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個假說的意思就是,使用代糖代替真糖,雖然感知到了一樣的甜味,但是實際攝入的熱量是完全不同的,代糖熱量很低或沒有熱量,這就會使得正常的葡萄糖代謝反應減弱,並導致隨後的葡萄糖耐量下降。與之前科學家所認爲的不同,研究者們發現,同時攝入甜味劑三氯蔗糖和碳水化合物,竟然會損害糖代謝功能,反而單獨喫代糖或真糖並沒有什麼影響[1]。

來源:奇點網

這位讀者朋友,你想喝的是這瓶值17塊方糖的可口可樂,還是這瓶沒有熱量的零度可樂呢?

什麼?你是成年人所以全都要?這可不行~

近期《細胞代謝》雜誌上刊登了一篇論文,爲我們送上了一個很有趣的結論。與之前科學家所認爲的不同,研究者們發現,同時攝入甜味劑三氯蔗糖和碳水化合物,竟然會損害糖代謝功能,反而單獨喫代糖或真糖並沒有什麼影響[1]。

這種代謝障礙與大腦對糖的反應減弱有關,雖然參加試驗的志願者並沒有覺得味覺有改變

志願者:我覺得挺甜阿。

大腦: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糖是個好東西,也是個壞東西——甜甜的味覺讓人幸福,而喫多了含有大量糖的各種飲料和食品則會導致肥胖以及相關的一系列代謝疾病。由此而生的,就是那些既甜甜又無負擔的低熱量甜味劑(LCS),以三氯蔗糖爲代表的各種代糖。

不過代糖的健康爭議一直都沒有停歇過。沒熱量就高枕無憂了?顯然不是這樣。

很多人體研究報告顯示,使用代糖與體重增加和糖尿病風險上升相關[2];但是同時也有完全相反的結論,顯示代糖可以幫助人類改善BMI、成功減重[3];當然,也有科學家做完了試驗,發現代糖和大家身上那幾斤肉沒啥關係[4]。

當然了,可能也是大家做研究的方法有問題[5]。

動物研究就更別提了,甚至還有三篇論文得出三個互斥結論這種奇景。

現象研究不明白,那麼機制呢?

目前已經有了幾個假說。從外周角度來說,代糖能夠結合胰腺和腸道中的味覺受體,從而影響葡萄糖轉運蛋白SGLT-1和GLUT2,或通過促進腸降血糖素釋放來改變葡萄糖代謝;從中樞神經角度,也有“甜味-能量解耦假設”,認爲神經對甜味的識別與能量攝入脫鉤,使得機體對甜味的反應減弱

這個假說的意思就是,使用代糖代替真糖,雖然感知到了一樣的甜味,但是實際攝入的熱量是完全不同的,代糖熱量很低或沒有熱量,這就會使得正常的葡萄糖代謝反應減弱,並導致隨後的葡萄糖耐量下降

今天這項研究就是爲了驗證這個解耦假設的真實性。研究者們招募了45位成年志願者,他們年齡在20-45歲之間,平時不怎麼喝代糖飲料。研究採用隨機雙盲設計,志願者們分成3組,在2周內喝了7次355ml的飲料。

這三組飲料,第一組含有0.06g三氯蔗糖,熱量爲0第二組含有30.38g蔗糖,甜味和第一組一樣,熱量爲120Kcal第三組含有0.06g三氯蔗糖和31.83g麥芽糊精,因爲麥芽糊精不甜,所以甜味和前兩組一樣,熱量爲120Kcal

在喝下飲料前後,志願者們需要測試口服葡萄糖耐量,還要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測試大腦對甜、酸、鹹、鮮四種味道的反應,以及志願者的味覺。

如果解耦假說成立,我們可以想到,喝代糖飲料組的志願者們應該能夠表現出代謝障礙

但結果和預想的大不相同。

研究者們通過葡萄糖耐量測試期間的血漿胰島素和葡萄糖量的曲線下面積來評估葡萄糖耐量。檢測結果與假設完全相反,代糖組和蔗糖組的糖耐量並沒有什麼變化,反而是代糖真糖組合令參與者的糖耐量下降了!

當fMRI檢查志願者大腦內相關味覺區域的耗氧量,也可以發現,代糖真糖組合令志願者大腦對甜味的反應減弱了,對其他幾種味覺的反應沒有發生變化;而代糖組和蔗糖組,每種味覺都沒有發生變化。

考慮到三氯蔗糖本身是甜味受體的高親和力配體,重複攝入可能會導致甜味受體的下調,從而改變強度感知,影響大腦對甜味的反應,所以研究者們還調查了志願者對甜味味覺的感知。不過顯然,喝了什麼飲料並不影響志願者對甜味的認知,也不改變他們對甜味輕重的喜好

最後,原本是將代糖真糖組合作爲對照組,萬萬沒想到對照組竟然成了實驗組,所以研究者們還專門補充了一組單獨使用麥芽糊精的對照組。因爲麥芽糊精會被很快代謝爲葡萄糖,這就有可能通過葡萄糖轉運干擾糖穩態。不過試驗結果顯示,攝入麥芽糊精並不會干擾葡萄糖耐量測試

總的來說,代糖和真糖本身似乎並不會影響糖代謝,但是同時攝入三氯蔗糖和碳水化合物,就會短期影響代謝功能並導致大腦對甜味的敏感性降低。

當然了,這項研究還有一定的侷限,比如說只研究三氯蔗糖這一種代糖,樣本量也不算大,試驗期間也比較短,還沒有研究這種代謝障礙是否可逆。

哎,喫糖真是甜蜜的煩惱呀。

相關文章