇”中,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新型的、契合當今社會關係發生了新變化的“師生關係”:尊重個性,堅守原則,學會妥協,目標堅定。這時候,師父給徒弟的解惑,就達到了“無聲勝有聲、潤物無聲、於無聲處聽驚雷”的這種境界。

我們的師父,是一場關於“構建新型良師益友關係”的電視求索

對對對,湘人李提請大家必須明瞭:

老師給學生,師父給徒弟的“解惑”,其“境界”就在於恰到好處、點到爲止以及要言不煩的“言傳”,以及自做榜樣、拿捏有度以及潤物無聲的“身教”。而學生對老師,徒弟對師傅的“求索”,其“境界”亦在於姿勢的虔誠,態度的尊敬,禮數的周到、靈魂的活潑,手腳的勤快,思考的積極,改變的及時。或許,在《我們的師父》裏面,我們就受到了啓發,得到了提升,掌握了一種可以駕馭當下“師生關係”的智慧和能力。

我們的師父,是一場關於“構建新型良師益友關係”的電視求索

電視爲徒弟,生活即師父

事實上,我們的師父,是一檔電視節目,且湘人李認爲,也是一檔屬於必然“開掛”的電視節目。當然最重要的,湘人李是要說,我們的師父,也體現了電視人作爲徒弟向“生活”這個師父學習的精髓。電視人是很智慧的,但這麼多智慧的電視人在一起,競爭何其慘烈?那怎麼辦?很簡單,電視人始終要把自己當做徒弟,以生活爲師父,向生活這個師父好好學習,將其作爲自己的良師益友,則好節目頻出,還頻頻開掛。

這可不,《我們的師父》這節目,就是這樣的現實寫照:將電視變成生活,生活則不會拋棄電視。接下來,邏輯也就能一氣呵成了,因爲我們的觀衆就是生活的本身,我們的電視也就贏得了觀衆,贏得了一個又一個全新的時代。所以,湘人李認爲,《我們的師父》開播第一期,其收視就獲得全國網、全國網城域、55城三網第一,以及熱門話題總榜單、綜藝榜雙榜第一,所有節目收視份額第一的“仨第一”之佳績,也就一丁點兒不奇怪了。這就是電視人“有良師益友,則人生開掛”和“電視徒弟、生活師父”作爲良師益友之“新型師生關係”的真實寫照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